1.谢字的硬笔楷书怎么写
楷书简介: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简介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2.毛笔楷书怎么写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学习楷书必不能越过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
3.惠风和畅的楷书怎么写
惠风和畅的楷书写法如下图: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怎样写好楷书:1、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2、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3、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4、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5、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6、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7、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
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
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
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4.如何练好正楷字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
这四项是很关键的。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
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
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
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黄色,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
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
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
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裱装画轴等。此外,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适合写小楷。
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即选帖。
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 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
因此,选帖很重要。选好帖,就要恭恭敬敬地学,学得惟妙惟肖,即称为“入帖”了。
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
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通过实践,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出帖”了。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
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
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
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
5.怎样写好书法
自学书法当然要靠练,但要有好的方法。
1、你最好先到书店买一本大学用的实用书法教程,认真读完,对书法首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你在书法方面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子是十分必要的,2、选一本名家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字帖,认真临摹。
一般说来,应该按楷行草的顺序学习。达到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程度时,(如果你天天坚持练习,这段时间估计要半年至一年半),你就可以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师了,这时拜师求教才能领会老师的指导,因为你有实际体会,效果就好。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你拜师的原因。这是对成年人自学而言的,幼儿另当别论。
3、书法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和学问,要想搞好,必须刻苦练习,持之以恒,坚持一生。除了有决心有信心以外,就要随着水平的不断增长,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这对学好书法都是有作用的。
至于该学点什么,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吧,现在也不必一下说得太多。4、如何练字?有人以为,每天写得越多越好,其实,写得多并不一定效果好。
要有好的方法。你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或《圣教序》。
你应该首先用心去看看字帖的每一个字是怎么写出来的,反复看,反复想,开始不要贪多,每天一两个字,把这一两个字写得觉得可以了,再逐渐增多,每天三五个字, 七八个字,十几个字,总之,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好。看什么,想什么?一看笔画形状,点横竖撇捺是什么形状的。
二看字型,字是什么形状的,就是组成字的那些笔画是怎么安排组合在一起的,哪笔长,哪笔短,哪大,哪小。三看字和字之间怎么过度的,就是上下字之间怎么联系的。
四看行与行之间是怎么联系的。看清楚了还要想明白,就是想明白人家是怎么写出来的,笔是怎么动的,就是写字的笔路,笔顺。
只有看清楚了,并且想明白了,再去下功夫苦练,才能把字写好。你有写好字的愿望,再有好的方法,再加上你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可以肯定,十天见初效,一个月会有大变化,三个月会令人刮目相看,不到半年,你的一手好字就练出来了。
试试看。
6.怎样写好书法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科技时代,但在签合同、订协议等场合我们仍然离不了签字,所以写一手好字就成为许多人的夙愿。
把字写好方能出头露面,拿得出去,走入社会才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写好字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是向上进取的心理,说明你有一颗积极的求索精神。
但如何才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呢?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一、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有恒心、有毅力、不轻言放弃,这是为人处事的美德,也是练字能有所成绩的基本前提。缺乏恒心,只能一事无成。
要求把字写好,要从思想深处有一种紧迫感和如饥似渴的摹向心理。要树立把字写好是工作的本钱,是个人的门面的意识。
给文化修养、学习工作都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不可小视。此后最重要的便是坚持练习。
书法界上的“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是每一个习字者都应当学习的典范。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影响了整个书法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勤学苦练上的。
王羲之儿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总觉得不满意,并时常以东汉“草圣”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始终不渝地努力。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临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边,都摆了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致废寝忘食。
王羲之的功夫之深是令人震撼的。据说有一次他应别人之邀提写一块匾牌。
当雕刻者在雕刻他的字的时候,发现他的笔迹已深入木版!这也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这从侧面说明了王羲之练字之苦、之恒。
同样的精神在他的儿子王献之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也很勤于练字。
在他十二岁那年,他拿着一篇字去给母亲看(他母亲也精于书法)。这篇字中有一个“大”字,王羲之给他修改,在“大”字的下面加了一点写成“太”字,而献之的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丈夫的那一笔。
王献之意识到与父亲的差距,他更决心勤练。
他找来了十八口缸,盛满了水,下定决心要拿缸里的水磨墨练字,不把它用完,决不罢休! 我们必须要有这种精神才能把字写好,即使我们不想作书法家,也不能轻言放弃!半途而废,只会一事无成! 二、寻求科学的的习字方法 有了意志、决心,怎样才能习好字呢?必须寻求一套适合自己的习字方法。自古以来,习字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帖,用好字帖是关键。
如何用好字帖呢? 1、选帖。选帖时许多人都会发愁,哪本好呢?于是就去问朋友、老师和一些书法家。
这一点我觉得大可不必。选帖必须根据自己的性格、自身条件和个人爱好去寻求合乎自己心意和口味的帖本,先试写一段时间,感觉不错,再确定下来。
切记不要请那些对你不十分了解而被你崇拜的名家指定帖本。因为那些名家指定的帖本对他可能大受裨益但可能并不适合你个人。
这样一来,往往容易使你走上弯路。但如果发现所选的帖本总不尽如人意,可以重换帖本,但千万不要无休止地换下去,使你的习字计划迟迟不能步入正轨,最终只会耽误时间、无所建树。
要眼尖手快,选好帖本,马上进行专攻,用你的恒心去用帖。 2、临摹。
这是用帖的第一步。“临摹”实际包含了两步,即“摹”和“临”。
“摹帖”是蒙在字上描,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有许多人认为摹帖是小学生才做的事,蒙在别人的帖上去写似乎有些丢人,十分不光彩。
我们大可不必有这种架子,应该虚心向别人求教。再者讲摹帖的好处是非常大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错误的地方不规范的地方总会出现,字帖就像一位模范,为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描写别人的字就会不断发现不足之处并且能够在摹写中改正。
字的美观与否取决于笔画的美观程度和间架结构的是否得体。这两项都能在摹帖中得到规范。
笔画的运笔、行笔,字的长短不齐、结构松散的毛病会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帖本就像一位监督员,指正练习中的不足。基础不牢的更需要通过加强摹帖来巩固,要扎实基本功。
对摹帖这个环节一定要重视。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都十分有效、重要。
“临帖”指照着帖写,这是摹帖进行一段时间后,提高水平的一步。先摹后临,在牢固的基础上提高。
由于是照着帖本写,所以要一边观察一边写。观察要用心,要思考。
不仅要看字的全貌、间架结构,也要注意每一笔的细节之处。一点画的收笔,一捺画的捺脚都丝毫不可放松。
笔画的粗细、用力的大小都应考虑周全。临帖中不可缺乏思考。
看到一个字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剖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这样书写能力才提高得快,做到脱帖。
3、脱帖。临摹完成后不要急着去亮出自己的成果,离开帖本你能不能像照着写写得一样顺畅?虽说已不用帖本,却是更好地利用了帖本。
在临摹过程中悟到的东西能不能熟记在心,顺手拈来,有效利用,全靠脱帖习字来巩固。写一篇字,要脑、手、心、眼并用,互相配合,不断重现帖本中悟到的东西。
写完一篇字后,可以回过头来反复思考。还可以拿出帖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