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怎么写
给你提供个参考,详见附图。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蒸”字。
金文、甲骨文均属于大篆。
图片较大,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附图:
2.古代的蒸字是怎么来的
蒸字最早的出处是甲骨文,它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象形字,最上面是米,中间是一个碗状的容器,下面是一个架子。表示将米放到容器里,再将容器放到架子上。表现的是一个米饭正在蒸的场景。
后来,篆书演变成这样:
比甲骨文要复杂些。最底下是火,中间是锅,锅里有架子,架子上放盛具,最上的草字头实际上两个米的变形,表示盛具里放着米。火的两边是灶台,整个仍然是用蒸米饭的场景表示蒸这个动作。
再后来,隶书的时候,将最上头的双米演化成草字头,中间的简化成丞,火字底变成四点水,就成了现在的”蒸“了。
3.象形字怎么写
现存
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水书
水族的古文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后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称。
4.蒸字怎么组词
“蒸?”的词语:
蒸民 蒸腾 蒸蒸 蒸汽 蒸尝 蒸发 蒸气 蒸黎 蒸馏 蒸藜 蒸笼 蒸报 蒸郁 蒸庶 蒸人
蒸祭 蒸散 蒸溽 蒸炎 蒸欝 蒸暑 蒸烛 蒸饼 蒸梨 蒸锅 蒸豚 蒸食 蒸陶 蒸馍 蒸黔
蒸布 蒸畀 蒸壤 蒸禋 蒸徒 蒸薪 蒸闷 蒸湿 蒸裹
“?蒸”的词语:
云蒸 郁蒸 骨蒸 熏蒸 炎蒸 陶蒸 霞蒸 清蒸 烦蒸 薰蒸 黎蒸 淫蒸 煦蒸 薪蒸 蕴蒸
熙蒸 报蒸 林蒸 溽蒸 黄蒸 王蒸 梅蒸 歊蒸 裹蒸 煎蒸 饮蒸 藜蒸 熇蒸 燠蒸 沙蒸
黀蒸 龙蒸 樵蒸 横蒸 烂蒸 蒿蒸 浮蒸 相蒸
“蒸???”的词语:
蒸蒸日上 蒸蒸日进 蒸蒸日盛 蒸骨验尸 蒸沙成饭 蒸汽机车 蒸沙为饭
“?蒸??”的词语:
云蒸霞蔚 上蒸下报 九蒸三熯 云蒸龙变 油蒸校尉 云蒸雾集
“??蒸?”的词语:
饱和蒸气 哀梨蒸食
“???蒸”的词语:
虎变龙蒸 霞蔚云蒸 风靡云蒸 雾涌云蒸 风兴云蒸 风起云蒸
5.国用象形文字怎么写
“国”字的演变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
“戈”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
“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
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
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浓。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
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
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繁体字“国”所不及。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国”简化为“国”,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