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篆体怎么写的
小篆:新
新 xīn〈动〉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新,取木也”《说文》
小篆 xiǎozhuàn:指笔划较简的篆书。
秦 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 秦 篆,后世通称篆书。
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汉 许慎 《序》:“ 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 斯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 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 胡毋敬 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篆书的写法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
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
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
亦是传国之贵宝。”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
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
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笔画清劲,圆转宛通,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秦诏版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3.怎样学习写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推行天下“书同文”政策而由丞相李斯整理的一套规范化篆书文字。
实际上,当时的小篆就是秦始皇时代官方通行的“楷书”。小篆是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整理的。
其特点是:1.字形长方,高略大于宽。2.运用点画线条分割空间匀称,或上下对等,或左右对称。
3.点画线条粗细均等,排列匀称,笔法上起笔逆锋,中锋运行,收笔回锋,起笔、收笔处呈圆头状。4.章法上,竖成列,横成行,排列组合整饬。
5.墨色上以充实、饱满为特色,既没有过多的涨墨,也没有过多干涸的枯笔、飞白的运用。秦时的小篆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等等,也有秦诏量铭文,以及钱币文字。
《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都较残泐,不适合初学者临摹学习。《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较为完整,字迹清晰,适合初学者临摹学习。
以《峄山刻石》为例,在学习写小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小篆的笔法。小篆的笔法相对简单,线质中和,纯以中锋来运行。
起笔圆头,收笔圆头,以逆入回收来完成。可以说,小篆就只是两种点画的组合,一种是直线,另一种是曲线。
4.怎样认识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还有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5.甲骨文,金文,小篆各是怎么回事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