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浒传批注怎么写啊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从皇亲国戚到贩夫走卒,居然都被迫到梁山落草为寇,这本身已经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不能用苛刻的道德眼光来评价梁山人物,水浒传着重讴歌的是对社会黑暗的奋起反抗,而不是对道德圣人的赞美。
卑微人物的血性,在一群屈服黑暗的道德君子面前,难道不是更加显得崇高么?卑微人物对朝廷的忠心(这是水浒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则可以用国家来替代朝廷意义),在一群贪官污吏面前,难道不是更加显得可贵么?
揭露社会黑暗面也很真实到位。但作者的审美观存在很大扭曲,用王朔的话说“挂着道德的幌子诲淫诲盗。”梁山好汉明明是一帮乌合之众,可非把他们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写得很正义。请仔细看原著,你就会发现,以智取生辰纲为例,他们劫得得钱财绝大部分是留给自己享乐了,穷人们又能拿到手几分钱呢?这样他们抢劫的动机其实就是贪财而已,不用说得那么好听,说“劫的是不义之财”,抢到他们手上仍然是不义之财啊!他们所谓的“义薄云天”只是一种低级的哥们义气而已,真正的大义却很淡薄,放在今天极易引起违法犯罪,根本要不得。武松醉打蒋门神,细看其实是一种恶劣的“黑吃黑”行为,由此可观之,梁山好汉的思想境界真是很低的,被人家几口酒就灌得晕晕乎乎。所以梁山好汉也就是一个黑社会。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暴露了社会太多的阴暗面,又没教给世人如何正确对待,所以“少不读水浒”是很有道理的,未成年人很可能会被教坏,至少会变消极。
第一回 汉朝末年,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踏上了保国安邦的道路。第二回 督邮故意刁难刘备,张飞怒不可遏,痛打了督邮一顿。朝廷上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立外甥刘辩为帝,掌握兵权后决定剿除宦官。第三回 何进被宦官所杀,而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第四回 董卓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引起朝臣不满。曹操自告奋勇前去刺杀董卓,但却失败了。第五回 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第六回 董卓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了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大业。第七回 十八路诸侯联军开始瓦解,袁绍占据冀州后与公孙瓒开战,但公孙瓒得到了猛将赵云,袁绍与战不利。孙坚为报刘表拦路之仇,率部攻打江夏,却被乱箭射杀。第八回 董卓暴虐无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吕布,董卓在凤仪亭用画戟掷打吕布,自此二人结仇。
2.水浒传的批注
由于版本不一,水浒传的作者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来说前七十回作者是施耐庵是有定论的。不过也有人说是作者的托名。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施耐庵:元淮安人,名子安,耐庵其名。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与当道不合,弃官归里,闭户不出。
由于历史上施耐庵是个默默无闻的文人,因此有人觉得其名是捏造出来的,但又提不出有力证据,因此学术界主流基本认定水浒传作者就是施耐庵。
金圣叹批注过的贯华堂七十回本,是如今比较流行的版本,但这是金圣叹腰斩后的版本,容与堂百回本的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后三十回为施耐庵的弟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所作。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版本,比如古本的百二十回本,内容差距都很大,基本上前七十回可认定出自于施耐庵,而后面的章回作者则说法不一。
关于主要人物的性格,我也很难一一道来,不过金圣叹倒是有一段妙批:“或问于圣叹曰:
鲁达何如人也?曰:阔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狭人也。
林冲何如人也?毒人也。宋江何如人也?甘人也。
杨志何如人也?正人也。宋江何如人也?驳人也。
柴进何如人也?良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歹人也。
阮小七何如人也?快人也。宋江何如人也?厌人也。
李逵何如人也?真人也。宋江何如人也?假人也。
吴用何如人也?捷人也。宋江何如人也?呆人也。
花荣何如人也?雅人也。宋江何如人也?俗人也。
卢俊义何如人也?大人也。宋江何如人也?小人也。
石秀何如人也?警人也。宋江何如人也?钝人也。
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3.水浒传批注(全部100字)
智多星吴用,山东郓城县人氏,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有一首《临江仙》赞吴用好处: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
六韬三略究来精。
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水浒传》的前身是《江湖豪客传》。读刘伯温传记和诗文,我们经常可能看到刘伯温在宦海沉浮,
在退进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他的《秋兴》七首就格外显得沉郁:"一自中原万马奔,江淮今有几家存?龙
韬豹略痴儿戏,禾农 李夭桃猛士门。废垒秋风销战骨,荒郊夜雨泣冤魂。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立看天泪眼
昏。"该诗次联写朝纲之不振,尾联写一已之流浪,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追原祸始,不胜怨怒之情。此诗
出现了"江湖"二字。
当朱元璋打败也陈友谅之后,挥师进击张士诚,为了师出有名,先传檄声讨张士诚的罪恶状:"惟此姑
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刘伯温将张士诚比喻于江湖之
人。这就为施耐庵写《江湖豪客传》埋下伏笔。
《水浒传》是以张士诚农民起义为背景的。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
权,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衤右 。作为元朝的官吏,刘伯温此时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看待农民起
义的。特别是在他隐居了两年多,接受一项任命:江浙行省都事。于是他来到了杭州,协助行院判石抹宜
孙剿"贼",他在《次韵和石未公春雨见寄》中写道:"小人务苟且,君子惭素餐。高牙对多垒,肉食徒王
官。周纲虽云弛,一匡赖齐桓。莫惊沟浍盈,雨息当自干。" "周纲虽云弛,一匡赖齐桓"二句,是说齐桓
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诗中的"周"是比喻元朝,"齐桓"则是比喻石抹宜孙。这一比喻是耐人寻味的。其实
刘伯温以齐桓公比石抹宜孙,其实是鼓励他自创基业。施耐庵的诗文中也常用"江湖"二字,如元曲《秋江
送别》中就有"遍历江湖"之句,他在为江阴许恕家的族谱作序时也说:"仆与令尊翁,先后浪荡江湖,而
掌教澄江,桃李遍植,……"当然,《江湖豪客传》因为太露太直,所以直到后来才有了一个隐晦曲折的书
名来:《水浒传》。"水浒"二字出自《诗经》:"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是一首歌颂周王朝古公亶父自
分阝迁于岐山,奠定周王朝的基础。施耐庵是站在同情张士诚农民起义的立场上的。这里的周朝暗合张士
诚的"大周"国号。据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稷有天下"一节介绍,"是时,稷始封于邰,古公方邑于梁
山之下,文王才有岐周之地,未得云天下也。"这里说的古公亶父(即太王)刚刚在梁山下修筑城邑。所以
说又与梁山水泊联系上了,"水浒"二字“微言大义”,在精微的言辞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意义。
略施小计鬼神惊。
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4.《水浒传》批注
1.大闹野猪林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赏析:这个和尚是活佛!仅这几个字。莫不是这几个字可以概括出鲁智深给人的痛快淋漓!还有,单此这飞来一举,和尚禅杖出,真精妙设置也。
我读到此番评论才感悟到:果然如此。怪不得给人一气呵成的连贯之感。
2.误入白虎堂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
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
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不知性命如何。
赏析:这段看来,太尉故意要加害林冲,两厢早已埋伏好了,二十余人。而且给林冲定罪为“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
可见要至林冲于死地!其中的“浑如猛虎啖羊羔”的比喻更是生动!3.高衙内的描写众多闲汉来侍候,见衙内心焦,没撩没乱,都走了。只有其中一个叫做富安的,唤作“干鸟头”,不但明白衙内的心事,而且挑逗衙内的心事,见衙内在书房中闲坐,富安走近前去道:“衙内是思想那双木的。
这猜如何?”衙内笑道:“你猜得是。只没个道理得他。”
富安道:“有何难哉!” 赏析:有权力的地方,一定有小人。在高衙内算计霸占林冲老婆的过程中,两个奸邪小人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小人分别为高衙内贡献了两条十分下流而恶毒的计策,使林冲一步一步走入深渊,家破人亡。
5.名著水浒传批注
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
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
吾又闻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则国家之祥麟威凤、圆璧方珪者也。横求之四海而不一得之,竖求之百年而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尊之,荣之,长跽事之。必欲骂之,打之,至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则是高俅来,而一百八人来矣。王进去后,更有史进。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记事,今稗史所记何事?殆记一百八人之事也。记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谓之史也何居?从来庶人之议皆史也。庶人则何敢议也?庶人不敢议也。庶人不敢议而又议,可也?天下有道,然后庶人不议也。今则庶人议矣。何用知其天下无道?
6.水浒传前30回的批注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第十五回 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二十二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第二十三回 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第二十五回 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第二十七回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 第二十八回 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