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人物评说怎么写1400字左右
随便乱写啊,这个我写的,空间里多的是随便来找吧,给点脸采纳吧
一
谈及战国纷争,无论是谁也不会忘却当年燕国拔齐七十余城的那场战争。
当年如若不是即墨田单孤城血卜,恐怕那个早已富庶天下的东方古国却会沦为老燕金戈复仇踏平了的黄沙尘土。
六百年的老诸侯突然振翼而起,幽燕雷霆席卷而来几乎一举歼灭称霸中原的齐国,这如何不让人震撼?
在那场大战之前,齐国是仅能与秦国相峙鼎立的东方帝国,燕国却是在战国七雄最穷最弱的老牌诸侯,更不提灭齐之前燕国还曾经历了子之乱政。
燕国人同仇敌忾一举抗齐的雄心壮志也正是在这场叛乱中激发出来的——子之乱政时东齐突攻燕国抢劫财货无数后归去。
新即位的燕昭王未尝一日不忘血仇也,于是在这之后才有了乐毅的故事,当然也才有了燕国拔齐七十余城的那场战争。
而之后我们回顾历史之时不仅大兴感叹,燕昭王当政期间也是燕国历史上唯一强大的时期,昙花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才散发出了迷人的芳菲。
二
燕国人永远也不会忘记感怀乐毅。
好端端一个名将之后,不在肥硕魏国吃香喝辣。却千里迢迢跑到被洗劫一空的燕国,图个甚来?官不过亚卿,地不过十里。然而正是这位名将辅助燕王吊民问孤理乱治穷稳定民心,随后再大刀阔斧的在燕国变法,并在白山黑水之间历经寒暑最终练就了二十万精锐新军。尽管声威赫赫,这位千古名臣却从来没有谋生过叛乱之心。
最终也正是这位名将的斗志昂扬,触发了燕人血耻国仇的壮志凌云,开创了燕国强盛一时的昙花冶艳。
三
而这位名将的人品气节更是寻常之士难以媲敌的。
燕国当初的亚卿子之,仅凭着五万辽东劲旅,便将燕国折腾得数十年鸡犬不宁奄奄一息。乐毅却不然,辅佐完燕昭王安邦治国定天下之后也决然未生过反叛之心。如今那卷《乐毅之报燕王书》更是被后人奉为千古佳作,连齐之蒯通与汉之主父偃屡读数次之后也未尝不涕泪交替。
可以说他集才华与忠贞于一身。
四
然而这位一代名将终究没能帮助燕国立于战国之林。乐毅离燕赴赵之后燕国也随之衰落。
一切仅仅源自于猜忌。
燕昭王死后,新君即位。而后田单间燕,再拯救了齐国的同时也毁灭了燕国。
乐毅遭受诬陷之后逃亡至赵国,骑劫取代乐毅作了伐齐大将,而后齐国田单遂以牛角阵大破燕军,随之又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两个月内恢复了整个齐国。
可怜他戎马一生建立起的丰功伟绩却仅仅在一瞬间就烟消云散。
而在这之后,齐燕两黯淡,名将两茫茫。
昙花散尽了前塘满园的芳菲,离恨网尽了一泓春水的惆怅,迷梦罩尽了此生奋慨的夙愿……然而这一切终究只能归于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恨兮,叹兮……
五
秦将名将白起曾云:“名将之才,首在图国、料敌、治兵也。《吴子》云:‘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乐兄如燕,变法强国,使弱燕崛起;算敌分毫,使敌国步步为彀;治兵以明,倏忽练成精锐新军二十万。更不说斡旋之才,纵横之能。此等大将,已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若提兵于战阵之间,自是游刃有余而无敌于天下,岂有他哉!”
乐毅离燕亡赵之后有感当日燕昭王的知遇之恩,遂不助赵伐燕。但他的两个儿子乐间、乐乘却成为了赵国伐燕的两名大将。
而就在数年之后,乐氏一族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精通黄老之学、显闻于齐地的大家之师——乐臣公,而这位乐臣公师承几年之后孕育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曹参。
2.著名历史人物评价作文怎么写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
3.求一篇近代历史人物点评,3000字以下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瑞安县城人,祖籍乐清斗山。
光绪已丑举人。他出身贫苦,祖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
陈虬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字蛰仙)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师,是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
幼年的陈虬喜欢拳棒和博览群书,到十五岁才被迫开始学习八股文章。他志向远大,很早就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除广大人民的苦难。
当时的唯一道路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多次到杭州考举人都没有考取,无可奈何,选择另一条医药的道路——即可以安身立命,又可以道济群生。
从二十岁开始有志于医,二十六岁起出访名医,立医案治病。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
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抗衡。
1872年,陈虬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陈虬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议》,《宗法议》、《封建议》和《大一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
以后,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认识有所转变。光绪十六年(1890),赴京会试,归途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八条条陈,第一条“创设议院以通下情”,是我国近年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
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救世要议》),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中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
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开新埠和抚华商。
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
他在《救世要议》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
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
该书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赞赏,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
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
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陈虬的医药实践也很不平凡。他熟谙经典,慎求古训,又能别出心裁。
所著《蛰庐诊录》一书,提供了早年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疫病的范例。先后著《利济医药讲义》八册、《元经宝要》二卷、《瘟疫霍乱答问》一卷、《利济本草》六卷、《利济医统》六卷、《医雅》四卷、《医绎》四卷等医书多种,其中《瘟疫霍乱答问》一书已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为发展中医科学方面作出贡献。
于1884年在《医院议》里提出建立中医医院和中医学堂的方案,次年立即实现。于是瑞安杨衙里出现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学堂附设医院,他自任主讲,所编的《利济教经》是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医学教科书。
1895年,又在温州小高桥设利济分院,在周宅祠巷设利济分院学堂,次年分设利济学堂报馆于府前街。1897年,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刊载了部分医学讲义和论文。
先后培养了三百多名中医师,对满足群众的医疗要求,促进中西医相结合以及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戊戌变法后,陈虬受到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学堂报》和医学堂的原先亏损加剧了医院的债务,学堂被迫关门,但他毫不灰心,还找朋友“讥评汉宋、拟议欧亚、拔剑起舞、对酒当歌”。
1901年,发行了“利济医院股份票”,郡院由他自己独办,并已拓地重建。次年,温州霍乱流行,他不避艰危,日夜出诊,推广《白头翁验方》,民间颂声载道。
1903年,郡城利济医院开办新字瓯文学堂,陈虬撰写《新字瓯培绎》和《瓯谚略》作教材,门人郑曦校刊。他以独创的字母,标注温州方言的语言,为地方文字改革作过尝试。
不久,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于1904年元旦与世长辞,享年仅五十三岁。解放后,陈虬的政治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每一近代思想史的著作都。
4.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功过
评价人物功过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如人物所在时代的大趋势,例梁启超在20世纪末就代表着一种进步力量,极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此是一大功绩。
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时代的使命改变了,他却站在保皇派的一边,逆时代之潮流。再如人物所在国家的国情,例印度圣雄甘地是著名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但是在国民经济上却严重脱离了国情,主张发展传统手工业来抵制大工业,不利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以上是主要的两点,另外还有是否措施得力,是否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等等。总之,评价人物需要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
(要把握住近代这一大的特殊背景)。
5.写1500多字的人物评说怎么写呀
自己写?不太可能吧,网上的可以参考一下,并不定是抄袭啊!
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
、“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有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听到农夫唱的歌词,就是诸葛亮写的。可惜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6.对近现代史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曹操是近代史的人物吗?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
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
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
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
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
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
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
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
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
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
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
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
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
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
“—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
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
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