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朝礼仪中的孝道是怎么讲的
中国的孝道始盛于西周周人治理天下也已将孝道作为其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们的成书年代虽有争论但其中所富含的孝道思想反映出孝道在西周的盛行对后代孝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孝道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大行于四周从一些典籍及金文资料中可以找到文献证据其中“周礼”中关于孝道的记载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的孝道观念。
《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日六行孝、友、媚、娴任、恤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六行”之一的“孝”贾疏日“善于父母为孝。”《礼·地官·师氏》谓“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其对“孝德”的解释是从生命来源的角度涉及到孝的产生和创造生命的父祖。
由贾疏知“孝”作为“六行”之一是向万民施以正面教育的内容如有不孝不友者会有刑加之其身。“师氏”之职则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孝国子《倜礼·地官·师氏》“大司乐”之教圈子又以中、和、祗庸、孝、友为先《礼·春官·大司乐》。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周代的各级官吏治理人民大都是以教化为务尤其重视民德而在这里孝道是关民德的重要方面。 《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由此看周礼虽号称“经礼曲礼千”但大体上可分作上述八大类。而此八类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
《礼记·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日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在这“五伦”中父子、兄弟、大妇三伦属血缘关系君臣、朋友二伦属政治关系。而仁、义这是处理这两类关系的准则其中仁是处理血缘关系的以亲亲为基本内容包括孝、慈、良、顺、友悌等伦理道德范畴义足处理政治关系的以尊尊为基本内容包括忠、信、节等伦理道德范畴。
礼记·祭在曾子论孝道时说“礼者履此者也。”孔疏曰“履践履也言欲行礼于外者必须履践此孝者也。”
这是说礼是用以实践孝道的是孝道的表现形式孝道是礼尤其是有关家庭血缘关系的礼所表现的重要内容。 以下笔者将通过对“三礼”中关于礼的记载的分析来具体论述其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 一 冠礼足表示男子成年而举行的仪式它的形成比较早创制于原始社会。
到了西周其变成了礼的一大类即所谓的“八纲”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之一。《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日弱、冠。”
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由此可知冠礼是为男子二十加冠并命字之礼。《周礼·士冠礼》讲的就是周代贵族家庭中男子成年加冠仪式的全部过程。
冠礼中晟值得注意的就是行礼必须在宗庙中进行而且要祭告祖先。《礼记·冠义》说“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
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此言冠礼在家族的宗庙举行并祭告祖先则表明了尊祖孝亲之义。
冠礼的告庙是表示该家族又一后嗣已成人也就是继承祖先事业的开始。
2.古代孝字的各种写法
孝字的各种写法一、孝字的拼音:xiào二、孝字的部首:子三、孝字的笔顺:横、竖、横、撇、横撇/横钩、竖钩、横四、孝字的释义1、孝顺:~子。
尽~。2、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
3、丧服:穿~。戴~。
4、姓。扩展资料一、孝字的历史记载《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
“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
《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
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二、孝字的相关组词:热孝、尽孝、守孝、吊孝、孝衣、挂孝、孝心、戴孝、带孝、孝服、孝女、孝道、重孝、谢孝1、孝女[xiào nǚ] 对父母孝顺的女儿。
2、重孝[zhòng xiào] 最重的孝服(一般是子女为亡父亡母所穿的孝服)。3、谢孝[xiè xiào] 旧俗指孝子等向吊唁的亲友行礼,特指服满后拜访吊唁的亲友表示感谢。
4、穿孝[chuān xiào] 旧俗,人死后亲属和亲戚中的晚辈或平辈穿孝服,表示哀悼。5、不孝[bù xiào] 不孝顺。
3.“孝”字怎么写
“孝”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个少年人牵着一位老人的手,慢慢地走。“孝”字从右上到左下那长长的一撇,便是老人飘荡的胡须。
我们来看孝字怎么写: 上为老,下为子。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这样解:
上面老的连自己的完整都不顾,把孩子整个的庇护在自己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全力使他们幸福、快乐。
等到孩子大了,上边的“老”字和下边的“子”字,又可以这样解:子字成了老字的全部支撑,“子”字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也就是说子女要把老人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度晚年。
我们从小就受到了孝的教育,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二十四孝从上古时期舜的孝感动天到清朝的兄弟争孝称颂的都是行孝得福的事。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杀人犯,只要他还知道孝敬父母,就不能说他是丧尽天良。”
父母生养了我们,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让老人们安度晚年,是我们的义务责任,也是为我们的子女树立做人的榜样,让我们明天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有一个广告做的好,妈妈把孩子安顿好了就去给打水给母亲洗脚了,而他的儿子这时候也端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是一个好的公益故事,最好的诠释了孝字的两种写法。也诠释了我们怎么去对老的,小的就这么对我们。
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对生育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念恩情的人,更不会对别人好,他们是自私的,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痛苦地祭念逝去的老人的时候,我们不防痛定思痛,为活着的老人做更多的打算了。趁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多尽一点孝道,多回家看看,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说一说贴心话,以悔子欲孝而亲不在。
又解,“孝顺”两个字中一个是孝,另一个就是顺了。我们即要孝字行在先,又要顺字做在后,相信父母,没有哪个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罪的。
4.“孝”字在甲骨文中怎么写
“孝”字越古越好,莫过于从甲骨文说起。“孝”字本义是指“孝顺”;从“六书”看是“会意”字;“孝”字演变见附图(2008年4月上海大学出版社马如森著《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从甲骨文图中的表意字型可见:似乎可以见到“子”双手举起,并向下动作,作出磕头样子,给老人请安,达到“孝敬”的目的。
引证《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注:①“孝”字“从老”(耂),是说“孝”先写“耂”字头。是独体象形字:“像老人佝背、拄仗之形。本义是指老人。”《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从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为“孝”。应了《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膝下必有儿女才为“孝”。
③“子承老也”是表示子女承奉父老。(《说文解字》)
5.孝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孝字的繁体与简体写法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
孝的拼音:
xiào
孝的注释:
(1)本义:(动)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孝顺:~子|尽~。
(2)(名)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
(3)(名)丧服:穿~|带~。
孝的笔顺:
6.孝的文章怎么写
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