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情的简单经过怎么写
写一件事情,首先要注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清楚、记叙完整,同时也要注意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构成一件事的三个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一定要写具体,因为它是全文的中心,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主要段落。
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才能给读者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请看下面一篇习作。
一次棋赛 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小时候我常看爸爸和别人下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一点。
平常一有空闲儿,总爱玩上一盘。后来,越玩越觉得有意思,就用心琢磨起来。
我还真为下棋动过一番脑子,下过一番功夫呢!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早早起来,把屋子收拾干净,又扫了扫院子,把作业写完,就和爸爸玩起象棋来。 我先走了一步,把“当头炮”对准了爸爸的“兵”,爸爸赶紧跳“马”,好像是开棋的老套数。
相持了一阵之后,局面已经拉开,我又走“车”,爸爸也走了 “车”,我随即把“车”放到“前沿阵地”上。爸爸怀疑地望了我一眼又把“马”跳了一步。
我认真地看了看“阵地”,又想了想,把“车”放到空虚的地方。爸爸调来了“马”,想踩我的“车”。
我躲过了爸爸的攻势。爸爸见跟踪不上,没有继续紧逼,却把他的“炮”调到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棋盘边上。
我琢磨了一下爸爸的用意,猜透了他的“调虎离山计”。我没理他,却拱了“卒”。
爸爸也琢磨了一会儿,但没识破我的花招,高兴地用“马”踩了我的“炮”。这一下,爸爸可上了我的当。
但我还是慎重地看了看整个棋盘,又看了看他的“马”和“马”周围的情况,估计了爸爸下两步的走法,觉得没有什么威胁;而他的“马”已经走开,后方空虚。我就大胆地抽“车”落底,而我的炮也同时瞄准了爸爸的“车”。
爸爸沉思了一会,轻轻地把“象”飞了起来,堵住了我的“炮眼”,也减少了我的“沉底车” 的威力。但这样一来,爸爸的步调被我打乱了,失去了主动权。
从此,爸爸只能招架,不能还手了。不一会儿,我就取得了这次棋赛的胜利。
我非常高兴。因为爸爸从来都是很轻易地战胜我,今天却败在了我的手下,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这盘棋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动脑筋,掌握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做好。
这篇作文一共五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小作者喜欢下棋和这一次比赛之前的简单情况;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象棋比赛之后小作者喜悦的心情和体会。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写的是这次比赛的经过。这一部分的描写是很具体的。
具体描写了爸爸使用的“调虎离山计”,也具体描写了小作者想出的“花招”,并且具体交代了小作者战胜爸爸所采取的招法。这几个方面不是三言两语地一带而过,而是一步一步地按照下棋的过程进行了描写。
因为描写得具体,所以仿佛像电视屏幕上的比赛一样,使我们看后印象很深。 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从写的角度讲,第一,要善于将记叙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叙述和描写,不要着急,交代清楚了一个意思再写另一个意思;第二,应该写的不要丢落,要写得尽量细致、明白、清楚,特别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关键的地方,更要仔细交代。
写得细了,文章自然是具体的。 有不少学生的作文,事情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怎样,都写到了,事情应该说是写完整了,但仍给人以言之无物的感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事情的经过写不具体,三言二语写得太概括,没能围绕中心意思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写。例如一位学生写的一件事的 经过: 表弟在河里一上一下,我非常着急,伸手去拉他,可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更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照老人的话做了,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表弟落水,“我”十分焦急,在一老人的帮助下,终于把表弟救上了岸。
第一节里的心理活动、行为都没有写具体,“急”得怎样?“更急了”和“急”程度上有什么不同?怎么会由“急”到“更急”的?怎么“拉”的?“拉”了几次?为什么都不成功?只有把这些细节写清楚了,文章才会具体、生动。第二节写“我”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
树枝是哪里来的?“我”是怎样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的?这些要展开写。这些方面写细致了,就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了。
经过老师指点后,这位学生重新修改了这段话,改文较原文具体、生动得多了,不妨比较一下: 表弟在小河里一上一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伸手去拉,可我另一只手没有抓住东西,身子向前一冲,差点也掉进河里,好容易才稳住身子。表弟在河里呛了几口水。
我不敢耽误,蹲下身子,一手抓住河边一棵小树,一手又伸向表弟,可他够不着。我干脆趴在地上,拼命伸直手,可他还是够不着。
表弟害怕得哭了,我也急得哭了。怎么办呢?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止住哭,眼前顿觉一亮: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河岸上有许多长长短短的树枝呢!我赶紧拣了一根长一些的树枝,伸向表弟。
这下他够着了!我咬紧牙,一手抓牢小树,一手使劲拉树枝,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2.事迹材料怎么写
事迹材料就是记录人物的真实阳光、感人的事情经过,用平淡的语言、语气进行修饰和描述,既然为事迹材料,叙述对像必定有与常人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精神面貌、精神境界上,其次是思想道德、情感,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党对人民和国家做出不同凡响的举动、事例,只有体现和突出上述元素,才能作为事迹材料。
写事迹材料,特别注意叙述对像的言、行,他(她)的所言要突出上述所例,行,更要体现对党的建设事业的敬重,社会的觉悟以及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高风亮节。
写事迹材料,不加文艺色彩,不作评论,尽量让观众、读者去感受、领悟,语句上平辅直叙,娓娓道来,这样才能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事迹材料的手法,务必先把艰苦的、贫穷的、落后的、艰难的、危险的、危急的或者是难以攻克的环境、事物实事求是的摆出来,然后他(她)是怎样不图享受、舍开自己去做的,去拼搏的,去开拓别人没有过的,或者别人做不到的,这样形成“悬”而得反差,就可以体现了他(她)的先进性。
3.事情的简单经过怎么写
写一件事情,首先要注意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清楚、记叙完整,同时也要注意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构成一件事的三个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一件事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一定要写具体,因为它是全文的中心,是表达中心思想的主要段落。
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才能给读者留下实实在在的印象。请看下面一篇习作。
一次棋赛 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小时候我常看爸爸和别人下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一点。
平常一有空闲儿,总爱玩上一盘。后来,越玩越觉得有意思,就用心琢磨起来。
我还真为下棋动过一番脑子,下过一番功夫呢!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早早起来,把屋子收拾干净,又扫了扫院子,把作业写完,就和爸爸玩起象棋来。 我先走了一步,把“当头炮”对准了爸爸的“兵”,爸爸赶紧跳“马”,好像是开棋的老套数。
相持了一阵之后,局面已经拉开,我又走“车”,爸爸也走了 “车”,我随即把“车”放到“前沿阵地”上。爸爸怀疑地望了我一眼又把“马”跳了一步。
我认真地看了看“阵地”,又想了想,把“车”放到空虚的地方。爸爸调来了“马”,想踩我的“车”。
我躲过了爸爸的攻势。爸爸见跟踪不上,没有继续紧逼,却把他的“炮”调到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棋盘边上。
我琢磨了一下爸爸的用意,猜透了他的“调虎离山计”。我没理他,却拱了“卒”。
爸爸也琢磨了一会儿,但没识破我的花招,高兴地用“马”踩了我的“炮”。这一下,爸爸可上了我的当。
但我还是慎重地看了看整个棋盘,又看了看他的“马”和“马”周围的情况,估计了爸爸下两步的走法,觉得没有什么威胁;而他的“马”已经走开,后方空虚。我就大胆地抽“车”落底,而我的炮也同时瞄准了爸爸的“车”。
爸爸沉思了一会,轻轻地把“象”飞了起来,堵住了我的“炮眼”,也减少了我的“沉底车” 的威力。但这样一来,爸爸的步调被我打乱了,失去了主动权。
从此,爸爸只能招架,不能还手了。不一会儿,我就取得了这次棋赛的胜利。
我非常高兴。因为爸爸从来都是很轻易地战胜我,今天却败在了我的手下,你说,我能不高兴吗? 这盘棋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动脑筋,掌握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做好。
这篇作文一共五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小作者喜欢下棋和这一次比赛之前的简单情况;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象棋比赛之后小作者喜悦的心情和体会。
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写的是这次比赛的经过。这一部分的描写是很具体的。
具体描写了爸爸使用的“调虎离山计”,也具体描写了小作者想出的“花招”,并且具体交代了小作者战胜爸爸所采取的招法。这几个方面不是三言两语地一带而过,而是一步一步地按照下棋的过程进行了描写。
因为描写得具体,所以仿佛像电视屏幕上的比赛一样,使我们看后印象很深。 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从写的角度讲,第一,要善于将记叙的内容一句一句地叙述和描写,不要着急,交代清楚了一个意思再写另一个意思;第二,应该写的不要丢落,要写得尽量细致、明白、清楚,特别是突出中心思想的关键的地方,更要仔细交代。
写得细了,文章自然是具体的。 有不少学生的作文,事情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怎样,都写到了,事情应该说是写完整了,但仍给人以言之无物的感觉。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事情的经过写不具体,三言二语写得太概括,没能围绕中心意思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写。例如一位学生写的一件事的经过: 表弟在河里一上一下,我非常着急,伸手去拉他,可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更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照老人的话做了,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表弟落水,“我”十分焦急,在一老人的帮助下,终于把表弟救上了岸。
第一节里的心理活动、行为都没有写具体,“急”得怎样?“更急了”和“急”程度上有什么不同?怎么会由“急”到“更急”的?怎么“拉”的?“拉”了几次?为什么都不成功?只有把这些细节写清楚了,文章才会具体、生动。第二节写“我”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
树枝是哪里来的?“我”是怎样用树枝把表弟拉上岸的?这些要展开写。这些方面写细致了,就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了。
经过老师指点后,这位学生重新修改了这段话,改文较原文具体、生动得多了,不妨比较一下: 表弟在小河里一上一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忙伸手去拉,可我另一只手没有抓住东西,身子向前一冲,差点也掉进河里,好容易才稳住身子。表弟在河里呛了几口水。
我不敢耽误,蹲下身子,一手抓住河边一棵小树,一手又伸向表弟,可他够不着。我干脆趴在地上,拼命伸直手,可他还是够不着。
表弟害怕得哭了,我也急得哭了。怎么办呢? 这时,河对岸一个过路的老人冲我喊:“找根树枝让他抓住!”我止住哭,眼前顿觉一亮: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河岸上有许多长长短短的树枝呢!我赶紧拣了一根长一些的树枝,伸向表弟。
这下他够着了!我咬紧牙,一手抓牢小树,一手使劲拉树枝,终于把表弟拉上了岸。
4.如何写好一件事起因 经过与结果
(一)记叙文知识回顾: 记叙文就是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形象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
2.记叙的顺序:(1) 时间顺序 即围绕事件随着时间的进程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所以记叙文常常按事情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先后,诊次叙述。这种写法称为“顺叙”。
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先写结局,造成悬念,这叫“倒叙”。 在顺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另一些情节,以补充、衬托主要情节,这叫“插叙”。
(2)空间顺序 即按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空间位置变化来组织安排材料,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3) 时、空结合3.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二)思考:1.为什么要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 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首先必须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其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果不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读者就无法了解文章所叙写的内容,所表现的中心。2.怎样才能写清楚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要写清楚一件事,就要把事情的 发展过程记叙得完整、明白、清晰。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要写清楚一件事,必须根据中心意思表达的需要和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恰当地安排材料,有详有略,有主有次,而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3.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1)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2)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3)“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三)范文引路: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陈丽清是大队学习委员,矮矮的个儿,梳着两条短短的辫子,不认识她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四年级学生。她爸爸妈妈都是医生,她立志长大了要当医生。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我们要学习做个小医生。 随后,我又去和几个女同学说了,蒋苹、邵嘉美她们都愿参加,我们的“小医院”就正式成立了。
教室后面的桌子上面挂了一本“意见簿”,抽屉里放着药箱。下课时,同学们正要往外涌,我鼓足勇气,走上讲台,对大家说:“同学们!注意!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通知一下,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小医院,希望大家来看病。”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男同学也“哄”地笑开了。 每下了课,我们总是紧张地站在药箱旁边,等着病人,可是一连几天,一个病人也没有。
有的男学走过,还扮一个鬼脸说:“小医院,臭医院,连病床也没,还不是新造茅坑三日香。”男同学不来看病,女同学总该来啊!可是女同学也一个不来。
一天下课,我和丽清拦住了所有女同学检查,结果发现有人弄破手脚,于是给她们搽上红药水。可是没过几天,病人又没有了,我们有些泄气,就停了下来。
班上有个男同学名叫刘新旦,他个儿高高的,人瘦瘦的,同学们都叫他“长条丝瓜”,平时不声响,不吵闹,不过很会管闲事,好像什么事都和他有关似的。一天,他在操场上看篮球,嘴里叫着:“加油啊!加油啊!”双脚奔来奔去,不知怎么绊了一脚,摔在地上,一头碰在石块上,顿时血涌了出来,几个同学连忙扶他到办公室去。
我们正在跳橡皮筋,丽清对我说:“抗抗,我们去看看他。”我们两个人急忙朝办公室跑去,一边喊道:“喂!快到教室里来,我们有红药水……”他们一听犹豫了一下,就来了。
几个同学忙着搬凳子、拿药箱,可热闹了。丽清连忙叫刘新旦坐下,我去打了一杯开水,给他洗伤口,丽清拿红药水给他搽上,又挑了一块最好的纱布,把伤口包好,然后对他说:“好了好了,这几天别去干重活儿,以后天天来换药。”
刘新旦“喔”了一声,就。
5.事迹材料怎么写
事迹材料就是记录人物的真实阳光、感人的事情经过,用平淡的语言、语气进行修饰和描述,既然为事迹材料,叙述对像必定有与常人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精神面貌、精神境界上,其次是思想道德、情感,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党对人民和国家做出不同凡响的举动、事例,只有体现和突出上述元素,才能作为事迹材料。
写事迹材料,特别注意叙述对像的言、行,他(她)的所言要突出上述所例,行,更要体现对党的建设事业的敬重,社会的觉悟以及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高风亮节。
写事迹材料,不加文艺色彩,不作评论,尽量让观众、读者去感受、领悟,语句上平辅直叙,娓娓道来,这样才能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事迹材料的手法,务必先把艰苦的、贫穷的、落后的、艰难的、危险的、危急的或者是难以攻克的环境、事物实事求是的摆出来,然后他(她)是怎样不图享受、舍开自己去做的,去拼搏的,去开拓别人没有过的,或者别人做不到的,这样形成“悬”而得反差,就可以体现了他(她)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