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鸿章的传记怎么写
(1)姓名:李鸿章、性别:男、籍贯:江西湖口、出生地: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民族:汉。
其他:身高:183cm(人称“云中鹤”) (2)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2月15日) 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1月7日)。享年七十九岁。
(3)学历: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简历:下详。
党派:“后党”(拥护慈禧太后);“康党”(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要逮捕和康有为有关联的人,李鸿章挺身而出“臣便是康党”。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鸿章晚年思想的变化。)
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 (4)功绩: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捻军之乱;开展自强求存的“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公元1888年成军的时候,海军世界排名第六、亚洲第一);1896年出访欧美各国,让世界第一次见证了这位老者的风采。
科技成果:由于李鸿章不是科学家,他的科技成果很有限。但是有一点值得尤其注意,李鸿章曾经写了一篇关于蒸汽机介绍的奏章,在可以说是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我现在将此文附于此:“碹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著作:《李文忠公全集》 (5)思想风貌:早年忠于清庭,这没什么好讲的,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捻军之乱便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我这里强调一下,李晚年思想的变化。在甲午战争后以及戊戌变法后,李鸿章逐渐认识到国家的落后,不仅在于科技、武器的落后,更在于社会体制的落后。
所以,无论是对戊戌变法、还是后来孙中山策动的革命他都可以说是持同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态度。这一点是前人研究李鸿章时容易忽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梁启超于1901年在李鸿章逝世两个月后写成的巨著《李鸿章传》,无疑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李鸿章的传记中最为经典的一本。其中他写了他个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还有,梁启超还写了关于当今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当然关于此类话语,在该书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现在书店有那种文白对照的版本,很不错。 最后,我附上李鸿章的两首诗,一首写作时间是李鸿章青年时代,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天大的抱负: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注意此句)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一首是写于李鸿章临死之前,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内心的辛酸与无奈: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注意此句)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回答您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众多的资料以及书籍。由于我也对李鸿章情有独钟,所以就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2.李鸿章的传记怎么写
(1)姓名:李鸿章、性别:男、籍贯:江西湖口、出生地: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民族:汉。
其他:身高:183cm(人称“云中鹤”) (2)生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2月15日) 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11月7日)。享年七十九岁。
(3)学历: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简历:下详。
党派:“后党”(拥护慈禧太后);“康党”(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要逮捕和康有为有关联的人,李鸿章挺身而出“臣便是康党”。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鸿章晚年思想的变化。)
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 (4)功绩: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捻军之乱;开展自强求存的“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公元1888年成军的时候,海军世界排名第六、亚洲第一);1896年出访欧美各国,让世界第一次见证了这位老者的风采。
科技成果:由于李鸿章不是科学家,他的科技成果很有限。但是有一点值得尤其注意,李鸿章曾经写了一篇关于蒸汽机介绍的奏章,在可以说是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我现在将此文附于此:“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著作:《李文忠公全集》 (5)思想风貌:早年忠于清庭,这没什么好讲的,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捻军之乱便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我这里强调一下,李晚年思想的变化。在甲午战争后以及戊戌变法后,李鸿章逐渐认识到国家的落后,不仅在于科技、武器的落后,更在于社会体制的落后。
所以,无论是对戊戌变法、还是后来孙中山策动的革命他都可以说是持同情甚至可以说是赞同的态度。这一点是前人研究李鸿章时容易忽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梁启超于1901年在李鸿章逝世两个月后写成的巨著《李鸿章传》,无疑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李鸿章的传记中最为经典的一本。其中他写了他个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还有,梁启超还写了关于当今国家强弱的重要因素“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当然关于此类话语,在该书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现在书店有那种文白对照的版本,很不错。 最后,我附上李鸿章的两首诗,一首写作时间是李鸿章青年时代,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天大的抱负: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注意此句)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一首是写于李鸿章临死之前,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内心的辛酸与无奈: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注意此句)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回答您这个问题,我参考了众多的资料以及书籍。由于我也对李鸿章情有独钟,所以就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3.关于李鸿章的传记
李鸿章传记写的人不少,但写的好的确实不多,建议你可以看这两本,一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说作者与传主同属一个时期,有更多了解之同情,二是[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书视角不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其他关于李鸿章书籍可参考:韦息予:《李鸿章》,中华书局,1931年。
叶桂生、刘新建:《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年。
周军、杨雨润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尹福庭:《李鸿章》(中华名将系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美)T.L.康念德著,杨天宗、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大连出版社,1994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曙光编注:《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成晓军:《洋务之梦:李鸿章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健、方英选编:《李鸿章:人生畅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阳:《李鸿章》,海南出版社,1996年。
诰明:《鬼才李鸿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董守义:《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
《李鸿章全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承仁、刘铁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华明、郑长兴主编:《李鸿章全传》(2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
翁飞:《李鸿章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维健主编:《李鸿章绝学:官学富贵学解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
司马烈人解译:《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东野君:《李鸿章圆通变达心术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道宗:《李鸿章圆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4.关于李鸿章的传记
李鸿章传记写的人不少,但写的好的确实不多,建议你可以看这两本,一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说作者与传主同属一个时期,有更多了解之同情,二是[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书视角不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其他关于李鸿章书籍可参考:韦息予:《李鸿章》,中华书局,1931年。 叶桂生、刘新建:《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年。
周军、杨雨润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 尹福庭:《李鸿章》(中华名将系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 (美)T.L.康念德著,杨天宗、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大连出版社,1994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曙光编注:《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成晓军:《洋务之梦:李鸿章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健、方英选编:《李鸿章:人生畅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高阳:《李鸿章》,海南出版社,1996年。
诰明:《鬼才李鸿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董守义:《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 《李鸿章全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承仁、刘铁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华明、郑长兴主编:《李鸿章全传》(2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
翁飞:《李鸿章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维健主编:《李鸿章绝学:官学富贵学解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 司马烈人解译:《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东野君:《李鸿章圆通变达心术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道宗:《李鸿章圆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
5.李鸿章传的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内容简介: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随后创办洋务运动让他的声望达到顶点。但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而当时日本各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可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在所难免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的官僚资本主义也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官僚既不懂工商业的技术和管理,反而把它当作渔利的工具,这使得企业没有效率,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窒息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李鸿章传》一书的前言中,梁启超对自己写作初衷进行了说明,“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之笔力行之。”
梁启超也承认,李鸿章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在晚清历史舞台上,李鸿章活跃了四十年,从创办淮军、创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到镇压太平军、剿灭捻军,再到主持外交三十年,参与各种涉外事务。这样的人物,梁启超认为要大书特书。
但梁启超也认为,李鸿章是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为此,梁启超特别提到了两人的关系,“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
梁启超坦承,两人是政治公敌,其实并没有多少私交,因此为李鸿章写传记也不是有意为其鸣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传
6.写一篇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500字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安徽合肥市肥东人,老家在今合肥市肥东磨店乡群治行政村调堂部。其祖上本姓许,系明代由江西湖口瓦砾坝迁来合肥,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无后,将许光照(迎溪)之四子许慎所过继为子名李慎所。这样,李心庄为始祖,李慎所为一世祖,至李鸿章为八世矣。许姓谱中的“命名宇派”为“福云庆胜,伯积善发,光祥诗礼,艳朝志士,传永远昌,才高嘉宇,显德立美,名扬孝友,开承裕英,梁必茂芳。”李氏先世光谱,亦未定字辈。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首次纂修《合肥李氏宗谱》,始定字辈“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守”;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四修宗谱时,合肥李氏又续增十六字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李鸿章父李文安之“文”,系辈分“规范化”后的首辈,李鸿章兄弟按命名字派系“章”辈,置姓名的第三字。李文安系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殿试三甲,他的六个儿子:瀚章、鸿章、鹤章、蕴章、风章、昭庆,走的都是读书做官之路。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李鸿章当时是内阁最高职衔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岁李鸿章”的灯花。李鸿章在诗中居然也露出“大国使臣”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在历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7.关于李鸿章的书
李鸿章传记写的人不少,但写的好的确实不多,建议你可以看这两本,一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说作者与传主同属一个时期,有更多了解之同情,二是[美]刘广京的《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书视角不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其他关于李鸿章书籍可参考:韦息予:《李鸿章》,中华书局,1931年。叶桂生、刘新建:《李鸿章》,黄山书社,1988年。
周军、杨雨润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尹福庭:《李鸿章》(中华名将系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4年。(美)T.L.康念德著,杨天宗、陈力等译:《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大连出版社,1994年。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曙光编注:《李鸿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成晓军:《洋务之梦:李鸿章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健、方英选编:《李鸿章:人生畅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高阳:《李鸿章》,海南出版社,1996年。
诰明:《鬼才李鸿章》,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董守义:《李鸿章》,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
《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李鸿章全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王承仁、刘铁军:《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刘华明、郑长兴主编:《李鸿章全传》(2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
翁飞:《李鸿章官场艺术与人际权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吴维健主编:《李鸿章绝学:官学富贵学解密》(12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欧阳跃峰:《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司马烈人解译:《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郑洁、刘文鹏:《李鸿章外交之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东野君:《李鸿章圆通变达心术之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道宗:《李鸿章圆经》,台海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