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兰溪博物馆作文
周五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去了奥克兰博物馆。正好现在是免费
参观的时候,博物馆给我的感觉是种类繁多,排列有序。展示内容
千罗万象,简直像一个科学博物馆。从火山爆发,到各种植物,昆
虫,海洋的鱼,天空的鸟儿,到毛利民族文化,到新西兰短短的一
些历史陈列,每个展厅都有现代化的音响和展示屏,让人徜徉其中
身临其境。
很多老年人在看,很多游客在参观,但更多的却是孩子们。
老师把课堂带到了博物馆,是最明智的行为了。
而博物馆的设计和作用,也仿佛是专门为了给孩子们上课用的
从细节处让你心生羡慕。在昆虫的陈列区,有各种昆虫的陈列,
——除了标本,还有活的蟑螂,螳螂,蝗虫,全都生活在透明的玻
璃盒子里,让你看个够。还有的虫子,是专门生活在树里的,居然
就把树的一段拿来,从中间破开,放在玻璃展柜里,你能清楚地看
到那虫子是怎样趴在树中心的。更有趣的是,各种昆虫都分门别类
的被装进了一个个的小抽屉里,抽屉的外面有标签,孩子们觉得抽
屉很神秘,会忍不住拉开,那么呈现在他们面前都就是一抽屉的各
种昆虫样本。制作精美,上面盖着玻璃,我看着一个两岁的小姑娘
乐此不疲地玩儿着这个游戏,妈妈则在一边教她看这些昆虫,小
姑娘惊喜地拉出一抽屉的蝴蝶,然后用稚嫩的语气叫着:蝴蝶!
这个博物馆确实太适合孩子们来了。里面有给儿童玩耍区,各
种玩具;有像上课用的一级级看台式的座位,孩子们可以坐在上面
听老师讲课;有给大孩子用的电脑区,你可以尽情地在那里查阅各
种资料;在博物馆的很多角落,都有小的液晶电脑,你只要触摸,
就会用各种有关的知识点出现。我不时地看到大家,在拿着纸笔,
坐在小电脑前记录,我和妈妈在博物馆里看了很久,看得很详细,
妈妈看完了说,这个地方真是孩子的天堂啊。
2.去连南瑶族博物馆春游的作文
春游星期一的天气很好,白云朵朵、阳光明媚,一阵微风吹来,还能闻到淡淡花香。
我一路哼着小调,去春游了!在车上呆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大鹏所城。大鹏所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始建于公元1394年。深圳又名“鹏城”就来源于这里。
大鹏所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城里到处都这明清时期的居民楼。狭窄蜿蜒的小巷以青石板铺就,宁静古朴。
主观了大城市的我们,来到这里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参观了所城的多个景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赖恩爵的将军第。
它始建于公元1844年。将军第建筑结构复杂、气势宏伟、雕梁画栋众多。
真是佩服。看到大鹏所城的第一眼,我就有了浅浅的敬畏之心,它,是一个不可侵犯的古城。
离开了大鹏所城以后,我们又来到了坐车来到了东湖公园。到了东湖公园也就有游乐项目了。
闷了一上午,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下了。因为是星期一,所以公园里人不多,但游乐项目有许多。
我们一共玩了:海盗船、飓风飞椅、摇滚飞毯、旋风骑士、碰碰车、太空漫步、激战鲨鱼岛。其中,最好玩的还是飓风飞椅。
飓风飞椅的结构很是新颖。不转动时,有些像旋转木马。
一个个椅子从顶部垂下来,摇摇晃晃,让人感觉很不安全。我刚系好安全带,音乐就响了起来。
游戏,开始了。椅子开始慢慢转起来,摇摆摇摆……逐渐加快,坐在椅子上的我们飞了起来。
我的心里有些高兴也有些紧张。一阵清风吹来,舒服极了!我开始调节自己的呼吸。
飞起来时吸气,飞下去时吐气,我发现自己的心竟然没那么慌了!本还想再享受一下飞翔的快乐,可是,椅子却慢慢停下来,飞向了地面。我暗暗地想道:其实,也不怎么可怕嘛!如果可以,真想再玩一次!摇滚飞毯也很有趣。
我跟同学们一排坐在飞毯上。飞毯旋转的方向呈平行四边形。
转圈,又是转圈,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抓紧了保险杠,这个要比飓风飞椅刺激…我突然看到下边的男同学有些欠扁地叫着:“赵雅慧要哭了!”我送他们一记白眼,谁要哭了!我只是稍微眯一下眼睛而已。(我能想像到我当时那比哭还恐怖的表情)脚踏实地以后,我的双腿还在发抖,摇滚飞毯,确实很摇滚……预防相同结局自拟。
3.写周记,以春曰里的那些事为主题五百字
春游那个星期一的早上,天空作美,鸟语花香。
我们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子去春游。我们首先来到了博物馆参观文物。
博物馆里摆放着很久以前的各种各样的兵器:青铜剑、青铜矛、青铜斧等。我还看到了战国时期人们交战的画面。
看了这些东西,我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来到了六千七百多年前的古战场,成了保家卫国的战士,披着厚厚的铠甲,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利剑,在战场上奋力杀敌。直到有位同学推了我一把,我才回过神来。
我们走出了博物馆,来到了城市广场,城市广场里的树木小草仿佛披上了崭新的嫩绿色的大衣。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盛开了。
城市广场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我们找了块空地围坐在一起,拿出各自带来的食物,和大家一起分享。
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春游。
4.游兰溪博物馆800字作文
7月14日上午,我去参观兰溪博物馆,我很喜欢兰溪博物馆
的外观和风格,不愧是省博物馆,真的很气派,也很有文化气息。
因为以前去过,不过那时很小,所以我还是决定从头看起。
人还是很多,不过因为厅内本身很宽敞,所以一点也不拥挤。
因为走道上没有开很强的光,展品上方的灯便很好地突出了文物的
样子;虽然有一些是赝品,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只需要了解和观赏它
们的来说,倒也无所谓。展品很多,虽然介绍牌上有简略的介绍,
但我还是很疑惑,不知博物馆到底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一件件器物,有很多是生活用品,真不禁赞叹,古代的帝王诸
侯们,都是多么奢侈啊!在我们看来,每一件都有着精美、奇特的
花纹,也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历史划痕。因为以前我们就一直对这类
家伙很感兴趣,所以倒也不怎么枯燥,给我们做介绍的机器一直说
着,虽然有很多专业术语不太懂,但是大致听得懂,我很快被一种
名叫镇墓兽的东西吸引了,张扬的兽嘴,未掉落的彩漆和集合了各
种动物器官的样子,怎么看都不是什么祥瑞。介绍说一般墓中都会
放镇墓兽,为的是让镇墓兽更好的与神灵交流,帮助灵魂升天,同
时也是保护墓主。
然后,我们又看了古人类头骨,准确的说,这部分我兴趣不浓
每颗头骨都因为年代久远的土层的挤压而变了形,不过还是看得
出来,还有人类或动物的牙齿呀,骨骼化石……
接下来,我们还看了瓷器,这是我相当喜欢的,很精致!而且
就眼前的来看,保存得相当好吧,在这里,身边全是闪闪发光,
相比较青铜的器具,果真还是亮些啊!除了纯色调的碗以外,就是
瓷器上面还有故事、人物,有诗句和梅兰竹松等植物的饰文。看着
瓷器上的花纹,不禁觉得古人是有多么努力、多么厉害啊!连人物
衣服上的花纹都描画得清晰美丽,上面的花纹都是画上去,然后再
烧成的,实在是令人叹服!
博物馆真是令人期待的地方,在里面,的确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博物馆真是博大,尽管时间已经过了半天,但还有很多东西没有
看,不过,下次,我一定会再来的!
5.游沙湖记 文言文翻译
一、白话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和庞安常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二、作品原文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又名《游兰溪》,作者当时四十七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知湖州,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上奏,诬他作诗文谤刺当朝,因而被下狱,当年十二月出狱,责受黄州团练副使,空挂虚名。当时作者打算在沙湖买田未成,去相田时认识了医生庞安常,因而创作了这篇作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沙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6.阅读苏轼的《游兰溪》,完成第8—11题
小题1:(1)①写;②领悟;③开玩笑;④向西。
(2)D
小题2: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小题3:(1)(2分)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2)(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小题4:《游兰溪》表达了苏轼开朗诙谐、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中小题(1)主要考查了基础字词的解释,结合课内重点字词不难解决,需要注意的是“了”字的解释,需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小题(2)主要考查了虚词“而”的用法,例句和D 选项中的“而”表转折;A选项中的“而”表修饰;B C选项中的“而”表承接。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为节奏划分题,划节奏时要结合语意,同时要注意每一个节奏单位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破开意思。“闻”以动词领起,“麻桥人庞安常”分别为地名与人名所以不能分开,“善医而聋”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也不能划开。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句(1)时,要注意“以……为……”这一固定格式的解释,同时要注意“皆”“一时”等词的解释;翻译句(2)时,要注意字数较多,不要漏下关键字的解释,同时要注意“盖”字的解释。
小题4: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既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同时又要结合人物经历,做此题时还可以结合苏轼所写的词来分析,很容易可以得出“开朗”“自信”“乐观”等关键词。
7.黄帝的由来
“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是一句流传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谣,是说这一带的人大都自称是山西移民。其实,如今的鲁南人并非全都来自山西,滕州市现有的120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个)是由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新建起来的,另一半还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不仅如此,滕州本地在两千多年前还最早产生了几大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颜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张陇西李”的“郡望”说法,滕州也成为这些姓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部落、种族、家族、姓氏不断延续流传的历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习惯使我们的姓氏如同我们先天携带的生理基因一样,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群落、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符号标志和血缘纽带。“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即本家”的说法,使中华民族有了先天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研究这些,可以满足海内外华人日益增强的“寻根”意识和“认祖”心理,客观上解决一下“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笔者已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任”姓的由来(天下“任”姓出自“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山东省滕州市),今再探索一番“滕”姓的根源由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因此说,中国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仅有1000年的历史,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才是近400年间的事。姓,代表氏族的血统,出自氏族的图腾,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
姓和氏当初是分开的,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一书中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夫人称姓”;《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清顾炎武校“谥”为“氏”),因以为族。”
这就是说,姓是根据出生的自然血统而来,氏是根据先人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宋朝刘恕《通鉴补记》注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功能和作用,与中国古代的“裂土分封”制度相伴生。
《荀子.儒效篇》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的就是周朝初年“裂土分封”的事实。姓氏的合一,是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和氏才统一起来,正是秦汉之际,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基础。
我国当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资料及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资料得出研究成果,排出了目前占全国人口99.4%的前500个姓氏的人口数量顺序,前200个姓氏就占了目前全国人口的95%以上。
除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前十位外,滕姓排在第210位左右,总人口也已百万计。滕姓在历史上以开封、南阳为“郡望”,传统的《百家姓》即注明“南阳郡”为滕姓郡望。
大致是在汉代滕姓宗族以山东北海郡(今青州一带)为显;汉末以后迁到河南南阳、开封、邓州、西鄂一带,以南阳为望族;唐代以来又以浙江东阳(婺州)滕家一枝独秀;宋代东阳滕姓因宋末靖康战乱而入闽迁吴,遂南北散播,东西迁徙,滕姓遍布全国各地……当代则以浙江、广西、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滕州历史久远,73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缳、依,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
这十二个姓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氏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出自炎、黄二帝之后,黄帝打败炎帝后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是为4000年前后的黄帝之滕,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滕”之由来。
黄帝第十子因封于滕地即为“滕氏”,明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封爵谱》中记载了一位殷代的“滕伯”:“滕伯名文者,黄帝之后也。贤而有礼,为叔父服齐衰,君子称之。”
这说明早在夏商时代,滕地就建立起了滕氏方国!至于“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借为“滕”。《说文解字》中载:“滕,水超涌也。
从水,朕声”,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农业发达的膏腴之地。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
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滕州亦被称为“商源”!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姬姓滕国,是为西周之滕,这是周代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清道光版《滕县志.卷六.滕世家第一》对此有详细记载:“滕叔绣者,周文王之庶子,而。
8.我要为我的家乡泉州的特产写一侧广告.
泉州的特产 泉州荔枝颇知名 荔枝,列为《福建物产志》果类之冠,堪当果中之尤而无愧。
八闽荔枝久负盛名,宋代蔡襄的《荔枝谱》记述甚详:“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泉州荔枝之所以知名,有其特色。
时令早上市。《荔支话》述:“泉郡佳荔类多,其知名者曰蚤红熟;最先曰桂林,一名野种,又名柳钟,系出粤东。”
这种最先成熟的荔枝,据《泉州志》记:“晋江多荔枝,五月熟者为火山,肉薄味酸。”后来早红的“桂林”良种代替之,成为令人赞赏的佳品。
品种多佳良。据方志所载:“荔支品类数十,壳多粗厚佳者,良有风韵”。
以“桂林”为例,俗称“过贡子”,其瓤不湿。生长在阪田的傅会元家,称“状元红”。
有名的“陈家紫”,见于蔡谱中所云“小陈紫”,平泉郡七县有产,许多乡村家植一二,相当普遍。《闽产录异》述及:“泉州之宋家香,蒂实皆香,为上。”
名荔有奇木。陈鼎的《荔支谱》多介奇特异荔,泉州的亦有名树。
如“保和枝产泉郡北陈岩山莲花峰,共十本,实大色黄,甘美异常,啖之,可消胸隔烦闷、调逆气,导荣卫。其核烧灰,酒下可己痢止腹痛。
后为海寇砍伐,殆尽。”又如“太极图产泉郡壶公山,山形方锐如圭,上有盘陀石,法流泉濯缨沼,沼畔太极图产焉。
形圆而扁平,半红半绿,如太极图状,味甘性温,多啖不热,旧止三株;今已无矣。”于生泉州紫帽山下的“长生枣”,皮色黑紫,肉如黄金,味甘香,每株只结八十一枚。
不知还有旧迹否? 泉州荔枝正的扩种,希望精心培育良种,恢复奇木名树的栽植,为历史名城“复其旧观”,增添风采。当然古老的品种难以寻觅,不过,以科学育苗,总能移植、引种和新育若干异荔,亦可补“千篇一律”的缺陷吧。
因为,荔枝除了上市供应外,还有赏荔,啖荔,品荔和咏荔之长。随着旅游事业发展,这种“七月荔枝任君赏”的盛况,将要再现。
所以,提倡新栽培名荔和异荔,是一项值得关切的工作。 话说泉州《荔枝谱》与《茶录》 《荔枝谱》与《茶录》是蔡襄撰写的两部学术专著。
它以泉州乃至整个福建在荔枝和茶叶的生产、制作和食用方面的丰富实践为背景,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概括。直到今天,它还是研究荔枝和茶叶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料。
泉州在北宋年间,是我国荔枝的主要产地之一,晋江、南安最多,其他各县也有种植,而且品种繁多,分五月熟、六月熟、七月熟三大类。五月熟者肉薄味酸、质量较差;六月熟者有早戏、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等,肉厚味甘、俱属佳品;七月熟者为山荔枝,品类亦有数十种。
蔡襄在《荔枝谱》中,分为七篇三十二品,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福建等地荔枝的本源、品种、佳品、栽培护理以及果脯制法等,亦着重介绍了泉州的“蓝家红”和“清石白”等两大佳品的产地、特性,用途以及主要栽培者,是研究泉州荔枝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南宋的王十朋就任泉州太守,在吃了火山荔枝后写诗赞道: 前年夔州食荔枝,同僚共赋新红诗; 妃子名园世所贵,不似诗史堂前奇。
春冬分符来南土,半月身行荔枝圃; 三州嘉木消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 至于茶叶生产,泉州在北宋时也是很有名的,特别是泉州的清源、南安的英山、安溪的清水、留山等,所产最为著名。
据《泉南杂志》称:“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邱、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关于茶叶的专著,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最早,其次为北宋丁谓的《茶图》,但陆羽的《茶经》不载闽产,丁谓《茶图》不但论采造,又及烹试。
蔡襄是抱着弥补上述这两部著作之不足,才决定撰写《茶录》一书的。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兼论烹茶之法。
从《茶录》的论述看来,我们泉州人在吃茶方面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比较讲究的。 香津味鲜话“鱼丸” 鱼丸是闽南、福州、广州一带经常烹制的传统食品。
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 晋江县深沪镇的鱼丸,制作最佳。
坚韧雪白,不易变质,入口柔润清脆。因为这里所制的鱼丸不但技术较讲究,取料也较纯真。
都是用鳗鱼、嘉腊鱼、敏鱼等上等鱼类。大的鱼丸还专用寺香、碎瘦肉作馅。
另外,用肉骨清汤和油葱、瘦肉等配煮,熟时,香津适口。据传,秦始皇酷爱食鱼,但往往因刺多而极端恼火,盛怒之下,不知多少御膳名师沦为刀下冤鬼。
后来有一位三楚名厨师担任御厨,眼见厄运将降临自己头上,十分愤慨。他木立于橱案前,把对秦皇的愤恨下意识发泄于鱼,用刀背狠击案板上的鱼块。
当他在传膳声中猛然清醒之际,发现鱼块已成肉茸,而骨刺却奇迹般地排除在外。此刻鼎镬中的豹胎汤已经沸腾,他不假思索,用手将鱼茸一团团拼入汤中。
顷刻间,一颗颗晶莹洁白、鲜嫩柔软的鱼丸宛如出壳的鲜桂元,漂浮汤面,味美异常,受到秦皇的意外嘉奖。暴君既获如意佳肴,厨师也因此摆脱斧钺之灾。
善于迎逢的大臣竟献雅号:以“皇统无疆凤珠氽”来命名菜,嗣后辗转到民间,士人称曰“鱼氽”,老百姓则直呼“鱼丸”。 制鱼丸的鱼类好多种,除上面说过的外,鲤、鲢、鲭、□、鲨、鲂等鱼均可。
鱼丸是鱼。
9.《兰亭序》详细信息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a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
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据历史记载,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句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
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
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有趣的曲水流觞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
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地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
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
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关于兰溪博物馆曰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