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描述中行业地位,企业文化怎么写
就是写公司的实体优势和公司和精神文化特色。
公司行业地位主要写以下几方面:
1. 公司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序
2.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 产品价格的影响力,盈利能力。
公司企业文化主要写以下几方面:
1. 企业哲学: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导企业行为的基础。
2. 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人们(个人、组织)本身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3.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企业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
4. 企业道德:是指调整本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以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为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企业。
5. 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
6. 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 企业文化企业总体印象。
7. 企业制度: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
8.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企业文化结构就是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
9.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是指企业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的理由,说明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思想,为企业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公司定位怎么写
对中国企业而言,“定位”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大家确实经历过“定位”热,相信在不少人的书架上肯定有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一书;而陌生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凑热闹,没有深入研究,或者干脆走火入魔,也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 因此,目前在中国企业,“定位”发生“错位”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少产品和品牌,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努力走向正确的终点,不幸陷入“骑虎难下”或“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
一、“定位”的实质是什么? 如果做个简单的名词解释,可以说,任何一本写“定位”的书都可以给出精彩答案。所以,在此不必赘言,而探讨一下定位的实质问题。
经历了十几年的崎岖之路,中国企业总算深刻意识到营销战略的重要性。所以,人们已经开始承认营销战略比营销战术更重要,并总结出一个明确的排序:战略第一,战术第二。
那么,营销战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定位。因为,营销战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定位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1、从顾客角度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上顾客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从品牌到品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但购买产品的过程却越来越短,消费者的大脑也难以整理那么多信息,必须在短时间做出购买决策。怎么办?需要一个最简单而能够说服的理由。
如果你有这个理由,你的产品就能卖得快、卖得贵。否则,恰恰相反。
因此,在目前的需求环境里要想生存,要想赚钱,必须在某一个购买理由上比别人做得更加优秀,而且追求少而精才行。 2、从竞争角度看。
中国不少企业都有很浓的“羊群心态”,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他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去分析需求,也不去分析趋势,最后大家就在一个战场上互相残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此现象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在某些行业里仍然很严重。永久的价格战是不可能存在的,迟早大部分企业走向差异化之路。
那么,人家都已经开始区隔自己,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你还没有,或者不突出,你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很简单:就是把东西比别人卖得更便宜才行。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定位在营销战略中,至少扮演两个角色:顾客青睐的源点和竞争取胜的重点。
因为,没有定位,消费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你、选择你;没有定位,竞争对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所以,可以说,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实质是一个品牌持续赚钱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从品牌自身角度看,定位也是一种纪律,没有它,这个品牌后期所做的所有战术就没有标准可循,一切行为就像一盘散沙,无济于事。 二、中国企业有哪些常见的错位现象 据笔者观察,这些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在“定位”方面至少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错位现象: 1、混淆定位。
这是最典型的错位现象,也最为普遍。即品牌特征太多,或品牌定位太过频繁,使购买者对品牌形象感到困惑。
几个月前,CCTV2举办一个栏目叫“品牌中国”。每晚邀请中国比较成功的企业老板做客。
有一次邀请到的是中国家电行业四大巨头负责人。主持人提问他们关于品牌创建方面的很多问题,但答案却大同小异,要么技术创新,要么渠道占领;要么人才战略,要么就是奋斗精神等。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主持人让他们做品牌拟人化测试,问“你的品牌最像谁?”,那些老板们写出来的答案却与消费者给出的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消费者的答案是否很一致呢?不,也基本是五花八门。
号称在中国市场化率最高的家电行业都这样,其它行业会怎样呢?不用想,绝大部分企业,在定位方面所做的工作都很一般,很少企业在一个品牌上坚持单一定位,品牌形象相当混乱。 2、可疑定位。
这种错位更可恶。也就是企业对自己产品特征、价格或宣传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不能让购买者信服,消费者认为你在吹牛或撒谎。
就拿牛奶行业来说,有一段时间,不少品牌都把自己定位在“新鲜”上。看上去,这个定位不错,确实符合牛奶产品特征和消费者的需求。
但问题是,在这个定位下面他们所做的工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产品组合上,巴氏、百利包、利乐枕、利乐砖等什么产品都有,甚至还有奶粉等。这还不止,“新鲜”的牛奶在货架上已经好几个月了还在卖,销售人员很尴尬,所销售的产品别说新鲜,眼下马上就要过期了,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好搞买赠活动。
这就问题来了,消费者就开始怀疑了。因为他们天天听到的是:这个品牌多么新鲜,就像奶牛跟在身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尤其他们买到的牛奶,包装起皱、掉色,生产日期偏大时,根本无法相信你这个牛奶是新鲜的。 3、过分定位。
与上面两个错位现象相比,这个错位还算好些,但可能导致的后果是,白白丢失更多的市场机会。过分定位是指对品牌认同过于狭窄,不利于产品线延伸或品牌延伸。
我曾经接触过中国很大的一家润滑油企业。当时,跟他们讨论其品牌定位时,他们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觉得,我们这个品牌就是润滑油,不是别的,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它定位到高品质的润滑油,在不久的将来,把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