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短的童言稚语该怎么写
1、6岁的儿子入睡前,对妈妈说:“妈妈,把手电筒给我。”
“睡觉玩手电干啥?”
“不是玩,我做梦走黑路,看不见。”
2、儿子突然问我:“什么是电报?”我告诉他:“就是把要说的事写在纸上,一般就十几个字,然后去邮局,让工作人员通过无线电传给对方。”
儿子恍然大悟:“就是让邮局代发一个短信嘛。”
3、暑假里,5岁的宝宝想给他幼儿园的小朋友贝贝写一封信,就去向爸爸要笔和纸。
“宝宝,你还不认识字,怎么会给别人写信呢?”爸爸奇怪地问。
“那怕什么,反正贝贝也不认识字呀!”宝宝理直气壮他说。
4、儿子考试没考好,我揍了他一顿。一转身他又来问:“妈妈,这道题我还是不会。”
我没好气地说:“给你讲几遍了你还不会,你的脑袋让驴踢了?”
儿子哽咽着说:“都是你把我打成这样的。”
5、肚子好昏
一天午睡起床后,一个男孩愁眉苦脸的过来和我说:“老师,我头好昏啊!!”
摸摸他的头,温度比别的小孩稍微高那么一点点,于是打电话通知了家长。
当然,在他家长还没有来之前,午点还是要吃的。
吃的是绿豆粥,也许太腻或者是身体不舒服的缘故,他胃口不好,吃了几口就不想吃,
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不想吃了!”
我说为什么?他说:“我肚子好昏!!”
6#%¥……我昏!!
6、生小孩
休假半个月后去上班,小孩自然是对我格外亲,老找我聊天,问话。
又一个男孩对我说:“老师,我知道你这么多天不来去干什么了!“
我很好奇他的回答。
他说:“你那么多天不来是去生小孩了!“
%¥?%~~~~~我昏啊!!!
如果生小孩真的只要十五天,我们女人是多么的开心啊!!
7、天大的蛋糕!
大清早,我一进教室,雅萱就过来跟我说:“老师,今天我生日!我妈妈帮我定了一个蛋糕。”
另外的一个女孩就过来说:“是啊,雅萱的生日蛋糕好小好小的!”
我很奇怪:“你怎么知道?”
“雅萱说的啊,不过啊,小蛋糕怎么够吃呢?到我生日的时候啊,我要定一个天大的蛋糕!!”
我听了觉得很好玩:“天大的蛋糕??你知道天有多大吗?”
“知道啊,天就是好大好大的!”(当然,还用手很可爱的向后扩展比划着。)
我和旁边的老师哑然失笑!~~~~~~~~~~~
8、骨头人和垃圾人
今天的午餐菜是红枣莲米蒸鸡,小朋友吃得很欢。
吃得快的孩子帮助别人把桌子上的骨头弄到碗里再那去垃圾桶到。
一边弄还一边很高兴的说:“我是骨头人,哪个要我帮他?”
其他的就说:“骨头人,我这里有骨头!”……
下午我们老师在楼道里贴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撕下很多的粘粘纸。
楼道里一片狼藉,于是叫两个小朋友来帮忙把纸捡走。
两个女孩很是得意,一边做事一边大叫:“我是垃圾人,我在捡垃圾!”
我们大笑…………
呵呵呵呵,那我现在在玩电脑,岂不是电脑人了??
9、杀猪过年
刚刚吃过早餐,一个男孩就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家杀了一头猪!”
哇噻!!不是吧?我问他为什么要杀啊?在哪里杀?是谁的猪?
他说:“杀猪过年啊!在菜市场那边!是我们的。”
呵呵,我想应该是买的猪肉吧?现在很少有人自己杀猪来过年了。
不过,倒是很怀念小时候在农村时,可以杀猪过年,那啊,好吃的东西就多了!
而且,腊肉、腊肠可以吃好久呢!!
10、小宝尿了床,爸爸批评说:“小宝,四、五岁了怎么还尿床?睡觉前要少喝!”小宝小声嘟囔道:“睡觉前我喝的是水,可不是尿!尿床不怨我!”
2.田字格 怎么写
田字格的构成
田字格包括四边框和横中线、竖中线。四个格分别叫做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田字格别看只是四个小格子,其实每个格子都大有名堂,每根线、每个格子,格子中的每个方位,都有其不同的名称,熟记田字格、牢记各部分名称,是初学书写重要的前提。认识了"田字格"后,欣赏田字格中的汉字,让孩子感受到每个字都有他的位置,而不能胡乱摆放,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只有在田字格中逐渐将汉字写规范,这样才能给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杜甫的《石壕吏》怎么翻译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