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意象的论文怎么写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9/view-5183512.htm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4.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
2.关于古诗意象的论文怎么写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 2004年 04月 14日?? 解放日报 ??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 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 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 :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 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
3.关于朦胧诗太阳意象研究的论文怎么写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看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4.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
4.关于写“李清照诗词中‘酒’的意象的解读”这篇论文要怎么写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
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
(一)酒助游兴
李清照自少时便好山水,《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园兴高,倾樽至酣,直至夕阳西下才摆舟欲返,哪知“沉醉不知归路”,误进一片碧叶荷花,纷嚷争渡之时,惊得鸥鹭四起惊飞。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在理学气息渐浓的宋代,这绝非寻常女子能为之事,但李清照则从不拘于礼数,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兴,时常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惊鸥鹭的不寻常回忆,其豪爽之情不亚于任何男子,最是让读者印象深刻。若非“沉醉”,岂有“误入”,岂有“争渡”,岂有“惊起一滩鸥鹭”?“沉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鸥鹭、荡舟争渡兴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读者沉醉。
(二)酒浇离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他们斗酒论诗,战棋听琴,共探金石,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是被丈夫“负笈出游”的现实所打断,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重门深院、一人独居的生活。于是整日于“萧条庭院”中,“闷损阑干”,“东篱把酒”,“终日凝眸”,“离怀别苦”只能靠酒来略微冲淡。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丈夫已远,千万遍惜别也难留住,无心续香叠被,更无心梳洗打扮,只能终日凭栏思夫,凝眸怅惘,日日消瘦憔悴下去。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让读者痛彻心扉,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未曾悲秋,分明早已酒入愁肠悲秋至伤,但是醉酒悲秋皆是表象,实则是想念丈夫而丈夫迟迟不归,惆怅难解所致啊。再看《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
(三)酒抒胸臆
公元一一六二年,金兵南下,直攻建康,宋王朝遭受“靖康”大辱,南宋王朝怯懦退让,逃亡浙西,李清照限时安葬亡夫于建康,又随南宋王朝仓皇南下,路途之上身罹重病,所携金石文物,古书诗稿尽失,家难国殇一并袭来,使李清照悲痛欲绝,愁满襟怀。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晚年时的酒,相比较作者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言,太薄太淡,已经无力抵挡翻腾的愁绪,正如《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举书概叹,临诗落泪。
不论是用来助游兴,用来浇离愁,还是用来抒胸臆,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酣畅淋漓,到“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的暖意微醺,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的怅然初醒,再到“醉里插花话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无奈深醉,再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欲醉不能,非醉不能无忌,非醉无以达意。作者饮酒求醉,将一腔真情在酒到醉时全盘托出,使读者顿觉情浓意切,仿佛身临其境。虽为女性,但作者醉酒之姿使其尤显“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非秦、柳也”
5.以“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写一篇小论文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6.鉴赏诗歌型的论文怎么写啊
1.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
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
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
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