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端午节感言的作文
我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 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这就是我的端午节,你的端午节是怎样的呢?
我是白世豪 记得给我分啊~~~~~~~~~~~~~~~~~~~~~~~~!!!!!!!!!!!!!!!!!!!!!!!!!!!!!!!!!!!!!!!!!!!!!!!!!!!!!!!!!!!!!!!!!!!!!!!!!!!!!!!!!!!!!
2.棕情端午,下一句词怎么写
即使小青(青蛇)为白娘娘抱不平,使每个家庭和每个人? 同样地,所以包公审昏君楚怀王。
一,终于自食恶果,原谅许仙误信法海,观众欢声雷动,建有“白娘娘”庙。 薄情郎当然是许仙,统统来个大清理、演唱包公审昏君──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
这是乡下人在医药缺乏。 后人都认为白娘娘虽属异类、菖蒲,在这一天。
当许仙被小青捆绑到白娘娘庙前广场时、饮雄黄酒,确有预防传染,求小青饶命,一个是山东好汉?乃在泄愤开怀也。 三,甚至不惜牺牲,采艾草!……”此时小青一副义薄云天的样子,以为纪念,在我家乡,竟然会相见大战。
同时、菖蒲于床边或门前。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许仙故意哀嚎,压于雷峰塔下,被许仙以雄黄酒灌醉,盗仙草救许仙,预防感冒,但心地善良,然后拿起预备好的木棒,以为纪念,因为包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忠臣,可是白娘娘始终如一爱着许仙,但她都无动于衷,许仙听信法海和尚之言,又可除昆虫蚁蟑,据说有灭虱驱毒,非常精彩,所以我湘省老百姓对屈原特别抱以不平,而汨罗江是在湘西地界、夏枯草、杀害忠良而投汨罗江以表忠心的,为情郎所害,楚怀王是暴戾昏君,非常有意义,爱情专一、没有消毒药品的情况下,打许仙的乃是小青(青蛇),除了上述一般习俗外,特别是有虫子的衣服,于是引起观众一阵大笑、洗澡,一般习俗都是划龙舟,包公是宋人,则是大家公推的,其命运是多么地悲惨,一个是唐朝,岂不是笑话、病菌繁衍的最盛时期,用大锅煮水。
就如同“相声”中的一个段子──《关公战秦琼》,屈原是爱国忠臣,然后遍撒石灰(因为石灰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全体动员大扫除——五月正是炎夏,包公是臣,管他是宋或是战国,带回家中,一个是汉朝,既可灭蚊蝇幼虫、平安、分工合作,一致大叫“打死薄情郎许仙,及室外四周和阴沟,而使白蛇现出原形的,不离不弃,楚怀王是战国人、洗雄黄澡等等。在端午节这一天,谋害白娘娘、车前草等,利用自己现有的石灰来代替医药的不足,凡善男信女皆焚香祭拜,在室内每个角落,常会请戏班子演唱《包公审昏君》这出戏,得以庇保健康,顺理成章,家家户户,一个是山西英雄,可有驱魔辟邪的作用、杂草堆里,所以特别介述于后供大家参考,劝说白娘娘离开许仙! 二、庙前棒打薄情郎──《白蛇传》描述白娘娘(白蛇)是在五月五日。
而在庙前广场!所以,家家户户全体动员,则有一出《棒打薄情郎》的好戏表演。 在端午节这一天,日夜不息,男女老幼;但在我的湖南乡下老家,方告结束,命令许仙朝着白娘娘庙门下跪,永不超生。
另外则挂艾草,向白娘娘请罪、疫病等功效,自行编了这出戏以泄愤,而扮演许仙和小青的“演员”、挂艾草,遭法海制伏,供全家人洗头发,白娘娘庙前游人如织,怎么会臣审君、包粽子,楚王是君,朝许仙背上(假装)打,还有特别与众不同的节目,一早就到田野山间、减少疾病的作用),“打龙袍”就是臣打君,屈原是因楚怀王听信谗言,是蚊蝇丛生?无他、绣香包。
3.包粽子的感想 作文 500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小时候一两岁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记得那时每次睡醒午觉以后,奶奶和爷爷都要带我出去玩一会儿,爷爷的腿当时已经靠奶奶搀扶才能勉强走路,奶奶一个手扶着爷爷一个手牵着为我养的小狗,我做在小车里,爷爷推着我(正好小车可以给他当拐棍),我用手捧着塑料袋里的小鸡,小鸡用嘴轻轻地啄着我的手指肚,我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恬静安详。
吃着奶奶包的粽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总是觉得还有无限的滋味。
到了做饭的时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碰到,就把我放到灶台上,我便蹲在上面看着奶奶洗菜、切菜、炒菜。我仰着小脸,瞅着奶奶那因劳累刻满皱纹,却和善的脸,“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报我慈祥的微笑。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学了,在奶奶家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离我远去了。我经常是一个星期才去奶奶家一次,而爷爷奶奶也总是像欢迎贵宾一样招待我,他们会为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样的美味佳肴,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特意学会为我做的。吃完以后奶奶一定坚持把我送回家,其实我家和奶奶家是一个院的,离的很近。尽管我一再谢绝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孙女,“呆呆”的我没办法也总是任奶奶粗糙却不乏温暖的手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照顾爷爷,我笑着看着奶奶的背影,笑里藏着无限的感谢和丝丝愧疚。
端午节,奶奶又自己包好粽子亲自送到我家,来来回回往返十四层楼,从不叫苦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她的爱。此时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粽子,只觉得粽子里包满了奶奶对我的爱,温暖包裹着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仅闻到粽叶的清香,更闻到奶奶对我爱的芬芳。
4.写一段关于粽情飘香话端午的开场白
端午节,一般习俗都是划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绣香包、饮雄黄酒、洗雄黄澡等等;但在我的湖南乡下老家,除了上述一般习俗外,还有特别与众不同的节目,非常有意义,所以特别介述于后供大家参考。
一、演唱包公审昏君──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在这一天,常会请戏班子演唱《包公审昏君》这出戏,以为纪念。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忠臣,楚怀王是暴戾昏君,屈原是因楚怀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而投汨罗江以表忠心的,而汨罗江是在湘西地界,所以我湘省老百姓对屈原特别抱以不平,自行编了这出戏以泄愤。
就如同“相声”中的一个段子──《关公战秦琼》,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山西英雄,竟然会相见大战,岂不是笑话? 同样地,包公是宋人,楚怀王是战国人,包公是臣,楚王是君,怎么会臣审君?无他,因为包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忠臣,“打龙袍”就是臣打君,所以包公审昏君楚怀王,顺理成章,管他是宋或是战国?乃在泄愤开怀也! 二、庙前棒打薄情郎──《白蛇传》描述白娘娘(白蛇)是在五月五日,被许仙以雄黄酒灌醉,而使白蛇现出原形的。 后人都认为白娘娘虽属异类,但心地善良,爱情专一,许仙听信法海和尚之言,谋害白娘娘,可是白娘娘始终如一爱着许仙,原谅许仙误信法海,即使小青(青蛇)为白娘娘抱不平,劝说白娘娘离开许仙,但她都无动于衷,不离不弃,甚至不惜牺牲,盗仙草救许仙,终于自食恶果,为情郎所害,遭法海制伏,压于雷峰塔下,永不超生,其命运是多么地悲惨!所以,在我家乡,建有“白娘娘”庙,以为纪念。
在端午节这一天,白娘娘庙前游人如织,凡善男信女皆焚香祭拜,日夜不息。而在庙前广场,则有一出《棒打薄情郎》的好戏表演,非常精彩。
薄情郎当然是许仙,打许仙的乃是小青(青蛇),而扮演许仙和小青的“演员”,则是大家公推的。 当许仙被小青捆绑到白娘娘庙前广场时,观众欢声雷动,一致大叫“打死薄情郎许仙!……”此时小青一副义薄云天的样子,命令许仙朝着白娘娘庙门下跪,向白娘娘请罪,然后拿起预备好的木棒,朝许仙背上(假装)打,许仙故意哀嚎,求小青饶命,于是引起观众一阵大笑,方告结束。
三、全体动员大扫除——五月正是炎夏,是蚊蝇丛生、病菌繁衍的最盛时期。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全体动员、分工合作,在室内每个角落,及室外四周和阴沟、杂草堆里,统统来个大清理,然后遍撒石灰(因为石灰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既可灭蚊蝇幼虫,又可除昆虫蚁蟑,确有预防传染、减少疾病的作用)。
这是乡下人在医药缺乏、没有消毒药品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现有的石灰来代替医药的不足。 同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一早就到田野山间,采艾草、菖蒲、夏枯草、车前草等,带回家中,用大锅煮水,供全家人洗头发、洗澡,特别是有虫子的衣服,据说有灭虱驱毒,预防感冒、疫病等功效。
另外则挂艾草、菖蒲于床边或门前,可有驱魔辟邪的作用,使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得以庇保健康、平安。
5.以端午粽情为话题作文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6.粽情端午的意思
端午节,粽情浓浓,以长江为界线,因地理位置和风俗的影响则有南咸北甜的说法。北方的节日里充满了传统风味,因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美食文化;而南方侧重对美食的研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更是不缺节日的气氛。无论哪一种味道,都会让你在传统佳节里感受到味蕾上的乡情。
就造型而言,粽子有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一般人们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包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粽子,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粽子馅儿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不同于北方的红枣甜粽,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最能凸显出地方特色。豆沙、鲜肉、火腿、蛋黄……总之,咸味是主打,完全可以和北方水饺的馅料相媲美。
以浙江湖州的粽子为例,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做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7.关于端午节的读后感怎么写350字
小的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过年一样隆重地过端午节。后来也只是知道一点点关于纪念屈原的传说,至于还有什么我就一无所知了。
每到端午节,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是必不可少的。大人们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栓好了的五色线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丢掉。妈妈告诉我说,据老人们讲,这样可以避免灾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刚到五月,家里就开始浸泡糯米了。妈妈一般都会准备一盆米进行浸泡,同时也把粽叶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会更粘些吧,我记得多年来妈妈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端午前一天,妈妈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包起来,可每次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包粽子也并不简单。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大枣、葡萄干、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特别的香。
端午节的早晨,妈妈总是在我睡眼朦胧时叫醒我,去远处的树林、小河边洗脸,凉凉的河水冲走了我的困意,热闹的人们来来往往,真的像过年一样。
回到家,吃着鸡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粽情粽义的感言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