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怎么继续多音字
小学语文多音字教学策略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每次教学,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多音字教学。多音字,是我国文化丰富、细腻的象征。
炎黄子孙极富有情感,不同的语音、语调,同一句话不同的表情,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面对着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一些多音字往往令我们望洋兴叹。
常用的多音字就算了,一些不常用的、一些混为一谈的,着实是令人头疼不已。多音字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起来耗时费力而往往效果不佳,给语文学习,特别是理解、运用汉字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从整个小学来看,要求识3000左右常用字,在这3000字中,几乎大部分多音字都出现了,所以比例比较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低年级识字多,出现的多音字也就多,高年级识字少,出现的多音字也就少,所以呈递减趋势。
现代汉语多音字并非朝夕形成,它是在若干年的演变和发展中沉积下来的。总观其来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文白异读造成的多音字;某些词语的传统读音与今音并存形成的多音字;汉字自身演变形成多音字;假借和引申造成的多音字。
多音字不同读音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是出现大量误读的主要原因。这样大量的汉字误读既有推普和语文基础教育方面的社会的因素,也有汉字本身音形义诸方面的因素。
1、部分文白异读形成的误读。那些字在书面上出现时,大多是在书面语词的环境,其读音与口语词读音不同,而人们识字主要靠书面形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把口头发音与书面读音割裂开来,潜意识中只把书面语读音当作了唯一规范的读音,哪怕是在书面上应该读口语读音的场合,也往往“郑重地”读成文读音。
2、因常用音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有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使用频率不同,人们在日常实际时一般不会读错,但是在测试环境中往往受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音的影响,形成误读。
3、受形声字声旁或相近字形的影响而形成的误读。学生有时是“秀才识字念半边”或读成字形相近的其他字的读音。
4、受地方方言或教师误读的影响。了解了多音字的形成原因及造成多音字误读的缘由,经过研究实践,寻求到了实施多音字教学的四大策略。
策略一:多音多义音随义。绝大多数多音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字义,在具体的词汇中只能使用一种意义,这类多音字就是“多音多义字”。
分辨这类多音字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音义对应关系,从而据义定音。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
由于多音多义字在多音字里是为数最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种多音字时,要引导学生据词定音,“音随义转”,要把字音读清楚,把字义讲清楚,还要把每一个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意义做一下比较,让学生认真区别,牢牢把握住。策略二:多音同义文白定 。
有些多音字,意义相同,但读音不同,这叫“多音同义字”,也是“文白”两用字。多音同义字是多音字教学的难点。
学生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文”“白”语言的不了解“文”指“读书音”,“白”指“口语音”。一个字的“读书音”和“口语音”并不是可以任意互相替代的,一般“读书音”用于书面语言,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音”用于口头语言,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区别书面语和口语,从而帮助学生辨别同义多音字。比如教学“血”字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血”在一些成语或医学用语中读“xuè”,也就是书面语;而在口语中读“xiě”,一般是单独一个字使用。
这样,学生在判断“血债要用血来还(书面语言)、呕心沥血(成语)、血压(医学语言)”和“手上流了一点血(口语中的单音节词)、猪血(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时就比较容易区别了。策略三:判断词性定多音。
汉字有的表示事物名称,有的表示行为活动,有的表示性质状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就是词性。有些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读音是一一对应的,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形成“音随词转”。
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长”,《现代汉语词典》中表明,当它解释为“生、生长、增加”,也就是作动词用时,读作“zhǎng”;而解释为“距离大”时,即作形容词用,则读作“cháng”。
了解了这些,学生就不难辨析“长锈、长见识、成长”中动词“长”和“长远、长久”中形容词“长”的读音了。这类多音字,只要弄清楚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就可以辨析其读音了。
策略四:舍众取寡识多音。有些多音字的几种读音的词汇量差异很大,有的读音义项多,相应的词汇量就大;有的义项少,一般相应的词汇量也小。
对于这类多音字,教师应引导学生舍众取寡,记住词汇量较小的读音,以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埋”字,学生通过查字典非常清楚地发现,读“mán”时,只有一个组词“埋怨”,而其他组词都读成“mái”。
这样。
2.一年级语文怎么教拼音
汉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而能真正引领、通识汉字的钥匙--则是汉语拼音。只有掌握了汉语拼音,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广博的汉字大门。
%D%A新的《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提出了教学要求: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
有条件的可以做到直呼音节。对汉语拼音要求一步步的提高,这也显示了小学汉语拼音极其重要。
为了适应教学,我潜心研究,由于曾多次教一年级,每一次对汉语拼音的教学,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更会有不同的收获。故此,我向扎根于拼音教学的同仁们献出我的金点子,供老师们参考。
%D%A一、以实物来学拼音 %D%A实物,即实际应用的真实的东西。学生从认识的实物中来领悟拼音的读法、写法,不适为一举两得的做法。
如,在初学单韵母i时,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上身穿的是什么—衣服 ,再看看自己的衣服的样子,然后描绘一下是什么:有的说是钮扣衣,钮扣代表i的那一点,钮扣与钮扣之间的距离代表那一竖,而且读音也读"衣";还有的是拉丝衣,长长的拉丝就是"∣"那拉头就是"˙"学生自己学会了"i"还认识了不同的衣服。教师再适时点拨学习i的四个声调。
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既认识了实物━衣服 ,又学会了拼音,在认识拼音教学中,用实物学会拼音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学 ɑ、о、е、ü等等。%D%A二、用卡片来识拼音%D%A卡片是一种常用的识拼音方法,并且卡片也很灵活。
可以教师制作,学生制作,也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都行。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学拼音的方法,也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学拼音。
比如,学完了6个单韵母后,让学生自己回家制作卡片,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制作。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既复习了6个单韵母a 、o、e、i、u 、ü,又让学生掌握了写法、读法,还让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更训练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做好卡片的技巧。
%D%A三、利用生动的插图来识拼音 %D%A《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新的人教版实验教材,版本新颖,色彩明快,清新。
所以,学生一拿上教材,就觉得爱不释手,他们最喜欢漂亮的画面、插图。在学习拼音第一课a、o、e第二课i、u、ü,各创设了一幅情景图,而每一幅情景图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在讲这些生动的画面时会发a、o、e、i、u、ü 的音。
这样,把抽象的拼音字母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有趣易学,不枯燥,不单调。%D%A四、利用儿歌来学拼音%D%A新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穿插了很多的儿歌来学习拼音。
这也是适应了儿童的特点,儿童很容易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些有着优美韵律的儿歌中,学生学起来感觉特别轻松。
可以先学儿歌,在儿歌中领悟拼音的读法,写法;也可以先学拼音的读法,写法,再在儿歌中巩固。如,教学j、q、x和ü相拼时,可利用ü的礼貌来学习它们的拼读。
如:小ü是个好孩子,懂事听话有礼貌,见了好友j、q、x,忙摘帽子牵手笑。这样在儿歌的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拼读方法和拼写方法。
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了那两点(就是那小帽子),还进行了待人要有礼貌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