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美术史论文怎么写
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2.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论文怎么写呀
金属工艺在中国历史工艺美术舞台上的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展述了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之一的金属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发展和金属工艺在当代有哪些需求的市场,以及金属工艺在设计、艺术中的一些可行性的创造,并且介绍我们身边一位以金属工艺进行艺术创造的人和她的艺术行为。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景泰蓝\烧瓷\花丝镶嵌\斑铜工艺\锡制工艺\铁画\金银饰品等等、金属工艺的当今市场、金属工艺用途、创造金属工艺、“铁哥们”、郭新、双城(twocities) 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
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承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
(参考《天公开物》) 工艺美术这个词,就具有悠久技艺传统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美术,其主要门类有烧造、煅冶、染织、编扎、雕刻、木工、髹饰工艺等等。而金属工艺就是其中一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技艺。
金属工艺是中国工艺艺术的一个特殊门类,主要包括景泰蓝(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的,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烧瓷(又名“铜胎画珐琅” ,与景泰蓝的区别在于不用掐丝,而是在以铜制胎之后,在胎体上敷上一层白釉,烧结后用釉色进行彩绘,经二、三次填彩、修正后再烧结、镀金、磨光而成。)、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
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斑铜工艺(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它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瑰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锡制工艺、铁画(也称铁花,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金银饰品等等。
中国金属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我认为中国金属工艺在从古至今的岁月变迁中,是处在半消亡半沿袭状态的下的。
这相对于其他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情况看来,是趋于一个悲哀而并不绝望的状态,一种发展的涌动的状态。金属工艺在当今,也占有非常大的需求量。
这不会象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更多的去用塑料代替漆器,用玻璃代替了陶瓷,用工业印染的面料代替了传统织物等等。我们现在有许多酒吧、别墅、环境雕塑、绿化景观围栏等等,这些都需要去用到许多传统金属工艺的沿袭手段的,并且将金属工艺加以发扬光大,再设计再创造,使其与传统形式又有所区别,使得金属工艺更花样百出,更为当今的产业,人文,大众审美,或艺术家的创造所提供材料与技术的服务。
但是,当今的金属工艺纯手工的几乎灭亡,这些内容也只是通过工业手段完成,利用机器,科技。我们能看见的传统的,废功费时的纯手工制作的金属工艺制品或许只有在一些艺术院校,或金属手工工作室内产出。
纯科技带领的金属工艺的大量浮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使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有关金属工艺的商机出现,商机出现会带动这个种工艺的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这种工艺本身的种类变化。达到我们以前通过手工艺无法达到的目的。
古时候,我们祖先基本只用金属制作兵器和餐具,或者是女子装饰物和居室装饰物。如今,金属工艺大到被用做建凿高楼大厦,航天航海工具,小到肉眼无法看到科学仪器。
电器需要它,店面装饰需要它,城市雕塑要它,房屋中的旋转楼梯需要它…… 中国古代人就对冶金技术很是着迷,他们迷恋于发现金属工艺能创造出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带来的装饰性。但是,中国古代金属技术的成就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地位,并未为世界乃至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充分了解。
中国的青铜器早已举世闻名,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商周青铜器的冶铸技术仍被视作是难解之谜。中国的古人更乐忠于金属工艺的装饰。
就拿中国女子的发簪做例子,中过古代女子的发簪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不注重其功能性,只要是能扎在头发里做装饰便可,它更重视其装饰效果,如明代,凤金簪zan;宋代,金钗 chai,钗形。
3.中外美术史的论文怎么写啊
先百度下论文格式,这个就不用详细说了吧
内容可以这样来叙述:
1、为读者介绍什么是美术
2、先为读者介绍中国的美术发展进程,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然后再介绍外国美术发展进程,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当然可以将两者杂糅在一起比较
3、最后也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是比较更崇尚于哪种美术形式,并说明原因。
注:具体的美术内容可以参考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百度查阅。
其实论文如果想要写好,主要是自己反复思考琢磨修改,不懂的就要查阅书籍
4.关于美术史的论文,2000字左右 原创最好
作为五代董源唯一有名款的作品,《溪岸图》是徐悲鸿1938年在桂林阳朔购得,同年初秋张大千到桂林,硬是“挟吾董源巨帧”而去,1968年张大千以《溪岸图》与王己千交换,1997年5 月再由唐骝千(Oscar L.Tang)家族购藏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
同年八月,《纽约客》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引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著名中国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的看法,认为《溪岸图》是张大千的伪作,激起轩然大波。研讨会上,高居翰作了《对〈溪岸图〉十四点质疑》的发言,再次力主《溪岸图》是张大千的伪作。
中国学者则进行反驳,认为至少是宋人之作。按常理,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研讨会,感兴趣的人并不多,但不仅有近千人出席旁听,且在高氏讲完后,在场的美国人长时间鼓掌。
中国专家陈述观点时,美国人却“听不懂”了。后学如我,对鉴定素无必得,更无缘亲睹《溪岸图》真面目,对此事本不敢置喙。
但看了有关的报道,却觉如鲠在喉,必欲一吐。且不言西方“科学”的鉴定方法在鉴定中国书画时未必胜过中国传统的“望气”、“目鉴”法,单研讨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已显出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欺凌之态。
对此,连美国美术史家Croig Cluns也指出,这场研讨会, “甚至可以解读为隐含着令人不愉快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西方学者挑战中国学者。”由此,我也联想到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在美术史与美术批评领域,近百年来我们大量地引进了西方美术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中,确实很大程度地存在着空疏玄虚之风,尤其在美术批评中,周易八卦、河图洛书、老庄思想、魏晋玄学,似高头大章,精彩绝伦,实隔靴搔痒,虚空缥缈,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作者自身也莫明真谛,徒弄玄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美术理论的引进,对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矫正作用,这种引进自然是多多益善。但随着西方美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我们是否该冷静地反思建立在西方美术演变基础上的西方美术理论,能否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简单地去套中国美术。
以中国画而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画形成了自身完整的审美体系、价值标准、欣赏方式,六法精论、逸神妙能、传神写照、意境格调也好,计白当黑、五笔七墨、布局如弈、三远七观也好,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的对景写生,中国画的远近法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更不是今人假设出来的“散点透视”,简单地把自身尚未真正理解、消化的西方绘画理论,不切实际地移用到中国画的评价上,无异是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之举。西方经济、军事的相对强大,并不是意味着文化的必然精深,但在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许多人无所适从。
他们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精神不作深入研究,对中国艺术的深层内涵缺乏体悟,没有进入中国文化的堂奥却自以为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真正搞懂、吃透西方文化,看了几本翻译得半通不通的西方论著,盲目地借用几个自己也莫明所以的外国术语,对中国传统艺术横加指责。于是,强调西方绘画“科学性”,认为“中国画不科学”的有之,高举“笔墨等于零”者有之,刻意求新求怪求野者亦有之。
眩人耳目,引入歧途,服己尚难,服人更是妄想。中西艺术的文化底蕴、审美方式各居一极,二者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体系,许多有睿智的、清醒的艺术家已意识到一味从西方寻找“真经”,是无法拯救传统艺术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使得它具有无法想象的生命力和生发力,吸收借鉴他者的经验固然不可或缺,挖掘、发展自身的优良传统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是否也该好好反省呢?我们不必固守祖宗之法一成不变,也不该把祖宗之法一概地抛在脑后吧。今日的美术史论家们,在准确地、系统地引进西方美术理论的同时,要花更多的精力深入地、全面地钻研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使其重现生机,并且运用到当前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批评领域上来。
如此,这一领域中的诸多弊端方有望改进。美术批评需要交流和对话 李敬仕(绍兴文理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花鸟画家) 人类文化没有一个永恒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绝对中心。
理论家们在讨论中西美术理论对话时,应该具有中国本土问题意识和特定语境的要求。美术批评的对象通常是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因此,它同美术家的关系应该是相当密切的。
在现时代,欲望、金钱这些物质追求经由市场消费逻辑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词时,一些画家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包装推销自己,对美术评论宠爱有加。而另一些美术家则对美术批评持冷漠甚至蔑视的态度。
这其中有美术家本身的原因,如理论素质的低下和学术视野的狭隘,使他们对美术批评毫无兴趣。但也有对美术批评现状感到不满的原因。
有位画家对我说:“那些写美术评论文章的人,读了几本理论书,就到处乱套。他们也许有丰富的哲学、美学、艺术史的知识,但并不懂画,他们哪里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这块颜色,怎能看得出这块颜色好在那里?”这话虽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
对于美术理论家来说,需要以宽容的学术胸襟,。
5.美术史学论文怎么写
苏雪林——集学者,作家和教授于一身的,中国现代文坛的“常青树”;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尔”,并兼为出色的山水画家;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作家。
这三位中国三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都有着相似的传统家学背景,相同的西方教育经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生热爱和追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们同当时大多数知识女性一样,深恶封建思想,反抗封建统治的迫害,在她们的作品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她们反对旧礼教,旧势力的心声和对新思想,新生活以及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向往。
但同时,由于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又使她们没有表现出所谓彻底的反封建态度和行动意识。本文试从分析她们各自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和创作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来论述和剖析传统文化对于她们的滋养与束缚,从——她们对传统的被动接受—“被缚”;她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主动继承—“自缚”,和她们以不同形式结合西方思想艺术来发展传统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化蝶”——这三方面来剖析她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人辄需发掘的精神家园。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苏雪林,凌叔华,林徽因,传统文化,女作家,创作风格。
6.中国美术史论文怎么写
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7.怎么写中国美术史论文 八百字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选题是大学生最困惑的问题,又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同学们要明白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决定因素,选题决定研究思考的目标,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成败。在具体的毕业论文选题中,选择现实有意义、比较适合自己、比较容易出新意的题目,一定要掌握选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环节,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第一步。选题确立了,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创新点的判断、论证方法的选择等等,就为论文写作提供了依据。
所谓选题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信息积淀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筛选、综合分析、反复推敲、想象提炼而产生的。
因此,选题是广博和集中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必须尽早地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尽多地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尽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奠定扎实的基础。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爱因斯坦说过,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因此,正确的选题,选到合适的题目,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决定研究思考的目标毕业论文不同于命题论文,写什么题目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选择。
有的学生选题不当,研究思考进入了死胡同,写不下去了,只好更换题目,重新开始,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的学生选题合适,很顺利就写完了。由此可见“题好文一半”,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决定因素,它决定论文研究思考的目标。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一个人保持着正确道路的瘸子总会把走错了路的善跑的人赶过去,不但如此,很显然,如果一个人跑错了路,越加活动,越加迷失。
选题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即确定研究思考方向目标。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选题活动的动因在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才能找到研究思考的目标。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研究方向逐渐明确,研究目标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以紧紧抓住论题开展论文写作了。
选题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有两方面: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理论价值就是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具有开拓性意义或者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的理论;实用价值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指导意义,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产生实际效益。
毕业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于选题关系密切。选题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如果选定的题目,别人早就论证过并圆满解决,无法从另外的角度补充扩展,即使花了很多的功夫,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也不错,论证再严密,也没有什么价值,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意义。选题决定毕业论文的成败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的高低,决定毕业论文的成败。
学生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研究能力、资料来源难易程度等具体条件、如果选题于学生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相差较远,研究就很难取得成功,论文难免以失败告终。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奠基工作,题目一旦定下来,写作的全过程都要围绕它进行。
信息的选择,论文点的确立,提纲的草拟,文献的选定,都要以它为中心来进行,偏离它随心所欲,论文就难免失败。选题决定论文的写作方向与速度,选题定了,写作的方向明确了,学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尽快搜集到有关资料,尽快进入研究过程,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自然也就越快接近成功。
8.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 第一讲 陶器 一、艺术的起源 中国原始美术,起源,类型,研究途径两条: 一是考古学,包括文献学;而是社会人类学。
中国原始美术遗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还有雕塑、岩画、地画、装饰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产生: 1, 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柏拉图 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做品总是感到快感。
从内因上讲,模仿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从其外因上讲,模仿手段则要通过实践努力和后天的教育才能逐渐充实完善。 2, 劳动说: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3, 游戏说:康德 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4, 巫术说:英19C人类学家泰勒、费雷泽 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存在一种神秘属性,也就是神灵, 即万物有灵论,他们企图通过巫术的行为来控制主宰人类的鬼神,艺术形式是 巫术观念的物化。 二、陶器 1、制陶的发明 一说从制作物质生活的容器开始,原始人在藤条容器上涂泥巴,用火烧,发现泥巴可以变成陶质,同时发现可以不需要中间藤条,直接用泥巴烧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另一说为制陶术的发明并不是从制作物质生活容器开始,而是从制作巫术礼仪的偶像开始。 发明制陶术的三个基本条件:水 土 火 人类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时代,泥塑偶像的制作,出于一种后代繁衍的巫术祈祷。
原始人们相信,如果大量制作人偶,本部落就会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从而就加强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会中,火种的保持是女性的专职。而保管火种的火窑又形似妇女的腹部,所以在制作泥偶时,很自然会放进火窑里烧制一下。
2、陶器的分布和种类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马家窑-甘肃、青海;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东部沿海 ② 种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 3、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制作 手制体小的手捏而成 体大的陶器以条泥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法” 模子成型 “轮制”:仰韶文化技术进步。“慢轮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经实验表明是含铁量较多的黑土、沉积土和其他粘土 4、纹样 1蛇纹和人首蛇身纹 2鱼纹和人面鱼纹 3人形纹 4蛙纹 5鸟纹和鸟啄鱼纹 6旋涡纹和波浪纹 7花叶文和编织纹 例子:《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2》《鹳鱼石斧图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纹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壶》《女娲头像》3 《船形彩陶壶》7 第二讲 青铜器 一、青铜的由来及美术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原因有二: 一是这三个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于这三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时的精神面貌。
(产生原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社会分工)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30多种工艺) 二、青铜器艺术的分期 1,青铜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铸造技术较落后,纹饰简陋 2,青铜器鼎盛时期:相当于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最为辉煌,多用于巫教祭祀活动的礼器,以鼎、簋等——多为“五臣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随着“列鼎”制度的实施,“礼乐”也理所当然的被纳入到“文物制度”内,规定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出场是的调、曲、词也有所不同。此外车马装备、装饰等一贯制度同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格要求(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
所以有“藏礼于器”一说。 作品形制厚重,刻镂深沉,纹样有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大都通体满饰,具有威慑力量—“狞厉之美” 3青铜器转变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不如之前兴隆,纹饰浮浅、程式化,带状花纹增加,不再具有威吓的力量。
这实际上反映王室权威的解体,以五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日趋式微——“礼崩乐坏” 4青铜器更新期:春秋后期—战国(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种堕落式风格,沿袭转变期更加式微、一种精进式,多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纹饰精美细腻,神秘、恐怖感一扫而空 三、青铜器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四、青铜器的审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以礼为旗号,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质文化代表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所谓的“重器”,铜合金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不是贵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
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灵,所以总体精神气势磅礴神秘威严。 第五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一、中。
9.美术史论论文
论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 摘要]本文从民国时期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美术史观由传统伦理本位转移到审美本位、狭隘的民族主义美 术史学观的开拓以及发展的美术史观的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力图对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做一系统 梳理和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术史;现代形态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西学 东渐和社会的变革,美术史研究也发生了划时代 的巨大的变化,2 0世纪以前,中国的美术史著述 是古典形态或传统形态的,其研究的核心是书画 理论,体裁以专著、随笔札记为主,研究形式主 要为品级品评、画录等,论述偏重于主观感悟性 和经验性,缺乏理论色彩和系统性。有“中国第 一部完备的绘画通史著作”之称的唐代张彦远的 《历代名画记》,在写作中并不注重具体作品的描 述分析,而是将画史、画论、画评糅合于一体,其 绘画史的写作目的是强调绘画的社会功能,以统 治者与士大夫的审美标准品评画家和作品的高 下,总结画学理论和技法。
唐以后至清末的美术 史家基本上延续了《历代名画记》的写作方式, 只是作了史料上的转抄增补。民国时期是中国美 术史学研究改步变古的时期,姜丹书、陈师曾、郑午昌、潘天寿、俞剑华、滕固、李朴园、胡蛮、童书业等美术史家撰写了一批中国美术史著作, 对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的建立起到了开创作 用。
一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 中国传统书画史写作当中往往把美术的起源 归结为有巢氏、伏羲、苍颉、史皇、画嫘等一系 列个人的创造,《云笈七签》就有“黄帝有臣史皇, 始造画”这样的话,而《说文》则认为“画始于 嫘,故曰画嫘”。关于文字的起源,许慎《说文解· 序》中所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 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易八卦……”认为伏羲氏所作的八卦, 是文字的雏形,也是绘画的雏形。这种将书画起 源归结为个人创造的观念影响非常深远,传统美 术史家一直沿用神话传说性质的美术史起源理 论,如唐代张怀瓘的《书断》说:“颉首四目,通 于神明。
仰观奎星曲圆之势,伏察龟文鸟兽之象, 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直到民国时 期,一些美术史家才开始对传统美术史的神话性 质提出质疑并加以思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逐 步从神话传说的阴影中走出来并给予较为科学的 解释。
民国时期是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逐渐瓦解的 时期,民国初期一些美术史家在写作美术史时仍 然沿用美术起源的神话传说,如陈师曾的《中国 绘画史》第一编“上古史”之第一章“三代之绘 画”就认为:“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 先河,既为书画同源之实证。盖是时文明肇始 事务渐繁,结绳之制不足该备,不得不别创记载 之法。
而记载之法,必先诸数与形,取其简而易 明,便于常用。固画卦所以明乎数,而文字始于 象形。
以象形而言,即含有图画之意。文字与图 画初无歧异之分。”
[1]秦仲文所著《中国绘画史学 也将美术的起源托附于神话传说:“上古时代的 人类,文化未开,结绳记事,有巢氏作木器,绘 轮园螺旋,为古代绘画的起源。”其中也沿用了 伏羲画人八卦、仓颉创六书等说法,认为在“黄 帝的时代,画学便已有了相汉的成绩”。
顾颉刚的疑古学派产生的广泛影响,启示了 美术史家对美术起源的思考,大多数美术家在美 术史撰写过程中自觉地抛弃了中国美术史的神话 成分,而代之以人类学、文献学和考古学方面的 讨论。刘思训等美术家对美术起源托附于神话传 说进行了批判,美术史家开始思索美术的起源 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
俞剑华在他的《中国 绘画史》一书中对美术起源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人类文化,随生民以俱来,虽獉獉狉狉,无知无 识,然以或出于游戏,或由于模仿,或迫于实用 器物之发明渐繁,人智之发展日进,而雕刻绘画 建筑等艺术,亦见萌芽,从无显著之作品,昭示 于后,但其孕育胚胎,树后日艺术之基础,顾可 知也。”[2]他认为绘画主要起源于游戏,“初民作 画,多出于游戏行动,如童子之画壁,并无若何 目的,及渐进化,一部分图画既作为文字,一部 成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一种文字的发生和演变并不是突然的,与全 部文化的发展是相并行的,逐渐酝酿而成的。
正 如水之结冰一样,温度降到零度以后,则经过“突 变”而结成冰,决不会在微温的时候,一下子就 结成冰,实际上,在仓颉之前就有了雏形的文字, 因为结绳,书契,八卦而渐演变成为文字是极有 可能的。那时的文字大部分属于“指事”和“象 形”两类,也就是简单的图画和符号,不过因了 个人书写方法的不同,以及见解上的分歧,字形 上的紊乱不一,自是意料中事。
仓颉从事整理、发明等等的工作比较可信。这种文字因为年代悠 久的原故,所以就称之为“古文”。
……一般之所 谓仓颉造字,大概也就是说从黄帝以后(假定仓 颉为黄帝时人)才有真正的文字出现吧。[3]2-3 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美术史家在打破美术 史起源的英雄史观之后,从多方面对美术的起源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 播,一部分进步的美术史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对美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美术史专业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