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性的对立与和谐
美国现代女作家马格丽泰·密西尔的长篇通俗小说《飘》是她生前发表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小说,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前后十几年间的南方肇嘉州(Georgia,今译佐治亚州)为背景,以一个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Scarlett O Hara)为核心人物,通过郝、卫、方、汤等几个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美国南方各州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女性典型思嘉,她被南北战争的疾风暴雨摧毁了庄园,自身又不甘沉沦和毁灭,靠自己的努力和挣扎,最终成为新兴的资产者。同时,她与卫希礼(Ashley Wilkes)、白瑞德(Rhett Butler)、韩察理(Charles Hamilton)和甘扶澜(Frank Kennedy)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
这部小说1937年获普利策奖,发表六十多年来仍然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改编后的电影《乱世佳人》更是风靡世界,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的精彩演绎,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
在受到无数读者青睐的同时,《飘》也受到不同流派的评论分析,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兴起后,国内一些学者就女主人公郝思嘉的形象进行了大量女性主义分析,认为小说赋予女性中心地位,男性被掩盖在女性的光辉下。他们认为作者对以媚兰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给予了赞美和怜惜,对以思嘉为代表的叛逆者,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他们把思嘉看成是一位颇有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女性,敢爱敢恨,勇于冲破礼教的性格和不甘于附属地位,大胆向男性世界挑战,给小说增添无穷的光彩。我同样以女性主义理论来审视这部小说,却得出了不太一样的结论:我认为虽然思嘉的形象含有一些貌似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作者以及思嘉的形象仍然没有脱离男性话语中心的语境。
一、对思嘉是否含有女性意识的解读小说发生在“南北战争”这个恢弘的背景下,人物命运带上了很厚重的色彩。我暂且撇开战争赋予女主人公要表现的伟大历史意义,因为思嘉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战争的意义,她一直认为“战争是男人的事情”,跟她主观一点关系都没有。
思嘉是陶乐种植园主的长女, 从小接受着母亲和麽麽大家闺秀的传统信条的教育,但是叛逆的思嘉却只学会了如何“装出一副天真烂漫的面孔,借以掩饰一种精明锐利的目光”来吸引男孩子。她16岁登上人生舞台,到28岁时孑然一身,十二年间嫁过三个丈夫,两度守寡,生养三个孩子,为“振兴家业”曾经大干一番,成为19世纪美国的“乱世佳人”。
在外人看来这么不平凡复杂的经历,其实对思嘉而言不过是要追求心中的两件东西。在小说的最后,瑞德清楚的说出:“……自从我认识你的时候起,你一直都要着两件东西。
一件是希礼,还有一件就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便你可以吩咐整个世界都到地狱里去……”(p1231)前者代表着思嘉对爱情的追求,后者代表着对物质的占有。这就是思嘉,一个很实际的女性,实际得就像一个任性而倔强的小孩子,为了要占有某件东西而固执的追求着。
这两件东西既然是思嘉一直追求的,那么从追求过程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出思嘉的思想意识。一般认为,思嘉这样一个生活在传统保守南方社会的女性能执着、大胆、独立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很另类的,这不正可以证明她极具女性意识吗?不,如果一定要说是,那也是不完全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极力推崇女性要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他们认为女人是不确定的,流动的。
但女人不是盲目的,她一定要知道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正如前面所说思嘉是一个直接而实际的人,麻烦的事她都不会去想。
她想要的未必是她真正需要的,她不愿意去想的正是她必须去想的。所以思嘉的追求随性且执着,却有些盲目。
而我认为这种盲目恰恰否定了她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思嘉对希礼的爱“跟情欲和结婚都没有关系,这是一种神圣的爱,美丽到不可名状”。
思嘉从十二岁那年看见卫希礼以来就“怀着一种罗曼蒂克的女学生式的热情”深深的爱上了他。她为希礼做过很多事,最赋予牺牲精神的要算在战争中答应他照顾媚兰了。
因为她一向憎恨这位情敌,按照她的思维逻辑,正是由于韩媚兰的介入才使她不能得到希礼的爱情。然而她还是答应希礼好好照顾她,因为“无论卫希礼要求她什么,她都可以答应”,“为了卫希礼,她是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的”。
为了忠实于她对希礼许下的诺言,思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战火纷飞的饿狼陀,她不顾个人安危,照料分娩的媚兰;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带着媚兰和孩子逃回陶乐,并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照顾她们母子的生活。
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牺牲精神!然而,大无畏的牺牲并不能说明思嘉有多么崇高,为了照顾媚兰不能回陶乐的时候,她不只一次的咒骂“天杀的媚兰”,她能坚持并不是因为她对媚兰怀着无私的爱,仅仅是因为爱屋及乌。思嘉对希礼的感情是执着的。
但是,思嘉这么执着的爱在我看来有些盲目,因为她不懂对一个人的爱和能使两个人能真正在一起的爱是不一样的。她凭着一见钟情就喜欢上了希礼,并把那当成是对他最纯洁神圣崇高的爱,为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她固执的认为希礼是爱他的。
其实希礼多次向她表明了自己的感情。希礼爱她,是爱她的勇敢、热情、顽强、烈。
2.女权主义的女性应该怎么做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3.如何看待对女权主义的偏见
这方面我有比较激进的看法:
无论男性或女性,只要其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认知思辨能力,骨子里一定是支持平权主义的。
平权主义的观点不是女性特权(当然也不是男性特权),既反对男性压迫女性(如强制生育,溺死女婴等),也反对女性压迫男性(如结婚男方买房,情感关系中男性必须让着女性等)。
既反对当前社会对男性的偏见(如男人该挣钱养家,男人不能流泪,是男人就该让老婆随便买买买,丈夫工作能力不及妻子是吃软饭),也反对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女性必须生育,做家务,照顾孩子,妻子的工资应当不如丈夫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飘女权主义的结论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