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活字印书法文言文翻译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厥后文籍浸广。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案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豆虎】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而文集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录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
2.造活字印书法文言文翻译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厥后文籍浸广。
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案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豆虎】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渔网造纸,成为蔡伦纸。
而文集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
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录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
3.《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主要记载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最早系统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著作是元代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农学家王祯著的《造活字印 书法》。
王祯在毕升泥活字的基础上,于元贞年间 (1295—1297年)创造了木活字,并发明了“高3 尺、直径7尺的转轮排字盘”。该盘包括“韵轮”和 “杂字轮”两个轮架,人坐于中间/转动轮架,便 可找到所需的字,既减轻了排字者的劳动,又提高了排字效率。
他把制造木活字的方法和拣字、排版、印刷的全过接系统地记载下来,题名为《造活字印书法》,附刊于他的《农书》著作中, 供人参考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4.急求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这段的翻译
有的写在竹子上叫做竹简 有的写在白色的丝织品上叫做帛书 丝织品太贵 不方便使用 到了汉代 有个叫蔡伦的人使用麻破布鱼网昨原材料进行造纸而文章典籍凭着这种纸可以作为卷轴收录,以后都使用手抄的书本了,但是这种手抄本的普及也很难 所以天下以藏书为贵~这种情况到了五代……………………有个官员国子监校正儒家经典 刻板复印来售卖~朝廷同意了 刻板印刷的方法由此而来 因此天下的书本开始多了起来 然而这种刻板工艺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 费时费力 所以有流传下来的书籍然而人们都怕刻板印刷的费时费力 因此这些书籍不能流传在世上。
5.活字印刷的工作流程怎么写
活字印刷工艺流程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的平民毕。时间是北宋仁宗历年间(1041
-1048年),比德国的谷腾堡要早400年。关于毕的胶泥活字印刷,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醋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水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
这里世界上关于活字印刷的最早的科学记载,虽然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但内涵相当丰
富,基本包括了活字印刷的整个工艺流程:
1.制字:用胶泥刻字,活字薄如钱唇,一字一印,用火烧使其坚固,实际已是陶质活字。每
一字都有数个活字,用以在文稿中字的重复出现。还有两种情况,排版中经常遇到,一是常用字如“之”、“也”等,每字有二十余个活字,以备一版内有更多重复者。再有就是文稿中出现的生僻字原所制活字中没有,当下补刻,用草火烧成坚固的活字,马上可以排版。
2.置范:先备一块铁板,上放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再放一铁范于铁板上,以承容和固定活字。
3.排版:在板上紧密排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4.固版:以火给铁板加热,使药熔化,再以一平板按印面,使字面平整、固定。
5.印刷:固版后就可以上墨铺纸印刷了。为了印刷方便和快捷,通常用二块铁板,一块板
印刷时,另一块板在排字,印完一块板,另外一块板已经排好,相递使用,能提高效率。
6.拆版:印完后再用火为铁板加热,使药熔化,用手指落活字,并不沾污。
7.贮字:活字不用时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贮藏于木格之中。
8.效率:若只印三二本,不算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显得极为神速。
9.下落:毕死后,他的活字为沈括的子侄所得,就在沈括写《梦溪笔谈》时仍在保存着。
这一笔不仅增加了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可看出毕沈两家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关于宋代活字印本,各家藏书目录中著录了七八种,但依据并不充分,大都不可信。最为
可信的是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周必大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用沈括所记的方法,以胶泥铜版刊印了他所著的《玉堂杂记》。在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给程元诚的信中提到:“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存中是沈括的字,其法当是指以胶泥字在铜版上排好,再用纸加以摹印。
泥活字元代也有多次印刷活动的记录。据元姚燧《牧庵集》卷一十五载,元世祖忽必烈的谋士姚枢(1201-1278年)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其时间约在元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后称制三年之间。
元王祯的《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中曾谈到:“有人另生巧技,以铁为印盔,界行内用稀沥青烧满,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烧熟瓦字排于行内,作活字印版。为其不便,又以泥为盔,界行内用薄泥,将烧熟瓦字排之,再入窑内烧为一段,亦可为活字板印之。”此之前段指的是毕用烧硬的泥活字,排在铁框子里印书,后来又有人将烧好的泥活字排到泥框中去再烧一次,制成整段陶版来印书。
6.《活版》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了活字版“活”的特征
因为字数较多,遂命工匠按他所创意,制作木活字三万多个,准备用活字排印。首先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用这份活字印刷了他所编纂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制了一百部。遗憾的是,这部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木活字印本,早已失传了。《农书》是否用木活字排印,既不见记载,也没见传本。王祯把这次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的方式方法,写了详细的总结,题为“造活字印书法”,于《农书》雕版印本的后面公布了。是一份古代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
王祯除了发明木活字外,还设计了转轮排字盘和按韵分类存字法,使活字排版的技术与工艺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所知,王祯虽不是木活字版的发明者,但他设计的转轮排字盘,活字的按韵排列,活字的最少数量以及木活字制造方法等对木活字排版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元代的木活字印刷技术,还流传到少数民族地区。法国人伯希和曾在敦煌发现并盗走元代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几百个。现在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只有五个维文木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