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武字的繁体字就是武。
武,wu,止戈为武。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打斗等手法,来达到停止战斗的目的,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武,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止,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停止前行。一前一后两个脚印为一步,后面的脚不再前进,只剩下前面的脚印了,就是止了。止,有两个方向:向外停止战事,向内停止制造新的战事。
戈,是“使用暴力”;止戈,是“消停(解决)暴力”。所以,武是“解决暴力”的行为,而不是“用暴力去解决”的行为。
武(wu)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先于武出现之前,用于彰显身强力壮、矫健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2.武字篆体写法,有几种
武 大篆(金文):
武 小篆(方正小篆):
武 九叠篆:
武 印篆:
3.大写的一怎么写的
大写的一,写作壹。
(1)什么是大写数字?
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小写的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
(2)大写数字的起源。
计数的数目字用大写字,是自古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解放后有些账目逐渐改用阿拉伯数字,但是重要账目;支票汇款;股票国债票据依旧使用大写汉字数字。那么,使用大写数字是起源于何时呢?《咬文嚼字》2004年第12期上刊登的侯嘉亮先生《大写数字的来历》一文是这样说的:“为反贪树廉,朱元璋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 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大写,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就是说,用大写数字记数,是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
上面的说法可靠吗?据有关的资料记载,并非如此。大写数字的使用,最迟也得再上溯近七百年,首倡者当推富有改革精神的唐代武则天。她是绝无仅有的敢于自创文字的女皇;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就是明证。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
大写数字在则天朝以后不仅使用在碑石上,也出现在诗文中。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贰”“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顾炎武说这个“漆”字,本应作“桼”,三点水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大写字“柒”,又省作小写的“七”字。
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所用计数数字都得用大写。宋代学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道:“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
上面所举有关的记述,都充分证明,使用大写数字记数,是在武则天当政的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它并非像侯先生所说的始于明代朱元璋时期。
(3)大写数字的用途。
一、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二、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三、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在票据和结算凭证大写金额栏内不得预印固定的"仟、佰、拾、万、仟、佰、拾、元、角、分"字样。
四、阿拉伯数字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举例如下:
1·阿拉伯数字中间有"0"时,中文大写要写"零"字,如¥1409.50,应写成人民币壹仟肆佰零玖元伍角。
2·阿拉伯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间只写一个"零"字,如¥6007.14,应写成人民币陆仟零柒元壹角肆分。
3·阿拉伯金额数字万位和元位是"0",或者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万位、元位也是"0",但千位、角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金额中可以不写"零"字。如¥1680.32,应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捌拾元叁角贰分,又如¥107000.53,应写成人民币壹拾万零柒仟元伍角叁分。
4·阿拉伯金额数字角位是"0",而分位不是"0"时,中文大写金额"元"后面应写"零"字。如¥16409.02,应写成人民币壹万陆仟肆佰零玖元零贰分;又如¥325.04,应写成人民币叁佰贰拾伍元零肆分。
五、在文书中有万元、亿元等单位约定的,如¥533.12万元,应写成人民币伍佰叁拾叁点壹贰万元。
4.大写的庙字怎么写
大写的庙字 写法如下:庙 【读音】 miào 【造字法】 形声 【基本字义】1.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
宗~。太~。
2.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岳~。
寺~。3.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堂。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从广( yǎn),朝声。
“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2. 同本义 [temple] 庙,尊先祖貌也。
——《说文》。按,当作宗庙尊先祖貌也。
庙祧坛墠,鬼祭先祖也。——《广雅·释天》室有东西厢曰庙,无曰寝。
——《尔雅·释宫》寝庙必备。——《礼记·月令》。
注:“前曰庙,后曰寝。” 复于小庙。
——《周礼·祭仆》。注:“高祖以下也。
始祖曰大庙。” 太庙,天子明堂。
——《礼记·明堂位》。按,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庙成。——《战国策·齐策四》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贾谊《过秦论》庙在山之西蔍,额曰“惠济”。——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至八月朝,诣庙中坐。
——《搜神记》藏之于庙。——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3. 又如:少年告庙;庙视道士(庙中管香火的道人);庙主(庙中的牌位;总管全庙事务的僧道);庙见(新妇谒见祖庙);庙祝(管庙里香火的人);庙貌(宗庙中供奉的祖先像);庙堂(宗庙);庙社(宗庙和社稷)4. 古时供奉神佛的处所 [temple;shrine]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庙在山之西。——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5. 又如:庙有小姑像;小艇游庙中;方立庙门;土地庙;城隍庙6. 古时供奉祭祀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 [temple] 诏为亮立庙于 沔阳。
——《三国志》7. 又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公庙);岳庙8. “朝廷”的代称 [royal or imperial court]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9. 又如:庙算(朝廷议定的克敌谋略);庙谋(朝廷的谋略);庙朝(专指朝廷);庙略(朝廷的谋略);庙廊(朝廷;借指天子)10. 古代贵族住房的前厅,王宫和庙宇的前殿都称庙 [hall] 宫前曰庙,后曰寝。
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听事是也。——《六书故》11. 已死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呼 [deceased emperor] 及英庙崩, 溥预有入阁之喜。
——《典故纪闻》12. 又如:庙号;庙讳13. 庙会 [temple fair]。如:赶庙;去庙买点东西 〈动〉1. 祭祀;立庙祭祖 [worship](季春之月)以共郊庙之服。
——《吕氏春秋》2. 又如:庙祀(即太祝;立庙奉祀);庙食(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 【常用词组】1. 庙号 miàohào [posthumous title of an emperor]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2. 庙会 miàohuì [temple fair] 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3. 庙塔 miàotǎ [ziggurat] 古巴比伦的庙塔,包括由逐层收进的平台构成的高矗的金字塔形建筑,有外楼梯和顶部的神庙4. 庙堂 miàotáng(1) [temple]∶庙宇(2) [imperial court]∶指朝廷5. 庙堂之器 miàotángzhīqì(1) [gifted ware shown in a temple](2) 陈在庙堂里的礼器,即鼎彝之类(3) 比喻有治理国事才能的人 昂昂乎庙堂之器。
——明· 刘基《卖柑者言》6. 庙宇 miàoyǔ [court] 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7. 庙祝 miàozhù [a person whose duty is to keep incense burning at a temple] 寺庙里管香火的人 庙祝云。——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123456789大写的字怎么写
123456789的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
不管是阿拉伯数字(1、2、3……), 还是所谓汉字小写数码(一、二、三……), 由于笔画简单,容易被涂改伪篡,所以一般文书和商业财务票据上的数字都要采用汉字数码大写: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兆”本身笔画已经比较复杂,使用机会也少,没有必要再用别的字代替)。如“ 3564 元”写作“叁仟伍佰陆拾肆元”。这些汉字的产生是很早的,用作大写数字,属于假借。数字的这种繁化写法,早在唐代就已经全面地使用了,后来逐步地规范化成一套“大写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