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采访稿怎么写啊
调查报告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调查报告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它有的供报刊发表,有的供机关工作之用。 调查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凭借事实阐明道理,从叙述的事实中引出道理,从剖析事理中引出某种科学结论。
有的调查报告概括出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成功经验;有的得出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有的从解剖典型中,探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结合面上的材料,推断出事物发展的趋向,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成,有赖于对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深刻了解;我们要正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也必须了解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可以说,落实党的政策,扶植新生事物,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纠正错误倾向,都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的种类 调查报告的类型,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 二、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三、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调查报告的基础,调查研究的好坏,关系到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
因此,写调查报告,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应做好调查前的准备。
首先,在理论上、思想上武装自己,即学习与调查对象有关的方针政策、上级指示;查阅有关的信息、情报、理论和资料。其次,在调查意图基础上拟订调查提纲。
提纲主要包括:调查的目的要求;调查的对象、要点和项目;调查的方法、时间、进度的安排以及调查表格的制定等。 调查研究,应注意调查的态度和作风。
要力求作到“八戒”:一戒先入为主,主观片面;二戒粗枝大叶,笼笼统统;三戒以假当真,移花接木;四戒以偏概全,捕风捉影;五戒手脚不勤,五官不灵;六戒走马观花,隔岸观火;七戒亲朋领导,唯亲是从;八戒好好先生,拉拢奉承。 调查研究,要讲究方法。
可以直接调查,即同调查和采访对象本人交谈、询问;可以间接调查,即同调查和采访对象的亲属、领导、同事,打过交道的单位、部门或同志,甚至反对过他的人了解、调查;可以用典型调查法,即抓典型,解剖麻雀,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统计调查法,即着重数量的调查,等等。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由事入理 通过实地调查后,要从占有的大量丰富材料中,筛选出那些真实、具体、典型或反映全貌的对写报告有价值的各种第一性材料。
然后由事入理,即从现象、事实、数据等各种材料中,实事求是地概括提炼观点(结论)来统帅材料。 由事入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灵活掌握。
旨在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它主要是用事实说明一个道理、一项政策,重点在摆事实。说清事实以后,只简要地概括出观点就行了。
如《一项有益的改革》(载《人民日报》1984年11月10日)是北京军区某团卫生队对地方开放的情况调查。它的目的在于用大量事实宣传中央关于军队要大力支持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指示精神,所以全文主要是叙事,如实反映对地方开放门诊的情况,最后才归纳出四个好处,即观点。
对于经验性、研究性的调查报告,则需要运用较多的逻辑推理,由事入理,事理结合,充分发掘被调查事物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形成观点,用观点统帅材料,周密地阐述清楚。如《凤阳县考城公体制改革情况调查》(载《光明日报》1983年9月19 日)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摆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情况,然后由事入理,提出人民公社原有管理体制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建设的要求,促使这个公社的体制必然要改革,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第二部分先说明改革内容和具体做法,然后发掘其理论意义,抽象出改革的原则和特点。
最后一部分也是采取事理结合的方式,重点说明了体制改革后的政治、经济意义,使这篇调查报告的思想性、政策性更为深刻了。 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由于种类、内容、目的不同,结构和写法上也各有差异,但一般都是按照如下各组成部分来写的。
一、标题 在正文之前,先要拟订标题。写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只有正标题的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直接写明关于什么问题的调查报告,可以直接写明调查报告的中心思想,也可以直接写明调查报告的问题。 另一种是正副标题形式。
即用正标题写明调查报告的主要观点,用副标题注明调查的内容、单位等。 调查报告的标题必须醒目,观点鲜明,生动活泼,使读者见题明义。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或称前言,导语,概说。
这部分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种写法是,简要说明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式及调查的经过情况,让阅者先了解调查报告产生的概况。
这种开头,有对调查工作本身汇报的性质,多见于机关工作内部的调查报告。1111。
2.采访新闻怎么写
新闻一般分为两部分,采访和写作。
具体讲,你是要做人物访谈么?
人物访谈,有时间和精力的话,需要前期多多了解被采访对象。越多越好,采访时,很容易理解他的话语,并能找到话题。不要让人觉得你是个阿谀奉承的人,也不要拒人千里之外,更加千万不要问一些白痴的问题。(比如,人家前几分钟给了你名片,你隔了一会儿,你又问人家姓名和电话!)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盲从,说真话。这样容易采访到具有真正新闻价值的东西。
3.自考 新闻采访写作 写作题 怎么写啊
我是南京自考新闻专业的!《当代新闻采访写作》,苏大版教材,在网上也不怎么容易搜到真题卷。
我是2010年考的,75分,花的时间也不多!我记得该试卷最后一题是要我们写一篇消息,字数在300以上吧,因为隔得时间长了,没什么印象了。我当时看到试题也懵了一下(苏大版教材,是没有真题样卷的,更不知道它考什么题型),但因为我平时喜欢看报纸,写篇消息什么的还是不难的,最后考得结果凑合。
你问:《新闻采访写作 》述评、消息、特写和小故事怎么写,我给你的答案是多看看报纸,边看边分析这则新闻是述评还是一般的消息甚者是特写、小故事,拿到报纸,看到新闻一定要想,这样才有收获!!!离考试还有几天,我觉得你在复习课本的时候,如果累了,就翻翻报纸,看看新闻的类型啊,也想一想他为什么能写出来;新闻的标题很重要,它是吸引读者眼球的,所以你考试在写作题时,一定要把标题写好,这样才能吸引阅卷老师,就算你内容不怎么样,但因为标题好,分数也不会差的哪里去。写作这个东西,别人都教不来,只有你自己多看,多思考,这样慢慢地才会领悟一些东西!!以我的经验啊,课本还是最关键,就算写作30分,那还有70分都是属于课本的,书要看熟、通透,只有对书本的知识滚瓜烂熟才不会介意它考什么题型,以不变应万变;写作,多看看报纸,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最后,祝考试顺利!!。
4.新闻采访提纲的写作方法,并请举例
一、确定采访主题 一般报社在派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实际上已经确定好了采访主题,而记者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
我记得自己在进行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创新之路这个采访主题时整整看了一个下午关于文化创新方面的报道。我始终认为,记者要采访首先要比被采访者在这方面还懂得要多,虽然你不可能是专家,但你可以借着快速充电成为半个专家,不然去采访,可能人就丢大了。
二、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举例来说,你采访的是某个事件的某个人,那么你需要了解围绕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做个一个全面调查,比如有着自己的经历、读过什么样的学校、有着怎样的性格、办事风格是什么?最近他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有些资料对记者来说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觉得这很难说,其实采访的过程就跟上战场一样,也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如果采访的是一个事件,那么你同样需要对事件先做一番调查。
如何调查?你需要调阅大量的资料,你可以看电视上的事件回放、需要看其他媒体对它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报道,媒体不一样报道的角度也会有不同,同时,你要将各个媒体不同角度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做个总结,他们各表达出了什么东西,有着怎样的观点,被采访人又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从他的回答里理解他的内心所想。把这个事件做到烂熟于心,而且需要将事件里的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明白弄清楚,然后站近了看站远了看,是不是还缺少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
四、整理线索 通过对被采访人和采访事件的了解,整理出已经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还未成型的观点,寻找本次采访线索,也即突破口。 五、设计问题 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设计是需要环环紧扣的,它们之间并不是分散的关系,采访就是一条流水线,记者需要做的是沿着这条流水线向下走。什么称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质,尽力想办法让事件的参与人告诉人们事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本来想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让读者读完之后也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你的读者看完之后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证明你本次的采访是失败的,其实从源头上已经失败了,在于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六、罗列你的问题 将问题设计之后你就可以在纸上罗列你的问题了,罗列完之后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采访提纲是否有什么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关键在于采访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采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回答者: szyue50288。
5.新闻采访与写作
1)开放式提问:大而化之的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抽象、范围较大的提问,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被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的余地。
A、长处
a、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
b、被采访者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
c、记者比较容易处理:对于不太了解的采访对象,可以“投石问路”,并且赢得一定的思考时间
B、短处
a、问题流于一般化,被采访者容易泛泛而谈或者不知如何回答
b、问题焦点不集中,被采访者不容易说出心里话
2)封闭式提问:有特定指向的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被采访者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A、长处
a、问题问得明确,容易得到被采访者的具体回答和有价值的材料
b、问题焦点集中,被采访者容易说出心里话,采访容易深入
B、短处
a、提问的度比较难于把握,很容易影响到谈话的气氛
b、提问的面比较容易疏漏,很容易影响对情况的全面了解
一般说来,开放式提问大多用在提问的开头,中间话题的转换,或者用来搜索情况、调节谈话气氛等;封闭式提问大多用在提问要从某一点突破,,深入了解某些情况、某个问题,或者是“步步紧逼”的追问,或者核实某个材料等。但是,整个采访仍然要以封闭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的技巧就在于要不断细化问题(需要“再现”/“展开”部分)内涵。
2、方法
1)反问法:指从事实的相反方面活被采访者谈话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迫使被采访者思考并回应的提问方法。反问法是一种激将法,社和采访在关键地方步愿意透露真实信息的人。但是要注意:反问法提问通常比较尖锐、奇特、刁钻甚至古怪,所以提问者的立场正确与否非常重要,并要善于控制气氛。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post/wordc10/1528214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