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真族文字的字体结构
女真文分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女真字结构简单,笔画有横、直、点、撇、捺等。书写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换行。女真文借用汉字笔画拼写女真语,属于表意文字。
女真文在南宋人周密的《癸辛杂识》中便有记载,此后中原地区遂无人得识。直到1829(清道光九年)才有清人刘师陆撰《女真字碑考》始作研讨,但却误将陕西西安碑林《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上的契丹字和河南开封《女真进士题名碑》上的女真字分别视为女真大小字并广布此舛误,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断绝。直到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多方契丹大小字碑刻的出土和发表,金光平等相对确凿地勘定了今存的女真字多为大字。
《金史》对于大小字的区别无明确叙述。根据资料和研究似乎可以表明,流传至今的文字大多为女真大字——晚近在陕西碑林孝经台内发现距女真文创制日期较近的《女真字文书》金人手写残片,加强了这一证明。可以确证的女真小字作品,今存仅为两道符牌,即1972年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走马牌和1976年见于苏联滨海边区“国信”银牌。
关于女真字和契丹字的具体关系,据《金史》的记载:
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该国语,制女真字。(《完颜希尹传》)
希尹乃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勖传》)
合并上述史料,更为可信的解释当是女真字的最初参照应为契丹字中最接近汉字的大字;考虑到后来熙宗又另创文字与之并行国内,因而女真大小字的蓝本或许分别为契丹大小字。这方面的详细研究见于20世纪中叶日人山路广明和国人金光平的有关论著。
与契丹字类似,女真大字为线性排列书写的单体字;女真小字大多则为合体,且其中的字素似乎更多直接采自大字。现存女真文资料反映出女真字系统为一个表意字(ideogram)和表音字(phonogram)的混合体且后者占据明显的多数;表音字最初可能虚化自表意字而用于记录女真语中难以忽略的变格变位后缀,在表音字增多后原来以纯粹表意字记录的语词也改用表意-表音字混合记录,这使得女真字文献更多体现出现代日文书面文献的特点来。时代靠后的文献(含明代编纂的《女真译语》)中大量女真语词皆为多个表音字的连缀拼合,表意字仅仅用来记录一些固有名物名称的词干了。关于现存女真文的总字数,葛鲁贝的统计是698字;金启孮在编纂字典时计为859字;乌拉熙春通过对《女真文字书》残叶的研究又认为:《女真文字书》残叶所反映的可识别字形,不计重复共计1196字,其中未见于其他已知文献的女真字为584个,故现存女真字总数已达1443个。
而就女真字本身的字形而言,在外观上似乎为汉字的减笔或改笔之产物。女真字大多为独体字,笔画多在10划以下,且难以切分出类似汉字的偏旁部首来。参照汉字学上的“六书”理论,从其造字机制上推测,女真字大多为基于契丹字和汉字而用转注、假借、指事等方式构成,似乎也有少量的象形字和会意字,缺乏明显的形声字是女真字的一大特点。由于表意字相对女真语词而言类似日文中“训读”的表达,即往往为多个语音音节对应一个单字,因而女真文表意字中同音现象极为罕见;相反,女真文中的表音字大多数记录语言中的一个音节且未得以审音精细的规范化,因而其间的同音现象颇为常见。
2.女真族文字的历史沿革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时颁字诏称:
百姓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汉人。
这时女真大字开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还待修订,直至1145年(金皇统五年)才行初用。自此女真大小字通契丹文、汉文一道并行国内;海陵朝始有女真、契丹字书写测试;世宗朝颁行女真字经书并多层级选拔贵族子弟汇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习,且于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立女真进士策、诗会试制度,兼设女真国子学及诸路府学;哀宗时女真小字入传高丽;金亡后仅留居东北故地的女真诸部中尚有上层人士精通女真文,后同明朝政府交通往来时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设四夷馆及后来的会同馆延人专习女真字以付通译需要,今存两馆所编《女真译语》是为明证。 金国创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国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纪才开始使用这两套文字将汉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继续使用于今中国东北女真各部,由1185年所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到1413年的《永宁寺记碑》之间的228年,金国文字都是东北通古斯诸部的沟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断女真文字的实际使用时间应该为446年左右。一直要到15世纪中叶女真崛起,努尔哈赤创造无圈点满文才逐渐停止使用。至今传世的女真文字总量不大且以大字占绝对多数。
3.居字繁体字怎么写
此字繁体写法如左图 基本字义 ● 居 jū ㄐㄩˉ1. 住:~住。
~民。同~。
隐~。~处(chǔ)(a.住所;b.指生活处境)。
2. 居住的地方:新~。故~。
迁~。蜗~(喻窄小的住所)。
3. 当,占,处于:~首。~中。
~高临下。二者必~其一。
4. 安着,怀着:~心(怀着某种念头,有贬义)。5. 积蓄,储存:奇货可~(a.指商人把珍稀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b.喻挟持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谋求功名利禄)。
6. 停留:~守。7. 平时:平~。
8. 姓。详细字义 ◎ 居 jū 〈动〉(1) (象形。
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2) 同本义。
后作“踞” [squat;sit]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说文》不宜居见长者。——《史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左传》(3) 居住 [dwell;live;reside]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仁者居之。
——《吕氏春秋·离俗》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寝居直梦。
——《淮南子·地形》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面山而居。——《列子·汤问》楚人贫居。
——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君子居必择乡。——《荀子·劝学》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柳宗元《捕蛇者说》城居者未之知。——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居者皆猎户。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4) 又如:居俭(居家俭约);居恒(安闲度日);居移气,养移体(人的所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5) 坐 [sit;have a seat] 居,吾语女。——《礼记·乐记》。
注:“坐也。” 孔子闲居。
——《仲尼燕居》数各居其上三分。——《礼记·王制》令女居其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6) 处在,处于 [be in;be in a certain position] 佛印居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鲁直居左。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居右者椎髻。
(7) 又如:居先(处于先位);居卖(在市场上做买卖);居贫(处于贫困的境地);居安资深(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居易(处于平常情况)(8) 积储 [store up]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居物致富。
——《汉书·张汤传》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居之以为利。
(9) 又如:居积(囤积财物);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居物(囤积财物);居贩(居积贩卖)(10) 占 [occupy] 谋计居多。——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11) 又如:二者必居其一;居多(占多数);居有(据有,占有)(12) 治理;安置 [manage]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柳宗元《梓人传》(13) 又如:居材(处置木材);居处(安置;处置)(14) 停止;休息;止息 [stop; rest;stay] 居十日。——《韩非子·喻老》居五日。
居数月。——《淮南子·人间训》不可久居。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15) 当;担任 [hold the post of]。如:居位(居官任职);居职(在职,任职)(16) 〈形〉 通“倨”。
傲慢 [arrogant]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词性变化 ◎ 居 jū 〈名〉(1) 住所,住宅 [house;residence;dwelling]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左传·宣公二年》居停主人勿复言。——《宋史·丁谓传》其居仅仅足。
——清· 洪亮吉《治平篇》一人之居。(2) 又如:居停(主人,东家;寓所,临时借住的地方);居址(住所地址);居庐(泛指住房);居宿(指住处)(3) 平素家居[dwell usually]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4) 又如:居平(居常);居冠(古代官员退朝居家时所戴的帽子);居盈(过富贵生活);居常(平时,平常)(5) 可以吃到茶点、饮料或饭菜的店铺[restaurant]。如:六朝居;同和居;金陵居;砂锅居 康熙字典 〔古文〕《广韵》九鱼切《集韵》《韵会》《正韵》斤於切,音车。
《说文》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也。
引孝经,仲尼凥,凥谓闲居,如此会意。今文作居。
又《广韵》安也。《书·盘庚》奠厥攸居。
《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又《书·舜典》五宅三居。
《注》三居,谓周之夷服,镇服,蕃服也。又坐也。
《论语·阳货》居,吾语女。又积也,蓄也。
《书·皋陶谟》懋迁有无化居。《注》化,易也。
谓交易其所居积也。又《史记·平准书》富商谷百数,废居,居邑。
《徐广注》废居,贮蓄之名。有所废,有所蓄,言乗时射利也。
又止也。《礼·月令》季秋行春令,师兴不居。
《疏》不休止也。又海鸟曰爰居。
《鲁语》爰居止於鲁东门外。又姓。
汉居般,封宋城侯。又《广韵》《集韵》《韵会》居之切,音基。
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
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
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
《集韵》通作其。又叶居御切,音据。
《诗·召南》惟鸠居之。叶下御。
《唐风》无巳太康,职思其居。叶下瞿。
瞿去声。○按《说文》居,一训蹲。
《长笺》以凥为凥处,居为蹲踞。《韵会》《正韵》收入御韵,引《诗》居居怀恶,不相亲比,是居有倨音。
《正字通》云:蹲踞通作倨。居止,居处,与蹲。
4.女真族文字的语言研究
在女真语文研究领域,对女真文本身的文字学探讨并不多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基于女真字直接参照契丹字和汉字而创制而缺乏自身特色之故;更多的研讨还是侧重于现存文献的释读和女真古语的构拟,即使是对女真文的本体研究其动因亦在于此。19世纪末,德国人葛鲁贝(W.Grube)将明代永乐本《女真译语》之柏林藏本译为德文并与满蒙语作比较研究,撰成《女真语言文字考》(?en,1896)一书,为现代女真语文研究的先声。进入20世纪,随着女真文文献更多地被发现,中外研究学者也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20世纪上半叶,女真语文研究方面成果辈出的学者为中国的罗福成,他对当时所见的女真文碑刻大多加以考释并取得初步成果;其时日本方面亦有多位学者在调查碑刻和整理女真译语和来文方面贡献卓著,最后的成果汇集见于安马弥一郎所编撰的《女真文金石志稿》(1943年)。进入20世纪下半叶,在女真文字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日本人山路广明,代表作为《女真文制字研究》(1958年油印稿,1980年正式出版);对女真语文研究提出过建设性意见的是匈牙利人李盖提(L.Ligeti,代表作为Notepréliminairesurledéchiffrementdes?PetitsCaractères?Joutchen,1953)和韩国人李基文(代表作是《中古女真语的音韵学研究》,19);碑文考释方面用功甚多的有日人田村实造对《得胜陀颂碑》的三次释读;集大成的研究论著则是国人金光平和金启孮的《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64年。文物出版社,1980年)以及金启孮的《女真文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金启孮和乌拉熙春的《女真文大辞典》(明善堂,2003年)、《女真语满洲通古斯诸语比较辞典》(明善堂,2003年);戮力研治《女真译语》的成果是美籍日人清濑义三郎则府(G.Kiyose)的《〈华夷译语〉中女真语言文字的研究》(-II-Yu,1973)和澳大利亚人康德良(D.A.Kane)的《四夷馆汉语-女真语词汇》(TheSino-,1975);在此基础上又有金启孮的学生齐木德道尔吉、和希格对女真语语音的再次构拟以及相应语法的探讨(《女真译语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女真译语》的最新研究成果,见于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的《明代の女真人──『女真訳语』から『永宁寺记碑』へ──》(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9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藏《庆源郡女真大字石刻》和《北青女真大字碑》的最新研究成果,见于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吉本道雅的《韩半岛から眺めた契丹女真》(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此外,对西安碑林发现的女真大字残页的综合研究成果见于乌拉熙春的《女真文字书研究》(风雅社,2001年);对黑水城出土的金代女真大字残页的最新研究成果见于乌拉熙春的《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松香堂,2009年)。
此外,尚有西方学者伟烈亚力(A.Wylie)、德微里亚(G.Devéria),日本学者山本守、渡边薰太郎、石田干之助、长田夏树,韩国人金东昭、中国学者贾敬颜、黄振华、穆鸿利、刘凤翥、金适等都为女真语文研究有所贡献。
5.居字的篆体字怎么写
居字的篆体字:一、居的读音:jū二、汉字释义:1. 住。
2. 居住的地方。 3. 当,占,处于。
4. 安着,怀着。 5. 积蓄,储存。
6. 停留。 7. 平时。
8. 姓。三、汉字结构:左上包围结构四、部首:尸五、相关词组:居住、居民、隐居、穴居、居然扩展资料:一、汉字笔画:横折、横、撇、横、竖、竖、横折、横二、词语释义:1、居住较长时期住在某个地方或较长期地住在一起。
2、居民住在某一地方的人。3、隐居退居乡里,不肯出仕。
退居山野。4、穴居居住在洞穴里。
5、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6.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是怎样的
满族原称女真族.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坠,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 " "新满文 "或“达氏满文”。清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逐渐习用汉语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女真族文字居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