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那一抹的色彩书怎么写
今年暑假,我回了一次老家,才发现,那里的色彩,比布满钢筋丛林城市里的更绚丽,更鲜明。
那抹纯洁的蓝
都说城市里的天空是灰暗迷蒙的,雪白的云朵早已被工厂里的黑烟熏得不见了踪影,就连夜晚,天空也是灰蒙蒙的,颗颗繁星躲在了黑灰色大幕的后面。在乡村,我才体会到了什么叫蓝。晴朗万里时,天空是一片纯粹的蓝,漂浮着几朵棉花似的白云。晴空的那种蓝,是淡淡的,是明朗的,是纯洁的。当夜幕降临,天空是一片深邃的蓝,一颗颗星星清晰可见,织女星纯洁高雅,就像镶嵌在深蓝天鹅绒上的钻石,熠熠发光。夜幕的那种蓝,是浓烈的,是深邃的,是纯洁的。
那抹清新的绿
在乡村,最常见的莫过于绿幽幽的植物了,漫山遍野只有一种颜色---绿。不过这种绿是有层次的,有嫩绿,有墨绿,有黄绿,有翠绿,有鲜绿,有碧绿。。各种颜色的绿,像一朵朵绚丽的花,绽放在山野丛林间,释放着自己独特的清新。城市里的绿色,是不太常见的,就算见到了,往往也是覆盖着一层灰,是那种灰绿,少了一份清新,倒平添了一份阴郁。
那抹温暖的黄
都说阳光是金色的,其实不然,我觉得倒是黄色的,而且是那种昏黄。穿透嫩绿的树叶,洒在红色的泥土上,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是那种从心底深处透出来的暖。昏黄的阳光照在脸上,那种温暖,是一种幸福。在城市里,阳光赤裸裸地照在脸上,那种就不是暖了,而是热,像被烘烤这一般。
或许,有些颜色,在乡村,才会变得真正的绚丽吧。
2.运用谐音的现象,写几个例子
所谓谐音,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构成语义的变异,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
采用此修辞手段的广告,便称为谐音体广告。此类广告,可增加幽默感,趣味性,使广告具有诱惑力。
如 1.“酱”出名门,传统好滋味。 ——酱菜广告 2.“面”目一新的大成面。
——台湾方便面广告 3.胃病患者“治”在“四方”。 ——四方胃片广告 4.病口不治,笑口何来?——华素片快治人口。
——华素片广告 例①将成语“将出名门”作了同音异形改动;例②使用“面”字的歧义,巧妙地扣住商品;例③将成语“志在四方”中的“志”作了同音改动,简洁明了地突出了该广告的产品功能;例④借“脍炙人口”这一成语的谐音,巧妙地描述该药的特点,巧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上面都是同音的变异,还有近音的变异。
如下例: 一饼惊人,甜薄脆——都得利饼干。 ——都得利饼干广告 美加净——精益求“金”。
——护发定型摩丝广告 例①“饼”与“鸣”近音,使“一饼惊人”成为“一鸣惊人”的谐音;例②“金”与“精”近音,使“精益求金”成为“精益求精”的谐音,两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谐音广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首先运用谐音突出商品品牌名称。
如: 1.缯广产品,为阁下增光。 ——缯广牌丝织品广告 2.拥有成工,定能成功。
——成工牌装载广告 3.美力西服,增加男人的魅力。 ——美力牌西服广告 4.拥有丰都,定有风度。
——丰都牌眼镜广告 例①的品牌名称“缯广”与“增光”谐音,例②的品牌名称“成工”与“成功” 谐音,例③的品牌名称“美力”与“魅力”谐音,例④的品牌名称“丰都”与“风度”谐音。由于谐音,使品牌名称得到突出,加深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其次,利用谐音可以突出商品质量、性能。如: 1.“闲”妻良母。
——**牌洗衣机广告 2.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 ——国际长途电话广告 3.天佳为您的事业添加必胜的信心。
——天津佳能复印设备广告 例①的“闲”与贤妻良母中的“贤”谐音,例②的“音”与千里姻缘中的“姻”谐音,例③的“天佳”与“添加”谐音。读起来饶有风趣。
最重要的是利用谐音增加广告的幽默感,使消费者过目难忘。如: 1.趁早下“斑”,不要“痘”留。
——**化妆品广告 2.把我们踩在脚下,是我们才载的幸福。 ——才载地板砖广告 3.空气也要“特棒”的。
——特邦公司换气机广告 例①中的“下斑”同“下班”相谐,“痘留”同“逗留”相谐,例②中的“踩在”与“才载 ”相谐”,例③的公司名称“特邦”与“特棒”相谐。可谓谐音妙用,无不表现着幽默。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种媒体上面广告铺天盖地,商家也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广告语与众不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汉字的谐音改编成语俚语俗语等常用语制作成广告语,成为了众多商家津津乐道的新创意,成语被改头换面之后屡屡见诸各媒体,如“饮以为荣、随心所浴、默默无蚊”等等。
而这种作法是否恰当,也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样一改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征,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祖国语言也是一种丰富;也有人认为这样滥用成语不利于语言健康文明的发展,而且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
当然广告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是允许创新的。另外汉字作为方块文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形、会意,一个字往那儿一放,就会引起许多形、意联想,这是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而且旧词新用、旧语翻新,语意延伸或改变原意,或者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思,这在汉语中既是允许的,又是常用的一种手法,正是汉字的这些特点,才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化能够得以丰富和发展。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谐音在语言表达中早就被广泛的使用,如果用好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万艳同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广告中也可以适当地对熟语作些改动,同样也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服装类广告中的“‘衣衣’不舍”、饮料类的“有口皆‘杯’”、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燃灶器具广告“‘烧’胜一筹”等等这样形神兼备、绘声绘色的广告既温馨又雅致,富有个性特色,体现了商品的亲和力,拉近了顾客与商家的距离,丰富了广告用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如果一味地去迎合部分人低俗与猎奇的心态而对成语乱加改动,甚至使之面目全非,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那样有可能会对语言产生很大的伤害。其一,一些多少年以来已经固定的词组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比如,汾酒的广告语“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几乎让我们看不到原来成语的样子。其二,搀进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给社会文明带来冲击。
如某种涂料的广告语“好色之涂”;还有一则男性用品广告词“男儿‘裆’自强”;某品牌的痔疮药广告语为“有‘痔’无恐”。其三,对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有的学生喊出了“成语打假”的口号,因为学生的作。
3.改名字的书面报告怎么写
写一个《改名申请》给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更名申请 XXX派出所,我叫XXX,性别,?,某年某月某日出生,现年N周岁,因周围四邻重名N人,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故申请更名为XXX,望批准.申请人 XXX 某年某月某日),通过盖章后到所在地公安局户籍股登记,当然要带户口簿。投档案后大约15或7个工作日后可以正式更改,户口簿里面会写你曾用名是什么,现名是什么。 毕业证什么的需要用到证明你的身份的时候须带上户口簿配合。
另:改名字一般无需费用,有可能只要一个户口本的工本费
4.旮旯拼音怎么写
旮旯(gālá)是我国北方方言词汇,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诠释,是“狭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 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有关词组:
山旮旯子 :shān ɡā lá zǐ
1.方言。偏僻的山区。也说山旮旯儿。
叽哩旮旯 :jī lǐ ɡā lá
1.方言。各个角落。
旮旯儿 :ɡā lá ér
〈方〉①角落:墙~。②狭窄偏僻的地方:山~ㄧ背~。
旮旮旯旯儿 :ɡā ɡā lá lá ér
〈方〉所有的角落:~都打扫干净了。
歇后语:
门旮旯里伸拳头——使暗劲;暗中使劲
词语来历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勒泰语系诸旅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勒泰语系某旅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青岛话中旮旯词义的演化
青岛话中,“旮旯”的第一个义项也是指偏僻的角落,如“墙旮旯”、“山旮旯”,意即墙角和山的偏僻处。“炕旮旯”略有不同,它是胶东半岛农家火炕边那块供人走动的地方,是腿脚必经之地,并不偏僻,只是光线太暗,眼睛不太容易注意罢了。
与权威辞书诠释不同的是,“旮旯”在青岛话中还被当成动词用。如果你到鞋匠那儿去修鞋,他正忙着,就会对你说:“把鞋先放这儿,你到别处去‘旮旯旮旯’吧,一会儿再来!”大概意思是,反正现在闲着没事,你随便到什么地方去转一转,逛一逛!
“旮旯”成了动词,许多说法就应运而生了。如将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飞语的行为说成是“旮旯淡话”,把一些拐弯抹角硬拉扯上的亲戚叫成“旮旯亲戚”,将一些互不关联的事理穿凿附会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
更有意思的是,“旮旯”在这里从动词又重新返回了名词,也就是从前面说的“转一转”又演绎成画个圆圈叫作“画个旮旯”,用铁丝弯个圆圈也叫“圈个旮旯”。
青岛话中还有一个与“旮旯”同音异义字不同的词,叫“尕落”。前面经常加一个“小”字,“小尕落”意即“小小的东西”。在西北方言中,“尕”就是“小”的意思。
江淮方言
旮旯 江淮方言泰兴话中的词汇。(角落。因音义皆同,现多写成“角落”,会意字,意为9个太阳才能照到的地方。地方小,且偏僻也称“角落头”、“隔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