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写一段话
1、我从快乐中洗干净这一粒粒米,我从幸福中精选这一颗颗枣,用美丽的心情包裹,用温暖的笑脸扎紧,用这端午节的祝福蒸熟这香甜粽子,用这美味的粽子混熟这香甜日子,用这香甜日子给友情起个名字,天长地久。
2、五月初五粽飘香,君子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离骚化情楚泪香,胭脂画眉美人香,九歌问久人间香。
3、五月初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2.用端午节写一段话能怎么写呢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在我国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传说,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打败后,他心想:我连国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屈原跳进汨罗江里而死了。
为了找到屈原,渔民们划着舟找他,因为汨罗江太大了,渔民们没有找到他。为了让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他们用粽叶包成了肉粽子,扔进了江里,让鱼虾去吃。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妈妈也和外婆在泡粽叶、泡糯米、泡红枣。第二天一大早,妈妈把我从床上拉起来,让我洗了手去和外婆学包粽子,我早就想学包粽子了,所以赶快洗了手就坐在外婆的旁边。
外婆教我:“先用两片粽叶把它弄成三角桶的,放上一颗红枣,放一点糯米把那颗红枣盖住,然后再放几个枣,用糯米把三角桶装满,再把粽叶盖住,用绳子系好。”外婆包了一个完整的粽子,我觉得好简单,也试了一下,可是我把红枣放进去,放了一些糯米,糯米就漏了出来。
外婆说:“别着急,慢慢来。”于是,一个、两个、三个……我试包了好多个粽子,终于成功包了一个。
我喜欢吃粽子,更喜欢端午节,因为在端午节里,我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一一包粽子。
3.端午节写一段话二年级
今天是端午节,我妈妈对我说。
早上,我对妈妈说:“我们去买粽子吧。”妈妈说:“好。”然后,我们就出发了。”
在路上,我看见有很多人,就问妈妈说:“这些人是做什吗的?”妈妈说:“这些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来买粽子的。”
到了超市,我看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和妈妈从人群中挤过来,对妈妈说:“粽子在那里。”我们走了过去,看见只有不几个了,就拿走了。我们给了钱就回家了。
到了家,我问妈妈多少元一斤?妈妈说:“3元4角一斤。”我说:“这么贵。”后来我一吃说:“太好吃了,下一次我还要吃。”
4.写一段关于粽情飘香话端午的开场白
端午节,一般习俗都是划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绣香包、饮雄黄酒、洗雄黄澡等等;但在我的湖南乡下老家,除了上述一般习俗外,还有特别与众不同的节目,非常有意义,所以特别介述于后供大家参考。
一、演唱包公审昏君──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在这一天,常会请戏班子演唱《包公审昏君》这出戏,以为纪念。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爱国忠臣,楚怀王是暴戾昏君,屈原是因楚怀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而投汨罗江以表忠心的,而汨罗江是在湘西地界,所以我湘省老百姓对屈原特别抱以不平,自行编了这出戏以泄愤。
就如同“相声”中的一个段子──《关公战秦琼》,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山西英雄,竟然会相见大战,岂不是笑话? 同样地,包公是宋人,楚怀王是战国人,包公是臣,楚王是君,怎么会臣审君?无他,因为包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忠臣,“打龙袍”就是臣打君,所以包公审昏君楚怀王,顺理成章,管他是宋或是战国?乃在泄愤开怀也! 二、庙前棒打薄情郎──《白蛇传》描述白娘娘(白蛇)是在五月五日,被许仙以雄黄酒灌醉,而使白蛇现出原形的。 后人都认为白娘娘虽属异类,但心地善良,爱情专一,许仙听信法海和尚之言,谋害白娘娘,可是白娘娘始终如一爱着许仙,原谅许仙误信法海,即使小青(青蛇)为白娘娘抱不平,劝说白娘娘离开许仙,但她都无动于衷,不离不弃,甚至不惜牺牲,盗仙草救许仙,终于自食恶果,为情郎所害,遭法海制伏,压于雷峰塔下,永不超生,其命运是多么地悲惨!所以,在我家乡,建有“白娘娘”庙,以为纪念。
在端午节这一天,白娘娘庙前游人如织,凡善男信女皆焚香祭拜,日夜不息。而在庙前广场,则有一出《棒打薄情郎》的好戏表演,非常精彩。
薄情郎当然是许仙,打许仙的乃是小青(青蛇),而扮演许仙和小青的“演员”,则是大家公推的。 当许仙被小青捆绑到白娘娘庙前广场时,观众欢声雷动,一致大叫“打死薄情郎许仙!……”此时小青一副义薄云天的样子,命令许仙朝着白娘娘庙门下跪,向白娘娘请罪,然后拿起预备好的木棒,朝许仙背上(假装)打,许仙故意哀嚎,求小青饶命,于是引起观众一阵大笑,方告结束。
三、全体动员大扫除——五月正是炎夏,是蚊蝇丛生、病菌繁衍的最盛时期。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全体动员、分工合作,在室内每个角落,及室外四周和阴沟、杂草堆里,统统来个大清理,然后遍撒石灰(因为石灰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既可灭蚊蝇幼虫,又可除昆虫蚁蟑,确有预防传染、减少疾病的作用)。
这是乡下人在医药缺乏、没有消毒药品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现有的石灰来代替医药的不足。 同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一早就到田野山间,采艾草、菖蒲、夏枯草、车前草等,带回家中,用大锅煮水,供全家人洗头发、洗澡,特别是有虫子的衣服,据说有灭虱驱毒,预防感冒、疫病等功效。
另外则挂艾草、菖蒲于床边或门前,可有驱魔辟邪的作用,使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得以庇保健康、平安。
5.写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话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6.一年级我的端午假期写一段话50字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到端午节,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热闹的气氛,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艾叶,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还有各地举办龙舟竞赛的。其中吃粽子是最常见的习俗了,粽子的形状不同,品种也不同,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又有豆沙馅的,还有蜜枣馅的……我最爱吃的要属蜜枣了,剥开粽叶,清香扑鼻,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圆圆的蜜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日,其实就是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我非常喜欢端午节,不仅是喜欢粽子的清香,还因为这其中寓含着很丰富的意义。这个节日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怎么写端午粽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