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字的草书怎么写
“的”字的草书写法如下图: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扩展资料
的,是一个汉语常用字,普通话读音是de,dí,dì,dī。此字始见于篆文,原本作“旳”。隶书、楷书作从白、勺声,是“旳”所分化出来的字。“旳”字,《说文》解释为“明”,而日光明亮就白,故俗体字改成从白。在六书中属於形声。“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居所有汉字之首。
的读[de]时为助词: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ic,-ve…];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of,'s]。的读[dì]时为名词: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的读[dí]时为副词:确实;实在;必定;一定 。
2."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是什么意思
卫夫人《笔阵图》释读卫夫人《笔阵图》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4、达:通达.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师古:即师法于古人.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弃道:背弃书道.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列事:指陈述事情.贻:遗留.庶:希望、但愿.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原文: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 ,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 浮津耀墨者 9.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纸取东 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凡学书字,先学 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初学先大书,不得 从小 14.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一 一 从 其消息而用之 17.注释: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锋齐:锋毫要齐.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 书.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屈曲:弯曲、曲折.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15、鉴:鉴别、鉴赏.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圣:超凡、卓越.17、消息:奥妙、真谛.释文: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原文: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 (戈画),百钧弩发.1,万岁枯滕.乁,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18.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 执笔远 而急,意 前 笔 后 者胜 19.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20;飘扬洒落如章草21;凶险可畏如八分22;窃窕出入如飞白23;耿介特立如鹤头24;郁拔纵横如古隶25.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26.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记27. 注释: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20、结构圆备:指字的。
3.“行”字的行书写法怎么写
以上是“行”的行书写法。
【行书】汉字的一种字体,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
知识拓展:
“行”有2种读音:
[ xíng ]
1.走:日~千里|步~。引 出外时用的:~装|~箧(qiè).[行李](-li)出外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一行]一组(指同行(xíng)的人)。
2.流通,传递:~销|通~全国|发~报刊、书籍。
3.流动性的:~商|~营。
4.进行:另~通知|即~查处。
5.实做,办:~礼|举~|实~。
6.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
7.姓。
[ háng ]
1.行列,排:单~|双~|雁飞成~。
2.行业:同~|外~。[行家]精通某种事务的人。
3.某些营业性机构:银~|车~|电料~。
4.兄弟、姊妹长幼的次第:排~|您~几?我~三。
5.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几~字|两~树。
4.“传”字的草书怎么写
“传”字草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李怀琳,作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李怀琳是唐代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太宗时待诏文林馆。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相传为李怀琳仿作,共159行,1209字,现藏日本。
2、第二种:书家——孙过庭,作品——书谱。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最具有特点的是横划、长点捺,先顿笔重按,后顺笔出锋,使一笔中陡然出现两种变化。右环转下作弧笔时,笔画末端由精转而出细锋。
3、第三种:书家——张瑞图,作品——杜甫饮中八仙歌。
张瑞图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又擅山水画,效法元代黄公望,苍劲有劲,作品传世极希。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扩展资料
“传”字行书写法:
1、第一种:书家——李邕,作品——云麾将军碑。
李邕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2、第二种:书家——唐寅,作品——落花诗册。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
3、第三种:书家——文徵明,作品——行书自作诗卷。
文徵明于书法则是博飞专精的典范。其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行书
5.行字行书写法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
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
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
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
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1)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
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
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 “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