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字草书怎么写
“钱”字草书写法:草书: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扩展资料:“钱”字行楷书写法:书法基本分,隶、篆、楷、行、草,而行楷介于行书与楷书之间!它不似楷书的格式化,不似行书随意化,圣教序就是行楷 。在书写时,有一定的连笔和一定的牵丝,而且是画画到位。
与行草不一样但有着内在的联系。行草又是在行楷的基础上升华了一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楷书。
2.情况属实这4个字的草书怎么写
情况属实这4个字的草书如图所示,这是怀素的草书字体。
可以按照下图临摹练习。怀素(737-799,一说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扩展资料: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
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
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
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
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
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
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参考资料:草书-百度百科。
3.草书字不认识,请书法家邦助,认识的也有很多错误,请指正
这是今人所写行书夹有草书之作bai。
其一
1、-------
2、尚依然。(然)
3、-------
4、du一片云霞洞府天。(霞、天)
5、空有余愁。(有、余)
6、了无佳气。(了、气)
7、-------
8、------
其二
1、--
2、--
3、旌旗急。(旗)
4、----
5、----
6、凯歌声。(歌)
7、----
8、----
其三
1、二纪中原作主我。(纪、作、我)
2、---
3、甘心屈辱。(屈)
4、不齿虚无号道君。(无、道、君)
5、费帑劳民成。(民、成)
6、糜兵蹙国。zhi(蹙)
7、--
8、火烈昆冈玉石焚。(火、冈、石)
了无佳气,了抑或可,尚可推敲。若作了字,就写得不好;若作可字,似文理欠佳。或许是熊大木原件为手稿,历来就被人认错了,将了误认成可了。这种情况不dao少,甚至连“兰亭序''都至今有人认错一字,‘’专怏然自足‘’至今被中学教材坚持认作‘’快然自足‘’!
二纪中原作主我,‘’我‘’为笔误,应该是二纪中原作主人。
仅供参考。
补充感想:这个题目已经答了两三天了,一直被查属封,经申诉才获恢复,变成一分钟之前答的了!到百度知道来答题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