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霸王龙的外形轮廓怎么写
霸王龙有个大脑袋。
霸王龙的前肢短小,每只手有两个手指;后腿大而有力,每只脚有三个脚趾。每个手指和每个脚趾都带有爪子。
霸王龙有条又细又硬,带个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颗牙,每颗牙长9英寸,都很锋利。
当有一颗牙掉了时,会有颗新牙长出来。霸王龙走路时用两条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时的速度可达30英里。
它的视觉和嗅觉都很好。霸王龙的脑袋很大,它是只聪明的恐龙。
它独自居住,有时也和另一只霸王龙生活在一起。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照顾自己的孩子。
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
是已知最大的陆生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
牙齿极为发达。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
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
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
2.霸王龙的生活习性作文怎么写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
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
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
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
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肌窢冠喝攉估圭台氦郡。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
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撕裂成牙签大小。
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
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霸王龙经常独来独往地出没于旷野,发现猎物就会发动猛烈攻击。
它的嘴巴是主要武器,用来搏斗和杀死猎物,被称为“动口不动手”的动物,当时不知有多少蜥脚类恐龙,鸭嘴龙,角龙,甲龙成为了它的口中之食。霸王龙身材高大,特别适于捕食大型的植食性恐龙,至于小型的动物,霸王龙反而疲于应付。
/z/q759448163.htm?qbl=relate_question_1&word=%B0%D4%CD%F5%C1%FA%B5%C4%C9%FA%BB%EE%CF%B0%D0%D4。
3.有关霸王龙短文怎么写
种名:霸王龙 域(总界):真核域(总界)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暴龙科 Tyrannosauridae 属: 暴龙属 Tyrannosaurus Osborn, 1905 种 雷克斯暴龙 T. rex (模式种) Osborn, 1905 异名 Manospondylus Cope, 1892 Dynamosaurus Osborn, 1905 Bakker, Williams & Currie, 1988 暗脉龙 Stygivenator Olshevsky, 1995 恐暴龙 Dinotyrannus Olshevsky, 1995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Tyrannosauroidea 暴龙超科 科( Family)→ Tyrannosauridae 暴龙科 亚科( Subfamily)→ Tyrannosaurinae 暴龙亚科 族( Tribe)→ Tyrannosaurini 暴龙族 属( Genus)→ Tyrannosaurus 暴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T. rex 霸王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T. amplus= Aublysodon amplus T. bataar= 特暴龙T. bataar T. efremovi= 特暴龙T. efremovi T. gigantus= T. rex T. imperiosus= T. rex T. lancensis= T. rex T. lancinator=特暴龙T. bataar T. lanpingensis= 特暴龙T. lanpingensis T. luanchuanensis= 栾川特暴龙 特暴龙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
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
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
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
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
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
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
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它的咬力应该是3吨左右,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
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因为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被它咬上一口的话就绝对会没命。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此前科学家曾认为包括霸王龙在内的恐龙物种是由于一颗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导致灭绝,但实际上它们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种仍可杀死现代鸟类的单细胞寄生物的攻击。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在这具雌性霸王龙颚部存在着小洞,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毛滴虫病(trichomonosis)”的鸟类寄生虫感染。
直到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具霸王龙颚部的小洞可能是与其他恐龙争斗时留下来的。目前科学家指出,这只42英尺长、7吨重恐龙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严重的寄生物感染,并最终导致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这项最新研究关注“休”这具雌性恐龙和其他9具霸王龙化石标本喉部损伤状况,此前科学家们主要认为这是恐龙之间打斗撕咬或者是细菌感染造成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恐龙专家伊万-沃尔夫(Ewan Wolff)是该项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说:“在现代鸟类疾病中的毛滴虫病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可能是解释恐龙喉部神秘损伤的潜在主要原因。
当我们开始深入关注毛滴虫病时,发现恐龙有许多传染毛滴虫病的迹象。” 在鸟类身体上,毛滴虫病是由一种叫做毛滴虫的寄生物引起的。
这种寄生物通常是通过鸽子等鸟类进行传播,鸽子通常携带着毛滴虫,却很少出现疾病症状。而猎鹰和鹰传染之后却会导致喉部严重损伤。
沃尔夫称,这种喉部损伤类型非常接近于恐龙喉部出现的小洞伤口。 沃尔夫强调称,霸王龙和其他恐龙之间的打斗伤口并不常见,同时这种损伤类型与当前在喉部出现的损伤有着明显差别。
由毛滴虫导致的。
4.小孩作文霸王龙怎么写
霸王龙的自述
大家好!俺霸王龙来也!哈!哈!一说大家肯定都知道我的大名吧!可是,有谁了解我呢?还是还我自我介绍一下吧!
硕大的头上长着炯炯有神得眼睛,血盆大口里,长着一口十六厘米的锋利牙齿。前胸的一对小爪小得可怜,所以不能像恐龙爪一样用爪子攻击敌人。外加上庞大的身躯和又长又粗的尾巴、有力得双腿,够酷了吧!
有一次,我瞄上了一只艾德斯蒙龙。于是,我藏在树林里,准备偷袭他。时机到!我猛得冲上去咬住艾德斯蒙龙,一会儿,艾德斯蒙龙就断气了。我正准备享用美餐,两只恐龙爪看见这顿美餐,想来霸占。恐龙爪气势汹汹的跑来,我一看他两想抢我的美餐,鼻子都气歪了。心想:这两个家伙竟敢抢我的美餐,莫非吃了豹子胆了?要知道貌岸然我可是大家公认的霸王龙啊!看来,今天,我得好好得教训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于是我大吼道:“小子!知道霸王是什么样意思吗?今天,我教教你们两怎么学乖!”说完,我便张开血盆大咬住一只恐龙爪,扔到了十几米外的地方。又把另一只恐龙爪的尾巴咬断。两只恐龙爪赶忙逃之夭夭。
又有一天,那两只怀恨在心的恐龙爪又和我碰见了。两只恐龙爪大吼着,企图一雪前耻。我一见这两个不可一世的小子又向我挑战。心想:上次被我打地狼狈不堪,这次又来了,看来,我真得叫他两有去无回了!我扑向断尾巴的恐龙扑,他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我搞定了。这时,另一只恐龙爪向我扑来。我看得弄虚作假切,尾巴一扫,那只恐应声而倒。我转过身,结束了他的性命。
怎么样?这就是我——一只历害的霸王龙。
5.描写霸王龙样子的句子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恐龙复原图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虽然它们都属于爬行类动物.但是,在种类繁多的爬行类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可是相差得远呢!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在20世纪前半期,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缓慢、慵懒的冷血动物.但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温血动物的假设.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31000万年前—275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水分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称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梁龙和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龙.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体态很小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较高级的种类与鸟类相似.研究恐龙,全凭化石.古生物学家借助其化石,推测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鸟及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亿七千万年之久,最后却神秘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亿七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但是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编辑本段]恐龙灭绝 传统观点:1.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或地壳运动带来的火山喷发或气候变化和食物不够.2.可能是因为地表产生变化、植物变少,恐龙不适应环境变化,无法与在发展的鸟类哺乳动物争食物,慢慢从地球上消失了.3.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4.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5.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由此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6.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恐龙灭绝原因新说:1瘟疫后恐龙蛋。
6.有关霸王龙短文怎么写
种名:霸王龙 域(总界):真核域(总界)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暴龙科 Tyrannosauridae 属: 暴龙属 Tyrannosaurus Osborn, 1905 种 雷克斯暴龙 T. rex (模式种) Osborn, 1905 异名 Manospondylus Cope, 1892 Dynamosaurus Osborn, 1905 Bakker, Williams & Currie, 1988 暗脉龙 Stygivenator Olshevsky, 1995 恐暴龙 Dinotyrannus Olshevsky, 1995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Tyrannosauroidea 暴龙超科 科( Family)→ Tyrannosauridae 暴龙科 亚科( Subfamily)→ Tyrannosaurinae 暴龙亚科 族( Tribe)→ Tyrannosaurini 暴龙族 属( Genus)→ Tyrannosaurus 暴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T. rex 霸王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T. amplus= Aublysodon amplus T. bataar= 特暴龙T. bataar T. efremovi= 特暴龙T. efremovi T. gigantus= T. rex T. imperiosus= T. rex T. lancensis= T. rex T. lancinator=特暴龙T. bataar T. lanpingensis= 特暴龙T. lanpingensis T. luanchuanensis= 栾川特暴龙 特暴龙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后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
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
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
头骨笨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牙齿极为发达。
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 ,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
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
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
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
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非常致命的凶残恐龙,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它的咬力应该是3吨左右,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
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因为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被它咬上一口的话就绝对会没命。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体长40英尺,身高20英尺,体重近1.6万磅。
此前科学家曾认为包括霸王龙在内的恐龙物种是由于一颗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导致灭绝,但实际上它们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种仍可杀死现代鸟类的单细胞寄生物的攻击。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对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在这具雌性霸王龙颚部存在着小洞,这是由于一种叫做“毛滴虫病(trichomonosis)”的鸟类寄生虫感染。
直到这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具霸王龙颚部的小洞可能是与其他恐龙争斗时留下来的。目前科学家指出,这只42英尺长、7吨重恐龙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严重的寄生物感染,并最终导致无法进食饥饿而死。
这项最新研究关注“休”这具雌性恐龙和其他9具霸王龙化石标本喉部损伤状况,此前科学家们主要认为这是恐龙之间打斗撕咬或者是细菌感染造成的。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恐龙专家伊万-沃尔夫(Ewan Wolff)是该项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说:“在现代鸟类疾病中的毛滴虫病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这可能是解释恐龙喉部神秘损伤的潜在主要原因。
当我们开始深入关注毛滴虫病时,发现恐龙有许多传染毛滴虫病的迹象。” 在鸟类身体上,毛滴虫病是由一种叫做毛滴虫的寄生物引起的。
这种寄生物通常是通过鸽子等鸟类进行传播,鸽子通常携带着毛滴虫,却很少出现疾病症状。而猎鹰和鹰传染之后却会导致喉部严重损伤。
沃尔夫称,这种喉部损伤类型非常接近于恐龙喉部出现的小洞伤口。 沃尔夫强调称,霸王龙和其他恐龙之间的打斗伤口并不常见,同时这种损伤类型与当前在喉部出现的损伤有着明显差别。
由毛滴虫导致的。
7.介绍暴龙的作文怎么写
我是霸王龙又名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米,体重约6.8。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 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
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4℃。
恐龙属于卵生动物,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孵化会受到影响,因而恐龙的传宗接代过程受到破坏。但是上面所说的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个渐变过程,恐龙的新陈代谢也应是渐变的,恐龙的消失就不应该是突然的。
可是,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恐龙公墓里至少有300个个体死在一块,显然是集体的突然死亡。另外,如果真的是气候的突然变化也应当有其他动物的尸骨埋在一起,事实上只有恐龙而无其他动物,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它们是集体自杀或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