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的连笔字怎么写
如图所示;
汉语拼音:zhào
汉字注音:ㄓㄠˋ
赵的部首:走
部外笔画:2
笔画总数:9
五笔86版:fhqi
五笔98版:fhri
仓颉号码:gok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汉字五行:火
四角号码:44800
郑码查询:boos
gb2312码:D5D4
Big5编码:BBAF
uci-code:CJK 统一汉字 U+8D75
首尾分解:走乂
部件分解:走乂
造字法:形声
异体字:
汉字笔顺:一丨一丨一ノ丶ノ丶
笔顺编号:121213434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横撇捺撇捺
赵基本解释
1. 赵 [zhào]
1.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
2. 姓。
赵常用词组
1. 赵公元帅 【zhào gōng yuán shuài】
[the God of Wealth] 民间传说中的财神,姓赵名公明
2. 赵氏 【zhào shì】
[Zhao state] 指赵国
3. 赵体 【zhào tǐ】
[a style in Chinese calligraphy] 为元代赵孟頫创写流传的一种字体,以圆润柔顺、严整隽秀为特点
4. 赵云【 zhào yún】
[Zhao Yun] (?-229) 中国三国时蜀国将领。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刘备为曹军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护甘夫人,身抱备子刘禅,使其免于难,因功迁牙门将军。不久从刘备得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5. 赵州桥 【zhào zhōu qiáo】
[Zhaozhou Bridge] 中国河北赵县浇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591-599)年间由李春主持建成。桥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主拱跨径37.02米,拱圈矢高7.23米。拱圈由28条并列石条组成,上设四个小孔。又名安济桥
2.赵字连笔字怎么写好看
1)【连笔字】即行书,草书的俗称,凡笔画首尾相连皆是连笔字。
2)【赵】草书的几种写法
【赵】字的方正字迹-邢体草书简体写法
【赵】字的钟齐流江硬笔草体写法
【赵】字的书体坊米芾体写法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赵】字行书的几种写法
【赵】字的德彪钢笔行书写法
【赵】字的方正硬笔行书简体写法
【赵】字的经典繁行书写法
【赵】字的全新硬笔行书简写法
【赵】字的叶根友毛笔行书简体写法
行书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3.赵的古体字是怎么写的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
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
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
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
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参考资料:/xingshiguli/zhaoxing.htm回答者:匿名 11-27 04:06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 姬、姜、姒、姚等。
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甚为人知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 ,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 ,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以谥号为氏。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赵姓 一、姓氏源流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
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
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
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
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
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
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
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三、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 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 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孟俯: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
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 丽,人称“赵体”。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 年、吴昌硕并称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