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概论是什么
标准答案:美学概论这个词,“美学”是关键,“概论”即概要论述,因此,理解美学概论,只要抓住“美学”这一关键词即可。
以下为美学的含义: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tikcs。
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在《美学》一书中主张建立“美学”学科,美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等;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征、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5、美育;6、美学自身。
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胚胎阶段。
在原始时代,原始初民开始在劳动中创造出原始的艺术,表现出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原始审美意识,初具美学思想的萌芽。2、形成阶段。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思维能力以及科学、艺术的发展,美学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觉化、理论化,并以文字记载于哲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中。中国的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王充、刘勰、苏轼、李贽、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美学思想。
在外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文艺复兴后的博克、休谟、笛卡尔等哲学家、布瓦洛、莱辛等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等启蒙主义者,都为美学学科的诞生作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准备。1750年鲍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学学科。
3、系统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
德国康德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黑格尔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的美学体系。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使旧唯物主义美学发展到最高阶段。马克思主义美学论证了劳动实践创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审美意识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等美学的根本问题,使美学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体系,并日趋成熟。
4、现代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
进一步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综合研究与分门研究、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衍生出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心理学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等多种分支学科,出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和实验美学、完形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表现论美学、语义学美学、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直觉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接受美学、符号论美学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有了新的开拓和长足的发展。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上有关“美学”的概念摘自《美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请问美学概论的论文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写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摘要:传统美学对我国现代艺术有重大的影响,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代的设计思想。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且从中收益非浅。因此,在这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设计美学;作用;影响 一、引言 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
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 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 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
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2.概括与变形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3.装饰与色彩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
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
在招贴画上,常常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
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二)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延伸与发展透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设计美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美学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1.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
2.延其“意”,中国传统美。
3.美学概论 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
观自然风物,山川之壮美,花草之秀美,令人心旷神怡。赏艺术天地,《二泉映月》之凄美、《蒙娜丽莎》之恬美,令人沉醉流连。看社会万象,崇高人格之美、丰沛心灵之美,令人油然起敬。览科技领域,技术工艺之美、理性精神之美,令人赞叹不已。美是任何人都能充分体验、尽情享受的,它使我们欢欣鼓舞,使生活更有意义。因此,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道:“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无私地爱着美,我们喜欢它,如同喜欢亲爱的人一样。”①
正是因为美对于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尽管它不像美的享受那般亲切诱人,但是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那么,什么是美学呢?让我们从对美学史的回顾和对其学科对象及研究方法的考察中寻找答案。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对美的探讨源远流长。自从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动物的状态,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原始审美活动的时候,人类的审美观念和最初的美学思想就已经产生了。因此,它几乎与人类的起源一样古老。至于美学这门学科的渊源,至少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奴隶社会。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史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对美的谈论。一般认为,《国语》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他强调了美和善的关系。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以及老庄对美丑辩证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都对我国历代的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乐论》则更可以称得上是美学的专门著作,其中关于人类审美心理活动和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的论述,极为精辟。此后,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大批的诗论、画论和书论等文艺理论著作,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不过,在讲求整合会通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美学并没有建立起独立规范的学科。如何发掘和整理古代美学思想,一直是当代美学界共同为之努力的理论课题。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PythagoIas)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Socrates)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其后的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柏拉图明确区分“美的事物”和“美本体”,开创了西方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的传统。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则首先从文艺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整套的美学理论。他们提出了以后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和审美教育等。可以说,柏拉图的“美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美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