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动物保护色的资料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
很多动物有保护色,类似豹子的花纹和青蛙的绿,还有不少会变色,但最高境界是拟态,不只是颜色,连外型都完全变了(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的归于拟态)。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许多,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
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
在长期的险恶环境中生存的野兔,它们的毛色都是土黄色,这种颜色,也是秋天大部分草木的颜色,所以野兔可以借此来逃避许多天敌的危害.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是典型的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它能在周围环境对光线的反射中迅速地改变体色,变成树干或树叶的颜色来保护自己.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
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
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
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按照达尔文的解释,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功能不同的保护色。
如枯叶蝶,它们停息在树枝上,象一片片枯树叶,行人常把它当作枯叶,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却一抖身体,向空中飞去了,并不象枯叶那样飘落到地上。 尺蠖和竹节虫的身躯,与枯叶蝶有异曲同工之妙。
尺蠖歇息在树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树枝。竹节虫体态如同竹节,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难以分辨。
这种拟态怎么来的呢?枯叶蝶的祖先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象枯叶,有的不大象枯叶。象枯叶的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不大象枯叶的个体,常被天敌吃掉,这样,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繁殖、变异,定向性更明显,枯叶蝶更象枯叶。
2.我想要一些动物保护色的资料
保护色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3.我想要一些动物保护色的资料
保护色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4.动物的保护色
动物的保护色
午休的时候,外面的太阳暖洋洋的,几个孩子围坐在操场上,似乎在看着什么、讨论着什么。我轻轻走过去一看,刘轩恺正指着书上一张图片说:“看看,有谁躲在树林里面?”旁边的孩子争着寻找答案。但是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有谁在这张图片上。看到同伴都找不到秘密,刘轩恺很得意地说:“你们都找不到吧。我来告诉你们,有一只蜥蜴躲在树枝上,有一只蝴蝶躲在花丛中,还有……”每当刘轩恺说出一个秘密,孩子们都十分的好奇:“它的颜色跟旁边的东西好像呀!”“是呀,弄得我们找也找不到!”这时,刘轩恺又说:“告诉你们吧,这叫保护色!我妈妈告诉我的!”孩子们开始讨论起动物的保护色了。……
措施与反思:
看到孩子们对动物的花衣服很感兴趣,我突然想到现在我们不是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吗,孩子谈论动物保护色的话题不正是他们关注的热点,我何不利用孩子们生成的热点问题进行新活动的设计呢?于是 我赶紧上网查有关的资料,哪些动物身体的皮肤所特有的颜色?这些颜色对于动物来说又是起怎样的作用呢?与此同时我还跟孩子们建议:“动物世界是很神奇的,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保护色吗?你们回去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回去找找看,回头我们把找到的资料带来再一起谈论好吗?”在我的建议引导下,很多孩子都带来了资料,虽然他们带来的很多只是一张小小纸片,上面也只是用铅笔写着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能看出孩子们认真对待的心。为此,我设计了《迷彩服》的绘画活动,在开始绘画之前,我们进行热烈的谈话活动。孩子们的确发现了很多的秘密。浩浩说:“斑马身上一条一条的花纹会迷花人的眼睛,使敌人看不清楚。”小萱说:“变色龙会根据周围颜色变化颜色,让别人找不到它。这是我爸爸跟我说的。” 雷雨晴说:“蝴蝶身上有各种小花纹,五彩斑斓让人看了眼花。”嘉嘉说:“孔雀羽毛上的小眼睛会扰乱敌人的视线,吓退敌人。“……”“动物身上的颜色能保护自己,这是很多动物的本领。你们知道吗,我们人类模仿动物的保护色也设计出了迷彩服,让解放军在野外时得到保护。” 接着我和孩子们尝试着画不同颜色的迷彩服。……
这次活动中的谈话环节,孩子们是那么的投入和热情,他们踊跃发言,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让我深深体会到平时关注孩子们生成的热点是多么的重要,这不仅能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更能让孩子们愿意去主动学习。但是从这次活动前的准备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孩子和我说回家让爸爸妈妈找资料,可是他们不肯,要么就敷衍一下说找不到。我觉得家长还不是很重视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这需要我们老师从更多的渠道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
5.以“绿色——生命的保护色”为题可以查到那些资料
世界的颜色,
数不清;
生命的颜色,
数不完。
红色.黄色.蓝色……
如果
把这些颜色
排成一排,
那得围着赤道
跑一圈。
生命的颜色是红色,
它代表着激情,
代表着热烈,
代表着国旗,
代表着英雄们的鲜血……
红色,
是国家的生命色。
生命的颜色是黄色,
黄色的阳光,
黄色的土地,
黄色的皮肤,
黄色的母亲河
——黄河。
黄色,
是中国人的生命色。
生命的颜色是蓝色,
蓝色的河流,
蓝色的湖泊,
蓝色的海洋……
从宇宙中望去,
地球也是一颗
蓝色的星球。
人们说,
蓝色,
是深沉的颜色,
它代表着忧郁.沉闷……
我却认为,
深沉的蓝色中,
有一种鲜亮的色彩,
这,就是地球的生命色。
黑色.白色.棕色……
都是生命的颜色;
而真正的生命色,
是绿色。
绿色,
象征着青春,
象征着活力,
象征着蓬勃生机,
象征着生命。
如果
没有绿色的植物,
就没有清新的空气,
甚至,
就没有了生命。
绿色,
是地球的护卫者,
是生命的保护色。
世界的颜色,
数不清;
生命的颜色,
数不完。
就因为
有了色彩,
我们的生命,
才如此绚丽多彩。
6.什么动物有保护色
这种现象生物学被称作拟态,是指某些动物在形状、色泽、斑玫等外表特性上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现象。
它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它对生物的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拟态现象—— 海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杜鹃无巢,将卵产在苇莺巢中,与苇莺的卵十分相似,目的是请苇莺代为孵卵; 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虎天牛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拟态为胡蜂; 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两种不适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担被年幼鸟类在学习期间误食所造成的死亡率; 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英国博物学家Henrry W.Bates在1862年首先描述的。
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以便逃避被捕食的厄运。他称这种现象为拟态,这就是著名的贝氏拟态。
对于动物来说,拟态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有利于逃避敌害;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也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被追赶的色彩鲜艳的昆虫,突然变成了普通的树枝。 第二,有些本身无毒又缺乏抵抗能力的动物,演变成与有毒动物相似的形状或体色,使天敌不敢向其发起进攻。
透翅蝶身上黄黑相间的条带,使它看上去像胡蜂;大蚕蛾科的一种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 第三,有些动物靠它的拟态取食。
如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其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它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接近接受清洁的鱼,然后出其不意地从后面咬下一块皮肉或鳍来充饥。
保护色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
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
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
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
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
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
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
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
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
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参考资料:.cn/200406/ca445543.htm。
7.大自然很神奇的作文怎么写
游览九龙大峡谷回程时,我们采了很多漂亮的野花。
带回家后,妈妈找了个瓶子,装上水后就把花插到瓶子里,放到了窗台上欣赏,别有一种风格的美。 第二天,妈妈去窗台浇花,突然发现插野花的瓶子周围有好多脏东西,好象是虫子的粪便。
“奇怪,难道这花上有虫子,可也没看见呀。”妈妈自言自语,又喊我过来看,我也觉得奇怪:“有虫子的话,走了这么远的路,也早应该被甩下来了呀,就算没有甩下来,也应该能看见呀,也没见这簇花上哪儿有虫子呀!” 妈妈觉得我想得有道理,一边又整理了一下这簇花,一边说:“也许是别的什么东西,我再看看……哎呀!那么一只大虫子呀!”“哪儿呢,哪儿呢?”我赶紧上前看:“大虫子,应该很明显呀,怎么还是没看见呀。”
妈妈小心翼翼地给我指了一下一枝粉红的花,我仔仔细细地瞅了瞅,这才看见在这朵花的枝叶上有一只尺蠖,它身体直直的,立在枝干上,全身呈浅棕色,和枝干的颜色样子完全一样,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是一只虫子。“太神奇了!”我不由得赞叹。
大自然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许多生物都有自己的保护色。如尺蠖、枯叶蝶等,它们可以靠保护色模仿成所在环境中的树枝、枯叶等,而且模仿程度很逼真,从而达到保护自己、逃避敌害的目的,这就是拟态。
大自然真神奇。
8.有关动物的保护色问题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
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
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
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
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
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
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
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
参考资料:.cn/200406/ca445543.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神奇的保护色资料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