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作文怎么写
早上七点了,暗蓝的苍穹只隐隐露出一线鱼肚白。新月如眉,遥挂在疏桐上。
天亮得格外晚,这也难怪,今天是个特别的节气——冬至。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通过土圭(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来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冬至为“进九”之始,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是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是吉日,值得庆贺。
从周代起就有相关的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还相互投刺祝贺。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清人笔记《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混沌”与“馄饨”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开辟天地,打破混沌。相隔百年,老北京冬至的饮食习俗已不同清代,倒有这样的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逢冬至,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在冬至节令吃食方面,南北方也有所不同。江南是鱼米之乡,盛产稻米,而苏州人则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用糯米粉包成团,称作“冬至团”,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其团圆之意。苏州还有在冬至吃馄饨以纪念西子的民俗。苏北人在冬至是要吃汤圆的。
从中医养生方面看,在冬至前后做冬至灸(又称三九灸),可调理身体治未病,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以及“阳虚型”疾病,如膝关性关节炎、老寒腿、虚寒型胃痛、慢性腹泻、腰痛等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冬至灸是灸疗和“时间疗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特色保健方法,冬至前后是最佳时间。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之后白天慢慢变长,此时“阴极—阳生”,从这天开始,阴消阳长,阳气生发。冬至灸可顺应自然界阳升之气,天人合一,激荡体内阳气,驱寒邪外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这也是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思想的体现。冬至灸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其中又特别适合“阳虚”体质者。
2.冬至在饮食方面有什么讲究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起源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中国人相信冬至来临之时,正是“阴”的黑暗力量与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只因“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缔“阴”的极寒本性。
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
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历的日期则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历的十一月。 在《尚书》“尧典”中称冬至为“日短”,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 。
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冬至民间习俗】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
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
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话:“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祥,履长纲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的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
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市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
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立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 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大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
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
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打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
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饮食习俗】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吃馄饨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
3.冬至节吃什么 冬至习俗介绍
冬至节吃的有:饺子、汤圆、馄饨、狗肉、红豆米饭等。。冬至习俗有:祭天、祭祖、圆仔贴门、赠鞋等。
1、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象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2、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圆仔贴门
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4、赠鞋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4.中国人有哪些节气饮食习俗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 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冬至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 等不下数十种。
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冬至节,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 面”的说法。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两 种,分时有许多规矩。
区别学历高低,清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级,民国有高小、中学、大学、留学四级,以示鼓励;优先照顾老人,在50、60、70、80、90年龄段,数量依次递增,以示敬重。冬 至肉用祠堂公积金或富家捐款购置,族长主理其事,在当时被视作一份厚礼。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这天, 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 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 祖的风俗。
“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铰子的俗称。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 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 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 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 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 耳朵”此种习俗。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 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齐,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赶回婆家。家家户户 要做荞麦面吃。
习俗认为,冬至吃了荞麦,可以清除肠胃中的猪毛、鸡毛。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 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 年糕。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 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 吉祥如意福禄长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 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 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夏至食俗——吃面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又是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两个节日。
夏至节至迟 在汉代已有,宋代时还为官员放假三天,相当于暑假。 夏至标志着酷暑的到来,夏至后第三个庚 日(约20〜30天)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热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即所谓“酷夏”。
此时人们多注意补养和防暑。夏至吃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在魏晋时,我国已有伏 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 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
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 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儿”。 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们除把面饼擀薄揪成面片做汤面的吃法外,还用刀切成手指肚大 小的菱形薄片,在绿豆汤中煮,称为“面棋子”或“绿豆棋子”。
当时的汤饼,即后世所称的面条、汤面。 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赐,也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
我国黄河流域民谚曰:“芒 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首先具备了物质基础。
而且擀面也比较 简易,做着方便,吃也方便。同时,这期间天气炎热多雨,入门吃热面发汗去湿,吃凉面降温祛 火,也正好趁过夏至节改善生活,补养身体。
北京立春食俗——春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 ……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这一习俗,可追 溯到晋,而后兴于唐。
《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寥芽包之”,并将它互相 赠送,取迎春之意。宋陆游有诗句“春日春盘节日新”。
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 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
5.冬至作文怎么写
早上七点了,暗蓝的苍穹只隐隐露出一线鱼肚白。
新月如眉,遥挂在疏桐上。 天亮得格外晚,这也难怪,今天是个特别的节气——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通过土圭(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来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冬至为“进九”之始,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是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
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是吉日,值得庆贺。
从周代起就有相关的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还相互投刺祝贺。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清人笔记《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混沌”与“馄饨”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开辟天地,打破混沌。相隔百年,老北京冬至的饮食习俗已不同清代,倒有这样的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每逢冬至,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在冬至节令吃食方面,南北方也有所不同。
江南是鱼米之乡,盛产稻米,而苏州人则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用糯米粉包成团,称作“冬至团”,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其团圆之意。
苏州还有在冬至吃馄饨以纪念西子的民俗。苏北人在冬至是要吃汤圆的。
从中医养生方面看,在冬至前后做冬至灸(又称三九灸),可调理身体治未病,对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以及“阳虚型”疾病,如膝关性关节炎、老寒腿、虚寒型胃痛、慢性腹泻、腰痛等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冬至灸是灸疗和“时间疗法”相结合的一种中医特色保健方法,冬至前后是最佳时间。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之后白天慢慢变长,此时“阴极—阳生”,从这天开始,阴消阳长,阳气生发。冬至灸可顺应自然界阳升之气,天人合一,激荡体内阳气,驱寒邪外出。
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这也是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思想的体现。
冬至灸可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其中又特别适合“阳虚”体质者。
6.冬至做什么吃最好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6]饺子团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7.冬至进补食疗
建议: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冬天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天食补宜选用的食物和药物 1)补阳类食物。
主要有:鸡肉、猪肝、猪肝、羊肉、羊肾、狗肉、鹿肉、鳊鱼、带鱼、海参、贻贝、洋葱、香菜、粳米、糯米、小麦、南瓜、红枣、茴香、姜等。 (2)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类食物。
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火腿、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3)补肾壮阳类食物。
主要有:小米、核桃、韭菜、虾仁、贻贝、麻雀肉、麻雀卵、羊肉、狗肉、羊肾、猪肾、牛鞭、鹿鞭、鹿肉等。 (4)常用药物。
主要有:蛤蚧、当归、熟地、黄芪、天麻、虫草、锁阳、阳起石、海马、海狗肾、狗脊、鹿茸、人参、灵芝、山药、芡实、杜仲、续断、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等。 下面向你介绍一些冬季滋补食谱: 1.百合鹌鹑汤 材料:食物:鹌鹑两至四只,红萝卜半斤药物:百合四钱,蜜枣六枚 功能:滋阴健肺,止咳补气,久咳虚喘者为合。
制作方法:鹌鹑托鸡鸭档代切洗净,去肠杂;红萝卜去皮洗净切件,加百合、蜜枣,放水五碗,煲三小时。 说明:清润滋补,合全家老少饮用,秋冬季更是合时汤水。
2.无花果杏仁汤 材料:食物:瘦肉四两药物:南北杏各三钱,蜜枣五枚,无花果十粒 功能:无花果清热、利呼吸道系统等器官;南北杏清痰止咳,润肺养颜;加蜜枣滋润成方。 制作方法:瘦肉洗净,成块落煲,加放以上各药材,放六碗水,煲二小时已成。
说明:此汤乃保健平安之汤剂,偶然感冒伤风、咳嗽、痰多,亦可以饮此汤,有益加速疗效。 3.芝麻益肤汤 材料:食物:黑芝麻一两,柠檬四片,雪梨一个,鸡蛋一只或鹌鹑蛋四只药物:红枣六枚 功能:芝麻有润肠润肌肤功效,能乌须黑发。
组成上方可以防止皮肤乾燥、龟裂、脱皮,使皮肤光滑,幼嫩娇艳。 制作方法:洗净黑芝麻放置搅拌机搅匀,成糊状;柠檬切片;放两碗水,先煲红枣(去核),后下雪梨(切块),十分钟后放入鸡蛋(全只),片刻加入黑芝麻、少许糖,混成汤可进食。
说明:此汤为时下美容人士最为多用,经济而简单,清润通便,益肤防老。 4.莲子百合汤 材料:食物:瘦肉半斤药物:莲子一两,百合五钱,蜜枣四枚 功能:莲子乃著名滋养药食物,养神安宁,降血压。
百合能补中益气,温肺止咳;鲜品有镇咳、止慢性支气管炎、疗肺病止咯血之效;乾品作粉煮食,有滋补多营养之功效。以上两药一齐再加上瘦肉,组成一汤,既滋补中气,健肺养颜,养神平压,而且味道相当可口。
制作方法:莲子百合大多都采用乾品,将以上各食物药物洗净,一齐放入煲,加瘦肉,水六碗,煲三至四小时,莲子松化,百合出味。 说明:莲之全身皆可入药,莲藕、莲子、莲叶、莲心、莲花、莲蓬、莲茎乃最普遍而最实用之植物药材。
5.冬菇螺肉汤 材料:食物:冬菇六粒(中等大),响螺肉一只,鸡脚六只,生姜两片功能:滋润温补,健肺清痰,补膝脚力。 制作方法:冬菇先浸软;响螺用滚水拖过,取肉切片,加鸡脚生姜,放水四至五碗,煲四小时。
说明:秋季,天气乾燥,此汤合家人饮用,既滋润又补益。 6.塘蒿三鲜汤 材料:食物:塘蒿菜一斤,新鲜鱼片、猪肝、猪腰片各二两,姜丝少许或用红辣椒一个 功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全家适合,维生素高。
制作方法:塘蒿菜洗净,三鲜洗净切片摆好,先煲好一锅上汤,落足油盐调味,沸开落菜,鱼片、猪肝片、猪腰片生灼,加姜丝或红辣椒(切碎丝)。 说明:此法如打边炉火锅,但视乎人多少而用料,三两个人按以上份量已足,冬天自己一家几口做这个汤,生灼很不错。
7.雪耳鸡汤 材料:食物:鸡半只或一只,随人多少而定,姜片少许药物:雪耳一两,蜜枣六枚功能:雪耳能润肠胃、和血止血,不含胆固醇,配鸡煲汤,补益兼滋润,配蜜枣,清润。 制作方法:切洗净之鸡原只与雪耳、蜜枣齐放煲内,放六至八碗水,煲三至四小时,汤成。
说明:如将雪耳加乳鸽或鹌鹑、水鸭、鸭等,都有以上功效,制作相同,悉随尊便。 8.乳鸽银耳汤 材料:银耳(又名雪耳)三钱,乳鸽一只,瘦肉四两,蜜枣四枚 功能:清润,滋养和血,通便。
木耳又能降压、防血管硬化、治痔疮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加瘦肉乳鸽,滋补温和。 制作方法:银耳浸发透洗净,将切洗好之乳鸽和蜜枣、瘦肉先煲约两小时,后下银耳再煲半小时,加少许盐调味,汤成。
说明:此汤全家合用,家有老人者更加适合,常饮银耳亦有美容健肤之功效。 9.猪尾黑豆汤 材料:食物:猪尾一条,黑豆四两,木耳一两 功能:猪尾壮腰补脊椎之胶质;黑豆滋阴,补中益气;木耳(黑木耳)同白木耳所含营养相近,含蛋白质、多糖类、灰分,灰分之中还有很珍贵之硫、磷、镁、钙、钾、钠等,滋养益胃,防血管硬化,止血,治妇女月经过多。
制作方法:买猪尾一条,刮净皮毛,冲洗乾净,斩件;木耳先浸发廿分钟,加黑豆一齐放入煲,水四至五碗,煲三至四小时。 说明:黑木耳煲片糖可止妇女血崩、月经血量太多等。
10.北杏鹧鸪汤 材料:食。
8.冬至吃什么全国各地有什么习俗
从养生方面来说,冬至的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从风俗习惯来说,冬至应:吃水饺、吃汤圆和喝羊肉汤。全国各地的习俗:1、北方普遍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2、山东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3、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
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
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
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5、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6、浙江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翻糙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7、江苏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8、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
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9、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
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10、潮汕、闽南地区的汤圆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
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11、浙江嘉兴桂圆烧蛋 冬至古代为大节日,嘉兴重冬至,俗谚“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风。据《嘉兴府志》(卷34·风俗)记载:“冬至祀先,冠盖相贺,如元旦仪”。
民间崇尚冬至进补,有赤豆糯米饭、人参汤;白木耳、核桃仁炖酒、桂圆煮鸡蛋等。至今,嘉兴仍然传承冬至吃“桂圆烧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因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长,不吃的话会冻一晚上,半夜还会肚子饿。
12、合肥南瓜饼 冬至过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饼,大街小巷弥漫着南瓜饼的香味,并且还有一句谚语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说过了冬至,就会夜短日长了。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