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屋倒塌报告怎么写
XXX建房办:
我家现有X口人,寓居在XX年XX月所建的一栋住房内。
因房屋倒塌,特申请重建。
具体情况如下:
房屋地址:东靠XXX家,西靠XXX家,南靠XXX家,北靠XXX家。
经与街坊商量一致,对我进行房屋重建无异议。
经具有XX资格的建筑设计院设计,
施工重建方案如下:建造3层。
请求准许!
特此报告 XX村XX组村民:XXX(签字) X年X月X日
附:房屋倒塌的证明
扩展资料:
房屋倒塌申请重建需要办理的手续:
一、向村里递交《农村私人建房申请书》。
二、出具户主身份证、户口簿、旧房倒塌原照片、集体土地使用证。
村委会会根据农村私人建房审批流程,审核、公示,递交建房审批资料,
乡镇土管所会在15个工作日里,来调查核实、放样等,
而后将你的建房审批资料递交市土地管理局申批。
当你收到农村建房许可证和建房施工证后,你就可以择日动工兴建了。
参考资料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受灾群众房屋重建如何补贴
2.农村暴雨将房屋倒塌向政府申请怎么写
申请书
XXXX民政局:
我叫XXX,今年XX岁,住XXXXXX地,身份证号XXXXX,家中现有X口人,都无工作,我家主要以XX为生。
XX日的暴雨,造成我家房子倒塌,现因我们无力修缮,特请求政府给予补助。
特此申请
申请人:XXXX
年月日
扩展资料:
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情况
1、凡列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其居住的房屋,必须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为C级或D级危房,不是C、D级危房的不能列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
2、确定无房户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的,必须是经济上最困难的农户,即属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或其他贫困户,且没有自己的住房、长期借住村集体房屋或私房。五保户、低保户、因灾倒房户且属于贫困农户的必须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必须经县扶贫办认定。
3、各地在确定危房改造补助对象过程中,应优先将自筹资金能力特别弱的贫困农户确定为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并在政府帮助下改造建成最基本的安全住房。
危房改造补助申请条件
1、农村危房改造以户为单位,由农户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①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居住,且是房屋产权所有人。
②属于农村危房摸底调查统计在册的危房户。
③属于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任意一种类型。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户不能确定为补助对象:
①在本村另有安全住房的。
②住房拥挤,需要分户的。
③在外地(县城、集镇)已有永久性居住房屋的。
④不属于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任意一种类型的。
如果读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华律网进行法律咨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政府补助
3.农村五保户倒屋倒塌重建申请书怎么写
申请五保户登记表 达州市 渠县(市、区) 报恩乡(镇、街道) 金竹村6组 19号附1号 编号 姓 名 李正习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10.5 身份证号码 513030195210053113 人员类别 农民 家庭人口 1 居住地址 渠县 报恩乡 金竹村6组 19号附1号 主要 亲属 情况 姓 名 性别 年龄 身份证号码 是否申请人的法定 扶养义务人 健康状况 年经济收入 李正华 男 48 5130 否 健康 李正贵 男 54 否 残疾 无 劳动能力情况 主要生活来源 申请 救济 原因 尊敬的领导: 本人李正习,今年61岁,家住达州市渠县报恩乡金竹村6组19号1号,家里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现在年纪大,干不动活,也没有收入来源,希望领导查证,本人想申请成为五保户,享受国家给予的待遇,希望领导批准! 申请人: 日期: 申请人(或代理人)签名: 年 月 日 居(村)民委员会初审意见 (盖章) 经办人签名: 年 月 日 镇(乡、街道)审核 意见 (盖章) 审核人签名: 年 月 日 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意见 (盖章) 审批人签名: 年 月 日 注:此表一式三份,批准后村委会、乡镇、县级民政部门各留底一份。
4.由于房屋被洪水冲倒塌向政府申请补偿报告怎么写
由于房屋被洪水冲倒塌向政府申请补偿报告需要按实际情况写,具体细致的把申请补偿内容写完整,无固定模式,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写清楚即可。
但要尽量简洁的把事情说清楚。要把相关证据复印好,寄一份附在申请补偿报告上,同时自己手上要留有原稿及复印件。
格式:
《农村房屋倒塌补助申请书》
XXXX民政局:
我叫XXX,今年XX岁,住XXXXXX地,身份证号XXXXX,
XX日的洪水,造成我家房子倒塌,现因我们无力修缮,特请求政府给予补助。
(写清具体情况)
(写明具体请求)
(申请人的署名)
(时间)
扩展资料: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三章中央补助地方项目和补助内容 第九条
中央财政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地区,按以下项目安排补助资金:
灾害应急救助,用于紧急抢救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解决受灾群众灾后应急期间无力克服的吃、穿、住、医等临时生活困难。
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用于向因灾死亡人员家属发放抚慰金。
过渡性生活救助,用于帮助“因灾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群众,解决灾后过渡期间的基本生活困难。
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用于帮助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受灾群众重建基本住房,帮助因灾住房一般损坏的受灾群众维修损坏住房。
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因旱灾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口粮和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用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难。
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和管理费,用于采购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补助民政部和财政部指定代储单位管理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费用支出,按每年实际代储物资金额的3%核定。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5.农村旧房倒塌,宅基地空在那里,政府会怎么处理
《土地管理法》
第六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一)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三)因撤销、迁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收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对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第五十二条 空闲或房屋坍塌、拆除两年以上未恢复使用的宅基地,不确定土地使用权。已经确定使用权的,由集体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登记,土地由集体收回。
6.农村房屋自然灾害倒踏报吿怎么写
(一)穿衣:趋向中高档成衣化、多样化1,刚建国时期——洋棉麻布 新中国刚成立时,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2,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人人一身蓝”正是当时的情景。
“**”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艰苦朴素是那时的时尚,补丁衣服随处可见。
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3,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二)饮食 :从“填饱肚子”到讲究营养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该镇农村历史发展的变迁。
1,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2,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部分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物质短缺,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人们往往以红薯充饥。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农村人都有些浮肿。 3,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与此同时,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取代柴草成为主要燃料,农村原始灶台使用越来越少。(三)住宅 :安居乐业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各村镇多为土坯房茅草屋,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瓦房逐渐取代土坯房,墙面用石灰砌成,平坦而洁白。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 3,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土坯房不复存在,平房、瓦房取而代之。
90年代以来,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或于村中路边,或于地头田间,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四)交通 :泥路土路到村村通油路1,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马车、骡车,独轮车、架车为主要运输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下雨天土路变成烂泥路,出门难行,需要借助胶鞋等。 2,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但当时的道路建设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3,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公路渐增,最终实现村村通柏油马路首先在乡镇中实现,农村也由泥泞小道变成水泥路,最终实现村村通油路。自行车由笨重单一向轻便时尚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也开始进入农家小院。
(五)其他:用的从无到有,从低档向高档现代化发展建国六十年来,随着该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件是高档用品的象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紧跟城市消费,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照相机等逐步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九十年代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等快速进入家庭,进入二十一世纪电话、手机、电脑、大屏幕彩电、家用汽车不断进入家庭,家庭用品得到长足的发展。
到2008年百户拥有洗衣机68台、电冰箱26台、空调12台、摩托车56辆、固定电话90部、移动电话134部、彩电112台、电脑14台。生活用汽车开始步入农村家庭,2008年百户拥有4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农村旧房倒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