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古文母鸡写成作文
母鸡
“咕咕蛋,咕咕蛋”咦?哪来的鸡叫声呀?我疑惑地顺着声音向后院走去。哇!院子里果然有一只又肥又大的母鸡,正扯着脖子在叫呢!
奶奶告诉我,这只母鸡是爸爸去衢州出差带回来的。我仔细地打量着这只母鸡。它那短短的两条腿支撑着肥大的身躯,金黄色的羽毛整齐地披在身上,一对机灵的眼睛滴溜溜圆,一个又硬又尖的嘴巴啄起米来又快又准。有趣极了!“咕咕蛋,咕咕蛋”一阵鸡叫声又传入我的耳中。“大概是母鸡饿了吧!”我连忙从厨房抓来一把菜叶,准备去喂鸡,心里还在想:这么鲜嫩的菜叶,母鸡见了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来吃的。可当我走到离母鸡大约还有一米之处,出乎意料的是母鸡却向角落里逃去,它仿佛害怕我欺侮它。唉!大概它刚来到我家,对我还不熟悉吧,我只好无奈地把菜叶放在了地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当我再次跑进院子里,看见地上只剩下一些菜叶渣了。可母鸡呢?怎么不见了?我东找找,西找找,终于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只见母鸡涨红了冠子,伸出了脖子,支起了翅膀,它睁大了眼睛,两脚半站半蹲,整个身子前高后低,不一会儿叉开的翅膀又夹紧了,看上去很吃力。我正奇怪着,它在干啥?突然,一个滚圆的鸡蛋就落在了地上。哦!原来母鸡在下蛋呢!我恍然大悟。想到母鸡下蛋这么辛苦,我赶紧取来一些米和菜叶,精心地喂给它吃。这次,母鸡不但没有逃开,还一步一步地向我走来,吃我手中的食物呢!
母鸡渐渐地与我熟悉起来,似乎已把我当成它的朋友,与母鸡做朋友,真是既快乐又幸福。
2.日攮一鸡 古文及翻译
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自《孟子》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看到这个,我就想起以前自己写的那些个什么计划,总是想着这一年该怎么怎么,结果后来是空有计划,没有行动,于是乎就想,明年(下周)再开始按计划执行吧,结果么,就不多说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成事者,必当机立断。 是:这(代词,代偷鸡)。
3.月攘一鸡古文翻译加注释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以待来年然后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废除。
来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废除。
[日攘其邻之鸡]每天偷邻居一只鸡。这是假设之辞
[或告之]有人告诉他。或,有人。之,指“日攘其邻之鸡”者。
[请损之]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损;减少。减小
[斯速已矣]就(应该)马上停止。斯,就,则。速,立即,马上。已,停止。
译文
戴盈之说:“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租税,现在还不能办到,请先减轻,等到明年再停止,怎么样。”孟子说;“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回答说:‘那让我就逐渐减少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邻居说: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启示
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
孟子的这个比喻浅显。简短,贴切,深刻,使论辩赋予形象性,同时从问题本质着眼,讽刺和揭露了关市之争的本质,指出了它和偷鸡一样,都是非的。
寓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就应该马上改正。
4.闻鸡起舞的古文简介
【古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
【道理】
想要成就事业,就要努力。不经过努力奋斗,不能成就事业。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5.古文翻译:鸡足三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 爱
牛和羊有毛,鸡有羽翼。
所谓的鸡脚是一个名称(这里是名义上的鸡脚),数鸡的脚有两只(真实的脚),两只加上一只,所以鸡有三只脚。所谓的牛脚或羊脚也是一个名称(名义上的牛羊脚),数牛或羊的脚有四只(真实的脚),四只加上一只,所以是五只脚。
(所以)牛羊有五只脚,鸡有三只脚。 翻译得不好,多多见谅! 相关: 鸡只有两支脚,这是人尽皆知的,他为什么硬说有三呢?仔细推敲他的话便可发现他的用意在于名实之间:当人们提到鸡足时其实说的是一个名义上的鸡足,是对真实鸡足的代称—— 就好比人的名字一样,你作为一个存在本是没有名字的,但为了以示区别就人为添加了一个名字做标签——把这个名义上的足加之鸡本来就有的两足不就是三足了吗?公孙龙子巧就巧在把名义上的虚足和实际的足加了起来。
国内的老学者庞朴是这样理解公孙龙子的:“在现实的相对的对立面之中,有着主宰此对立的绝对存在者;在二足之上尚另有一足存在;无此一将无此二,有此二必有此一;二而一为三,故曰鸡三足。”这个“在二足之上”的一足凭何在呢?这个名义上的足听起来颇有形而上的意味,不过我猜若没有人的存在,这一足也没有存在的基础。
所有名义上的东西都是人赋予的,完全来自人的主观,这种抽象的东西当然有理由超脱有型物质,然而所有这些名义本就是虚无的和不必存在的。若撇开人的存在来看“鸡三足”,无此一还有此二,有此二不必有此一。
中国传统中最典型的三分论就是“ 天、地、人”了,三才相应又有天人合一,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也不可能没有人的因素。 当人作为一个参与者兼观察者存在时怎么能没有人的主观介入呢?“鸡三足”论调就是这一状况的典型代表。
希望可以帮到你。
6.用古文写农夫与蛇或者狗、公鸡和狐狸
农夫与蛇
一农冬日逢一蛇,疑其僵,乃拾之入怀,以己之体暖之。蛇大惊,乃苏,以其本能故,以利齿啮农,竟杀之。农濒死而悔曰:“吾欲行善,然以学浅故,竟害己命,而遭此恶报哉。”
狗、公鸡和狐狸
犬及牡鸡结为友,共登程。至暮而鸡跃而登树,憩于彼,犬洞寐其下。
至旦,鸡鸣若常。唯狐闻之,欲啖其肉,乃奔至树下,恭请鸡下之,曰:“美哉音也!吾欲拥汝。速下之,吾曹共唱一曲。”鸡答曰:“汝唤洞内之卫,彼启扉,吾方得下。”狐亟扣扉,犬忽跃起,啮而碎之。
此文语曰,智者临危不乱,妙而败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