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有效性评价怎么写
可以采用四级评估的方法,一般做到第三级就很好了
具体内容如下:
培训效果第一级 - 满意度(Satisfaction),即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对于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授方式的满意情况。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开始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就可以解决。而阻碍其公正性的因素很多:第一点,对于广大国内的学员来讲,大家通常趋向于满意。第二点,在过分追求授课满意度的前提下,有些课程设计会过分着重于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学员感觉课程本身传授的十分完美,但是在实用上并不强;
培训效果第二级 - 学习度(Learning),即学员是否真地掌握到传授的内容,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一般考试,面试和课程案例研究就可以完全测评出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对于试卷和案例分析的评分机制和标准的设计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评审人员必须是了解此相关话题的专家。另注,由于企业培训与大学教育不同,学员很难针对于没有实际业务价值的案例进行演练,这就需要或者是高管团队强调本次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在案例设计时兼顾必要的关联性。
培训效果第三级 - 应用度 (Adoption),即学员多大程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了。这项工作需要员工的直线经理对于课程本身的结构和内容有清晰地了解,以及能够知晓员工的确应用了培训所传授的内容。结构化的问卷或是面对面的访谈能够帮助直线经理滤清思路对员工的知识应用做出评估。另外,定期的心得体会分享和经验交流也能够帮助培训部门了解员工的技能应用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有必要重新审视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纠正偏差、校准方向、消除误解。
培训效果第四级 - 绩效改善度(Performance),即学员多大程度的通过自己的知识运用提高了自身和组织的绩效,一般可以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回顾在培训前后员工的绩效变化程度。个人认为可以纳入公司正常的绩效考核程序。但也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由于员工的工作内容较多,能力要求比较繁杂,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以及员工的自主学习,员工在一段时期内的绩效提高并不一定是由于培训而直接产生的,个人认为在这中间植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是很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如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培训与绩效提升的相关性。
2.培训有效性评价怎么写
可以采用四级评估的方法,一般做到第三级就很好了具体内容如下:培训效果第一级 - 满意度(Satisfaction),即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对于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授方式的满意情况。
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开始环节,通过调查问卷就可以解决。而阻碍其公正性的因素很多:第一点,对于广大国内的学员来讲,大家通常趋向于满意。
第二点,在过分追求授课满意度的前提下,有些课程设计会过分着重于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学员感觉课程本身传授的十分完美,但是在实用上并不强;培训效果第二级 - 学习度(Learning),即学员是否真地掌握到传授的内容,这种方式比较直接,一般考试,面试和课程案例研究就可以完全测评出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对于试卷和案例分析的评分机制和标准的设计师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评审人员必须是了解此相关话题的专家。
另注,由于企业培训与大学教育不同,学员很难针对于没有实际业务价值的案例进行演练,这就需要或者是高管团队强调本次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在案例设计时兼顾必要的关联性。培训效果第三级 - 应用度 (Adoption),即学员多大程度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了。
这项工作需要员工的直线经理对于课程本身的结构和内容有清晰地了解,以及能够知晓员工的确应用了培训所传授的内容。结构化的问卷或是面对面的访谈能够帮助直线经理滤清思路对员工的知识应用做出评估。
另外,定期的心得体会分享和经验交流也能够帮助培训部门了解员工的技能应用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有必要重新审视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纠正偏差、校准方向、消除误解。
培训效果第四级 - 绩效改善度(Performance),即学员多大程度的通过自己的知识运用提高了自身和组织的绩效,一般可以应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回顾在培训前后员工的绩效变化程度。个人认为可以纳入公司正常的绩效考核程序。
但也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于由于员工的工作内容较多,能力要求比较繁杂,内外部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以及员工的自主学习,员工在一段时期内的绩效提高并不一定是由于培训而直接产生的,个人认为在这中间植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是很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如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培训与绩效提升的相关性。
3.人员培训有效性确认规定及记录怎么填写
对人员确认,要考核人员在工艺操作中应掌握的技能,如手工焊工控制熔化池能力、浇铸工和锻造工肉眼判断金属温度的能力等,对他们的确认,仅仅有培训考核记录是不够的,还要看是否对其相应技能考核,本人遇到过审核1家企业缝焊工序,工艺中焊接温度有控制要求,温度过高,焊接金属晶粒过大,对性能有影响,焊接温度过低金属没有熔透,焊接不牢固,缝焊温度由操作者凭经验识别金属颜色控制。
查对人员确认,企业进行了培训、考核,并合格,其中未对人员温度识别能力进行考核,审核组认为确认不充分,到现场让操作者识别温度,与红外线测温仪对比,相差100℃多,已大于工艺规定的公差值。因此,对人员确认,不仅考核是否了解工艺,也要对其应掌握的技能考核。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培训记录有效性评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