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山村的村庄简介
小山村隶属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北9公里,鹏山西麓,蟠龙山南麓,南邻大山村,西与傅家庄村接壤。小山村地处丘陵,耕地742亩,人口595人,181户。 据《刘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刘姓由茶峪村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小山,故以山名村。后刘姓他迁,现小山以王姓为主,占总人口半数以上,另有许、李、艾、冯、宋、牛、狄、孟等八姓,其中许、李两姓人口较多,诸姓村民相处融洽。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鹏山保·小山”。民国时期小山隶属傅家乡;据民国二十四年的《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傅家乡·小山”。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小山隶属莱东县汶阳区;1945年恢复莱芜县建制,属莱芜县汶阳区;1950年撤汶阳区设矿山区,小山属矿山区;1958年3月属城关镇孝义乡;同年10月属孝义人民公社;1959年属矿山人民公社泉子管区;1982年属城关镇;1984年属莱城街道办事处泉子乡;1985年属孝义乡泉子管区;2001年元月合乡并镇,属凤城街道办事处汶阳管区至今。 小山村在历史上属贫水区,世世代代备受缺水之苦,严重制约了其生产、生活。1957年,小山百姓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修建了小二型水库杨家横水库,后又挖沟筑渠,在村北修建了小塘坝两座,从根本上解决了本村用水难的问题,使本村的耕地三分之二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1993年小山村又修建水塔3座,还投资20万元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小山村山场面积600多亩,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村民几乎家家养羊。前些年由于缺水,村民养羊只是小打小闹。1993年村里安装了自来水后,村民养羊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如今全村养羊在60头以上的户就有20多户。当今全村年出栏山羊3000多只,成为有名的山羊专业村。近几年随着牛奶的热销,小山村民又喂起了奶牛,规模较大的户已发展到10多头奶牛。 恢复高考之初,该村的王应军就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本村第一个本科学生。后每年都有该村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艾士云如今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王艳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该村东部为老村,老屋与新翻建的房屋相间,后村庄向西发展,西部为青一色砖瓦结构的房屋,印证了小山村历史的变化和村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村中部有一东西街,与入村之路相接,村委、卫生所俱在街北。村南有一东西路通往大山。在村东南原有一座马鞍桥,系石拱桥,建于明朝,工艺高超,20世纪90年代重建该桥。村东原有一关帝庙,“破四旧”时被拆除,现遗址亦已被村民建房。 勤劳、质朴的小山人,原来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制约,只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开发区的大道已修到了邻庄傅家庄,该村亦被规划在开发区工业园区。
2.简介村庄
村庄越来越年轻,年轻得不像村庄了。
青黑的、长了高高的苔藓的瓦房越来越少,贴了亮白的瓷砖镶着彩色大玻璃的洋房渐渐连成片。第一栋小洋楼拔地而起时,还有人细细地、一遍遍观赏、艳羡,不久,比赛似的,不经意间就立起来好多,或三五成群,或遥相呼应。
令那些原本阔大气派的平房低了头去。洋房洋楼撑起了村庄的门面,华丽得失了真,闻出村庄固有的热烘烘的土味儿。
一年到头村庄冷漠着,在华丽的外衣下萧条着。年来了,似乎单为驱赶这落寞,歇斯底里地折腾着,几乎每个屋檐下都挂了夸张的红灯,明亮的红色几里外看得见,静静的红着。
没扇大门上都贴大红春联,还有些烫金的字在油光光的红纸上灼灼逼人,逼得你得微眯了眼欣赏哪种富贵的龙飞凤舞,却还是逼部出热烘烘的年气儿来。年沉寂着,驮在衰老的肩上的春耕在汗水中再喘息中寂寥着。
周末骑车回村里的家,车轮流畅地碾过青黑色路面,穿行在整齐划一的欧式楼群间,梦游般陌生。并没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我是恋家的雀儿,从来没真正远离过我的村庄。
只是,闻不到村庄的味儿来,踟躇在家乡的土地上,害起了乡思。回家看见白发的爹娘在阳光下晒玉米粒。
阳光是金色的,爹娘缓慢的话语里也是暖暖的金色。我的童年隐约飘浮在金色的半空。
回去的路上,又走过欧式小楼群,觉出人行道前规划出的绿化带有些异样,留心一看,果然不是城中的整齐划一,有的种了几种易开的花草,有的种了蔬菜,同是花草品种,格局很不相同;小小的一方地,却也种不同的菜,似乎单为标示主人的饮食爱好。细细地看,揣摩着屋主的性格情趣,恍惚还是年少时,走过围了稀疏篱笆的园子,心里清醒起来。
3.跪求 介绍村庄的作文
家乡美了
家乡发展如此之快,生活改善如此迅猛,绿化环境的步伐加快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
这当然是因为祖国富强了。
我们的国家已经迈入了强国的席位中,科技力量已赶上了时代的脚步。各种高科技产品,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乡下处处可见新建成的多层楼房,这可谓是司空见惯啊!
我们这里四面环山,大山之外还是大山,但这些山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绿荫。是让老一辈人毁了这原有的青山绿水。
我们祖国好了,自然家乡也随着改善了。政府发放树苗,鼓励我们植树造林,绿化家乡。这并非只是绿化环境,这些树苗都是果树。到了丰收的秋季,挂满枝头的果子也是一种经济收入。这真是一举两得啊!
祖国真好啊!正因为祖国好了,我们的家乡才变得如此美好!
我的家乡变了
科技的腾飞,让祖国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强,家乡也因此而更美。
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的家乡昨天还是一个充满污水与垃圾的村庄。泥泞的小路、充满臭味的空气,全是垃圾与泥土的世界。
还有那浑浊的小河,整天散发着一股股臭味,令人反感和郁闷。
如今,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马路,大小车辆来去轻松。污水垃圾渐渐少了,空气也越来越好。
也许这还不是最好的,也许这也还不是最美的,但是她已经进步了,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了!
这些点点滴滴让祖国的儿女过是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祖国的进步,家乡的变化,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我感到多么的自豪啊!我坚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如何写好村志概述
志书概述,或称总述、综述,是以简练的文字概括全志内容。从对村志内容的高度概括上说,它是村志的内容提要。从对村志记述的各种事物进行的归纳总结、揭示规律、提炼升华上说,它是一部村志的灵魂,起着总揽一村各方面大势大要、统观全局的作用。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源于各篇,精于各篇,提炼全志精华。
概述的作用
1.鸟瞰全志内容。概述通过宏观记述,将一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反映村庄全貌的内容,条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只要阅读概述,就能正确、快捷地了解村庄的过去和现状。
2.增强村志综合性。概述应站在全志的高度,纵述一村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出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彰明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使一部村志的灵魂在概述中得以体现。
3.方便读志用志。读者通过阅读概述,就能抓住村志的主线,了解该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短时间内了解全志的大概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升华全志内容。一部村志,篇章浩繁,要使读者全文阅读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设置概述,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与综合,把握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将其升华为对村情规律性的认识,把村情的总貌、主要特点和发展轨迹,以精练的文字,钩玄提要,俯仰古今,突出重点,反映规律,为人们深入认识所志村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便利,起到升华立意的作用。
概述的写法
1.夹叙夹议式。一般而言,志书讲究“述而不论”,而概述部分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以议论,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夹叙夹议,相得益彰,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写法。如《王山口村志》就是按照这种方法写的,从解放前直到村志下限的2008年,按照因果关系,遵循的规律,不回避主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王山口村发展的轨迹。
2.分期式。是写概述常用的方法之一,划分几个时期,然后在每个时期内进行纵横记述,有的村志就是按照解放前、解放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时期进行叙述的。这种分期式的概述比较好写,但深度不好把握。
3.板块式。从几个方面或几个时期选取几个主要问题来写,从形式上看,似乎有些支离破碎,但在内容上却又浑然一体。如《王山口村志》的概述,写了旧村的建筑风貌,又写了解放后基础建设的成就,还写了当前旧村改造和建设新王山口的规划,用这几个板块展现了王山口村建设的历史与现状。这种板块式的概述,很有可读性。
4.大势大略式。以高屋建瓴之笔法,写事物的大势大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其要点是抓住事物的主线、主流来写,有令人“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5.侧记式。所谓侧记式,就是在概述中不直接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是从与之有关的一些侧面,来记述它的兴衰起伏和因果关系,以烘托事物的发展。
概述的撰写概述虽置于全志之首,但写作时间却只能在全志形成之后。因为只有在全志其他稿件完成后,撰写人才有可能通读全部志稿,熟悉驾驭全部资料,经过周密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从中选取精华,谋篇布局,写出高水平的概述。
1.综合一村地理概貌,概述当地之自然与资源优势,写出大势大略,描绘整体村貌。
2.综合一村总体面貌与历史脉络,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归纳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分析村庄各历史阶段的兴衰及其原因,明晰今昔地位之要,以作鉴戒之资。
3.综合一村的经济状况,概述当地经济领域的发展潜力,探索其发展规律。
4.列举一村的特有典型事物、重大工程及科教文卫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充分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
5.例列在村志中的历史人物、当今闻人以及奸宄等,用以激千秋爱憎。
6.简述村庄有影响的物产、古迹、民间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陋俗等,以启思古之幽情,激励建设村庄之壮志。
7.村志概述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综上所述,概述应总领全志之要,从中引出资信之道,审时势之变,现发展之迹,观全村之貌。概述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详,行文围绕所志村特色作文章,文简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