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鉴怎么写
年鉴是一种工具书,把某个领域中一年内的重大事件、重要依据、文献资料等分门别类地编纂起来,供人们查,这就是年鉴。
在西方,年鉴和年刊通称,英文名称都叫yearbook。 我国年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是已经失传。 解放前,我国曾陆续出版过一些综合性年鉴(《中国年鉴》、《世界年鉴》、《申报年鉴》);地方性年鉴(如《上海市年鉴》、《台湾年鉴》);专业性年鉴(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电影年鉴》)。
其中《中国年鉴》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可说是当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年鉴。 我国年鉴出版工作的大发展是在80年代。
1980年首先出版的是《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年鉴》和《世界经济年鉴》等。到1981年出现了“年鉴热”,年鉴品种增到二十多种,近年又陆续有所增加。
年鉴大体可分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类、前者如百科年鉴、统计年鉴等,后者如经济年鉴、历史年鉴、文艺年鉴、出版年鉴等。 年鉴的“年”一般是按出书年份标识,内容为上一个年度的资料。
例如:1985年的年鉴,主要发表1984年的资料。由于年鉴具有史料价值,有些年鉴也把前若干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列为重要内容。
2.各机关单位年鉴怎样写
所有书籍的编制,都要先有提纲,提纲改好,然后让领导过目,一般是吹嘘本年的业绩的,主要是给本企业一把手拍马屁使,提纲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一、上一年度工作的总结,二、领导在行政工作报告的讲话稿(主要拍马屁用),三、本年度的工作安排,四、各部门的工作工作计划。五、本年度各部门生产计划实际完成的工作。六、相关指标提升。七、人力资源变化(包含人员年龄结构、工资变化、学历比例等)八、党的工作,九、工会工作,十,未来展望,十一、相关重要资料归档等。
年鉴编制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要拍领导马屁,书籍得编的有水平,避重就轻,把死的说活,年鉴的编制如果需要有人看,得将本机关的相关会议纪要整理归入,相关数据要全面,让领导简单易查。最好可以图文并茂,用表格或者图表,不要枯燥光用文字表述。
3.怎样写年鉴(比如学校的)最好有例子
概况属于综合性条目,它在年鉴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概况”条目大都设在分目中各专题条目之前,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某地区或某行业的基本情况,是对各专题条目的概括和提要。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随着各类各地的年鉴的不断编纂出版,各项事业、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相关数据详尽地刊载在各类年鉴上,愈发显现出年鉴所具有的可供纵横比较的资料价值。
概况条目为各类读者(包括领导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情报资料。要分析研究某地区(行事业)多年来的发展情况,或对某一年度不同地区(行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最直接的渠道就是概况条目。
一、概况条目的撰写要求 1、全面记述。概况条目要全面反映某项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要反映行事业的综合情况,要有整体性和概括性。
读者通过查阅概况条目能对该行事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如《苏州年鉴2001》中轻工业[概况]条目是这样记述的。
“2000年苏州轻工系统(市区)共有工业企业83个,职工2.4万人,固定资产净值2.89亿元。这一年轻工系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深化和推进企业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内资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积极探索轻工在困境中有所为的新路子。
全年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销售收入36.02亿元,增长25%,其中内资企业9.87亿元,增长11.2%;外贸出口9.3亿元,增长53.6%;自营出口9300万元,增长46.2%;工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41%;产销率98.73%,其中内资企业99.12%。如不包括合资企业和停产企业,其他运行企业经济质量有所好转,亏损状况得到一定遏制,亏损金额大幅度下降。
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下岗职工人数居高不下,仍是困扰轻工系统的突出矛盾。全年用于困难企业支付生活救济金、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三项费用高达6000余万元。
全系统拖欠职工医药费4600余万元。千方百计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一方安定成为轻工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该条目的可取之处还在于,既反映了综合情况,又反映了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为了解、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除此之外年鉴概况条目还要尽量体现发展趋势,对行事业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
在过去和现在信息的基础上,加上科学的预测,则为科学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内容稳定连续。
概况条目的结构要相对稳定,所选的指标要尽量保持连续。从横向的比较而言,概况既要反映本行事业的基本内容,大的指标都要收录,又要体现各地的具体情况和特色。
以工业类概况为例,应具备如下数据——反映企业生产规模的指标,如:企业数量、职工人数、总产值、增加值等;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等。这样,读者就可以方便的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事业的优势和劣势。
对某一地区或行事业年鉴而言,若干年内指标数据的选取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读者从纵向上了解发展趋势和方向。 3、概况写作的要求。
要写好概况条目,要求作者既要熟悉本行事业的总体情况,又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年鉴条目作者,一般要求相对固定。
其大部分是各主管部门办公室或综合处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就是本部门总结报告的作者。这给年鉴的撰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不能把工作总结或简报改头换面,当作年鉴的概况条目。
作为年鉴的撰稿人,尤其是不担任综合部门职务的撰稿人,要特别注意资料的积累。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本部门、本行事业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不要到写作时才临时去找,七拼八凑,缺乏系统性。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有了丰富的资料信息,还要在加工和提炼上下功夫,而不能将原始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
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归纳,对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这样,在年鉴的概况中所反映的信息,就是在正确观点统帅下对资料的归纳和浓缩,真正做到文约事丰。
在年鉴概况的写作过程中,对信息资料加工的深度,及其所体现的概括的高度、提炼的准确度、挖掘事物本质的深度、所载信息的浓度,是年鉴概况条目撰写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概况条目的具体写作方法 要写好概况条目,就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仔细研究,下一番分析和综合的功夫。
分析就是要剖析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表象和本质、一般和特殊、事实和假象、历史和现状的关系,通过比较、概括、测算得出判断,分析出新的认识、知识和结论。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点面结合,突出特点。“面”是事物的概貌,“点”是事物中的典型。
点面结合是宏观微观结合的反映方法,只有这样,概况才能既勾勒全貌,又有纵深感,使行文生动具体,资料性强;也有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强化条目的说理性。一个行业事业全年的工作千头万绪,要恰当反映,就要提纲挈领地抓住关键,突出特点,反映主要矛盾。
如《泰安年鉴(1998)》畜牧业概况的记述:“1997年,全市紧紧抓住饲料粮食价格稳定的有利时机,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化带动战。
4.个人年鉴怎么写 有关德智体的
个人年鉴
一、前言:综述编写的目的、编写的体例,年鉴的主要内容
二、目录:
一年回顾
1、个人小结:
2、任免文件或获奖文件或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
3、获奖成果及照片
4、一年工作的统计。
重要活动
5、参加重要的会议简介及照片;
6、参加重大活动简介及照片;
教学风采
7、教案及评议;
8、观摩课或公开课或研究课方案及照片;
9、班主任手册摘要;
10、教研手册摘要;
学术探讨
11、论文;
12、调研报告;
13、试卷分析。
友好往来
14、新闻媒介的报道及照片;
15、教学业务交流介绍及照片
其他能反映一年中的活动的记录及照片。
(二)编辑:
材料多可在目录中设置二级目录,增加栏目项,如上所列;没有标题的或原标题不够吸引人的要进行加工,重新拟写 ,其他的内容原则上不变动;文字字体要统一,一般正文用宋五号,文中小标题用小四、如有好几级标题的可根据逻辑关系分别向上设置为四、小三等,总之同一级的字体要一致。
(三)结构:
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年鉴)、说明。
封面可配上图片,年鉴标题为某某老师某某年年鉴
下落款为教师署名、编纂时间。
说明:主要是对正文的注解或补充。
(四)排版要求:图文并茂。
论文集
1、选材:各类学术论文。
2、编辑:全文内容保持原貌,标题应根据汇编需要而重新编辑。
3、结构:封面、目录、前言、正文(论文)、说明。
4、排版要求:图文并茂
5.年鉴的格式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框架层次 一、框架是全书内容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独特个性的框架。
二、框架要基本稳定,不宜年年多变,以利保持年鉴自身的特色、风格和连续性。但年鉴框架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创新,使之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和充分发挥年鉴的功能。
三、框架设计要覆盖面广,分类科学,层次清楚,结构严谨,领属关系得当,内容均衡适度。四、框架结构要符合年鉴体例,做到结构栏目化,主体内容条目化。
年鉴主体一般分为3个~4个层次。3个层次分为栏目(类目)、分目和条目;4个层次分为栏目(类目)、分目、子目和条目。
条目标题 五、条目标题要明确、简洁,见题如义。一般使用直述式,用一句话表述一个完整的信息,中间不用逗号。
六、条目标题要突出体现主题内容的词,以便检索。文字应简明醒目,不要用号召用语和形容词。
七、条目标题“动”、“静”应统一,同一类的标题必须统一。会议标题不要既用动态的又用静态的。
八、条目标题用字要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尽量不超过15个字。 九、同一分目的条目标题,应按一定顺序排列。
可以时间为序排列,也可以轻重主次排列,或分门别类排列,使条目之间的排列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条目撰写 十、综述和概况。
综述置于栏目之前,概况置于分目之首,综合地反映不同栏目和分目所记领域一年内发展变化的全貌和基本情况。所有栏目和分目,一般均应设置综述和概况。
综述和概况要“全”(全面)和“概”(概括)。一般应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总体特点、典型材料、重要数据、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要素。
要素要齐全,防止空洞无物和残缺不全两种倾向、注意动静结合,每个综述和概况既要设置若干相对稳定不变的项目(或方面),又要写出各个年度的变化和发展,以增强历史感,体现资料和信息的连续性和可比性。综述和概况对所涉领域的总体评价应寓于事实的叙述之中,做到述而略论,点到为止,防止以论代述,借题发挥。
注意综述、概况和条目在层次上的区别,防止在材料和数据的选用上过多重复,也要寻找到各自的角度,合理运用。同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统一,防止在事实、数据、评价等方面前后不一,产生矛盾。
十一、重大活动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名称、主办单位、参加人员及人数、内容、结果等基本要素。
应着重记述活动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结果。注意避免叙述一般过程、罗列出席人员、抄录领导人讲话、偏重气氛描绘等做法。
十二、会议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名称、主办单位、规模、人数、中心议题、会议成果等基本要素。
应着重记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做出什么决定,提出什么新的理论观点,新的政策、措施等等。避免写日程安排、会场布置及气氛,领导人名单、接见、讲话等要少写以至不写。
注意控制会议条目的数量。有些同类会议可以适当合并或列表记载,一些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会议,不立条。
有些会议的标题,可视情况,可以会议名称立条,也可以会议内容立条。 十三、机构类条目。
包括机构名称、成立时间、批准机关、组织形式、主要职能(范围)、内部机构设置等基本要素。应着重介绍主要职能及工作成果等。
避免在成立原因、过程、意义上多做文章,对领导人不必大量罗列,记主要领导人即可。 十四、科研成果类条目。
包括成果名称、完成单位或个人、完成时间、成果价值、获奖等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基本要素。应重点介绍成果的价值。
对研制过程、意义、应用范围等应避免广告式用语。介绍学术观点时,要客观、公允,切忌带有个人观点进行褒贬。
十五、工程类条目。包括工程名称、工程本体(规模、设施)、质量水平(达到的标准)、地点、时间(开工、完工)、完成单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基本要素。
应重点介绍工程本体、质量水平和效益。避免在开工(竣工)典礼场面、领导人员出席及讲话、建设过程、自我评价等方面多花笔墨,避免广告式用语。
十六、竞赛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竞赛范围、项目、结果等基本要素。
应重点记述竞赛项目及结果。注意避免对意义、目的、过程、赛场气氛的评价。
十七、事故类条目。包括时间、地点、单位、原因、损失(危害)程度、处理结果等基本要素。
应重点记述损失程度及处理结果(尚未处理者可不写)。注意避免描述领导重视、布置抢救及抢救经过、现场气氛。
十八、人物类条目。依次包括生卒年月日、性别(男性不注)、民族(汉族不注)、籍贯、党派情况、最高学历、主要经历(以时为序)、职务(职称)或活动领域、重要事迹、成就、著作、影响、奖励称号等基本要素。
应重点介绍主要经历,重要事迹和成就。除“逝世人物”外,新闻人物还应该着重介绍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言谈举止,不用“杰出”、“卓越”等褒扬定语。
涉及国家领导人的条目,必须按有关规定审批后方能采用。 十九、各类专题性条目均应注意标题和正文的衔接,尽量避免正文起始重复标题。
如人物类条目,在标题(人物姓名)之后的正文,应接写生卒年月日,不必重复人物姓名;会议类条目,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