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剧怎么写
首先,得有深厚的生活修养,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其次,了解戏剧这种文学体裁 1、构架一个人物,一定要把这个人物的性格突出出来,在戏剧中一个人的人物性格要鲜明 2、人物的特点要鲜明,因为你要给别人看,最好是这个人的某些优缺点都很突出 3、喜剧色彩不需太强,要突出你要说的主题,并且把它很好的表现出来通过这一个人物,适当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配角,配角的鲜活性要和主角分开,主角的鲜活性更加全面,而配角则集中体现在一点上。
在戏中加入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人际关系的见解和看法注:在戏剧中加入一些偶然因素,可以通过突如其来的事件,写出每个人对事情的不同看法。
2.戏剧怎么写
/type.asp?typeID=14 这里,泛剧场的剧本库,有不少话剧剧本
演剧总是表现深入的主题,总是企图揭示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刻哲理,总是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缘,并将我们对宗教,哲学,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推向更深的层次。虽然并非所有的剧本都有宏大的主题,但至少也要表现作者感觉重要的主题。 影视则不然,影视只要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讲出一个故事来娱乐观众,也就可以了。
每每读剧本,都要回过头来,一幕幕看作者的故事结构设计。这又是戏剧同其他文学形式非常不同的一点。戏剧的时间-空间有很强的限制,演剧一般要演两个小时,小小的舞台,只可能换有限的场景。不但如此,坐在剧院里的观众,完全不同于躺在沙发上喝着茶悠闲地拿着小说的读者。他们不但更加挑剔,更多疑心,而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文字上看来很戏剧化的故事,到了舞台上就显得平淡无奇。这是小说改编演剧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就要求剧作家要根据故事作出强有力的结构设计来。
现代的观众由于受了影视的影响,更加需要戏剧的动量,需要剧作家用故事说话,而不是直接地说教,更加需要自然主义的含蓄。 所以现代剧作家就要懂得如何裁剪一个故事,不但要让故事适合于舞台的身躯,而且更要企图用故事的结构,故事在时间-空间里的波澜起伏,含蓄和直白,冲突和协商来表现故事的感性和理性深度。主题思想要在整体结构的框架里面建立。
戏剧的故事是演出来的,所以整个故事要从演员的视角来写,每一个演员是树不是林,但作者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变成这个角色,无限制地随机运动。这个角色其实是作者的语言,用来建筑整体的思想和故事。小说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来描述大的方向和思想,随意地议论或讲故事,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插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故事。自然主义的戏剧里,演员不能随便议论自己视角之外的观点,不能讲出自己不可能知道的过去和未来,只能按照角色的狭隘和局限来表演。如此就给演剧故事的结构增加了巨大的责任和负担,如何用故事的整体结构来表现思想含蓄意境,同时又能使观众聚精会神地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就成了剧作家一生的追求。
结构里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
写剧本的时候,不能忘了观众,不能忘了导演和演员,也不能忘了剧院。
演剧开始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观众。观众的态度是怀疑大于信仰,冷漠大于热情。如何写剧本的开始,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的剧作家采取徐徐渐进的方式,慢慢用故事的悬念温暖观众,有的剧本是突如其来地震撼观众。。。。 方式千变万化,你可以发明无数种开始,选择你认为最佳的方式。但必须记住观众。
演剧是跟观众面对面地交流,而且是有一定距离的面对面交流。这种距离没有站在面前的亲近的感觉,也没有远远看去,形似美好的想象。当过老师,上过讲台的人很懂得这样的心理。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故意走下讲台,跟学生接近,来减轻这一种距离和陌生感,有的老师喜欢用笑话打破僵局,我曾经喜欢用问题来溶解这种冷冻的开始。演剧没有这样的奢侈。小剧院里可以这样做,演员走到观众席,跟观众近距离交流。但是一般的大剧院都不允许这样做。演剧的故事开始就有了远比小说更多的义务。
3.戏剧怎么写
剧中人:何文秀(何) 王兰英(兰) 张堂(张)第一场 遇霸何:娘子, 随我来------ 轻舟越过千里路,岸上风光美如图。
兰: 望长空,双双燕儿冲霄过。它也是,夫唱妇随奔前途。
何: 看池塘,鱼儿对对戏碧波。它也是,情投意合永相和。
何: 娘子啊,行来已是海宁城。 兰: 官人啊,晚霞满天早投宿。
何:仁翁------ 小生名唤何文秀,祖籍家乡在常州。 雪案萤窗几春秋,书剑飘零系乡愁。
今日里,赴京待试过宝地,欲洗风沙把旅店投。张: 旅店繁杂不方便,寒舍宽敞客可留。
何: 我与你,萍水相逢怎打扰。张: 我对你,一见如故喜心头。
今日有缘来相识,愿订金兰结知友。何:还未请教仁翁尊姓。
张: 姓张名堂阀阅后,愿与你,吟诗会文共相守。何: 他那里 一片殷勤情谊厚,快心热肠世少有,盛意相邀怎相却哎呀,不可啊异乡客地,行止谨慎免疏漏仁翁 我携妻挈眷同行走,这海宁不能多居留。
打扰仁翁不相宜,旅店小憩无苛求。知遇之情感不尽,这邀留之情我心领受。
参考资料:越剧戏考。
4.戏剧应该怎么写
剧本的特点是什么:①舞台性。
剧本的直接目的, 是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提供依据, 因此剧本离不开舞台,要受舞台的限制。舞台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A、舞台的空间规定性,舞台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象小说、电影那样随便变换场景;B、舞台的时间规定性。
舞台演出要受时间限制;C、舞台的人物规定性。因为空间、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舞台演出不能有太多人物,人物间的关系也不能太散松。
由于这三个规定性,决定剧本舞台性的三个特点: A、情节的紧凑性。剧本的情节线索一定要严谨、单一,剧本的情节构成一定要精练集中,B、人物的集中。
剧本中的人物一定要少而精,人物间的关系一定要紧密相联。 C、结构的跳跃性。
舞台需要人物、时间、地点高度集中。这样就需要把许多事情分在几个场景中表现出来,在结构上就不能不是跳跃的。
②矛盾冲突的特性。矛盾冲突,是剧本外表构成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是一出戏的灵魂.我们常把这种冲突称之为戏剧冲突。
这种戏剧冲突的特性表现为:A、行动性。没有行动,就谈不到戏剧表演,因此戏剧冲突,充满了行动性。
B、尖锐性。戏剧冲突是针锋相对的,这种冲突起是强烈、尖锐、越有戏剧性,这种尖锐性表现在,不同人物间的尖锐冲突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尖锐冲突。
C、曲折性。剧本的矛盾冲突,总是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戏剧情节的紧张——危机——缓和——紧张——危机——缓和这样波调起伏的曲折线索。
③剧本语言的特性。剧本的语言,是供演员舞台演出的语言。
这种语言:A、具有动作性.剧本语言与戏剧动作紧密相关,表现了人的内心活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因此剧本语言有很强的动作性。B、性格化。
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出于他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最忌讳是剧本台词谁说都行。C、诗化。
戏剧语言应该是诗歌化的语言,做到含蓄、凝炼、感情充沛、节奏鲜明,这样才有益于舞台表演。▲怎样写作剧本? ①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剧本以塑造人物为中心。 剧本塑造人物最基本的手法就是展开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越尖锐,人物形象就会塑造得愈鲜明。 怎样通过类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呢? 一是设置性格差异明显的戏剧人物。
A、首先把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对立性格搭配好,他们的性格越鲜明,思想差距越大越好。B、其次在同一阶级同一类型的人物中也要挖掘出他们性格的差异。
C、再次,不仅主要人物间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也要有鲜明的性格对比,这样才能形成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人物关系。 二是要妥贴的安排人物间的关系。
性格本身的差异,还构不成冲突。 只有不同性格的人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彼此发生切身利益的对立时,才能出现戏剧冲突。
剧本中常见的人物关系有三种: A、人物间的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实际是社会关系的缩影,是社会矛盾在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如曹禺的《雷雨》。
B、人物间的某种历史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构不成正面展开戏剧冲突的根本原因,却可以成为戏剧冲突的渊源、或使冲突发生某种变化的“借用力量”。
C、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间的关系。它比较广阔,更具普遍性,对揭示主题、展示人物性格,更具有社会必然性。
三是精选最能促使人物行动的事件。事件是戏剧冲突的直接动因, 是人物性格的具体体现,只有抓住最能促使人物行动,最有利于展现人物性格的事件,才能把戏剧冲突表现的有力。
这样的事件有:A、自然性事件,如:地震、洪水等。 它们不由社会造成的 ,一般不做剧本的中心事件,却可做引起中心事件的起因,或引起中心事件变化的偶然性因素。
B、社会性事件。发生事件的原因在社会, 是社会矛盾突发性的表现, 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C、具有震动性的事件。无论自然性事件还社会性事件,都要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一方面能使剧中人物震动,另一方面其严重性和强烈性能震动观众。 ②严密安排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又叫布局,即情节安排。 一、在安排戏剧结构时要注意的问题:A、要为展开矛盾冲突服务。
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就象骨格与血肉一样,孕育成长在一起。安排结构时首先要考虑剧中所要表现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怎样开展?怎样发展?怎样结束?以最能生动地展示这种冲突为原则,合理地安排结构。
B、要为表现主题服务。戏剧结构,是在一定的主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因此安排结构要服从揭示主题的需要。
最好的结构处理,就是能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最深刻、最完整地表现出思想意图来。 C、要受剧中人物的约制。
戏剧结构,实际是对人物行动顺序的安排、先安排哪个人物的行动,哪个行动在前哪个行动在后,哪个行动是因,哪个行动是果,都是在安排戏剧结构时必须解决的。
5.戏剧怎么写
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矛盾冲突尖锐、集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个性突出、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语言性格化、动作化、有潜台词、通俗易懂,还要有舞台说明(提示布景、动作、表情等) 例如:将初中学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为剧本, 原作为: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改编如下: 人物:主仆二人。
主人年过五旬,发花白;仆人,小童,十四五岁,背一书箱 布景:天空一轮明月,七八个星,稻田朦胧,可见水光闪动 音响:蝉鸣、蛙声 (幕起,布景渐明,音响起) (主仆二人缓步行来) 仆人:好香的稻花呀! 主人:是啊,你听听那一片青蛙的叫声,多热闹!今年准是个丰收年啊! (忽鹊鸣声起) 仆人:(循声仰视)先生,都这么晚了,喜鹊怎么还飞呀? 主人:(看月亮)是今晚的月亮太明亮了,把它惊醒了,它还以为天亮了呢。 (忽有雨打树叶的疏疏落落的劈啪声,伸手接雨,很久没接到)快到了,走吧。
(二人前行,蝉声、蛙声减弱至无) 仆人:(惊喜)先生,灯光! 主人:(停下脚步,望着前方)哦,还是那片树林,还是那家客店。(指点)你看啊,那有一座小桥,咱们过了这条小溪就到了。
那家客店就在土地庙旁边。 仆人:您来过这里啊? 主人:嗯,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到了客店再给你讲。
仆人:好吧,您可别忘了 (二人向前走去,灯光暗,幕落)。
6.关于我和戏剧的故事的作文
(开头起因你自己编,大致就是你被拉去看戏,本来没戏曲,看了一会儿,有个带胡子的老头准备唱,朋友说“这段特有名”。
你就仔细看着字幕,内容如下:)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的后,汉帝玄孙一脉留。
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人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
他四弟子龙常山将,盖世英雄冠九州;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这一班武将哪个有?还有诸葛用计谋。
你杀刘备不要紧,他弟兄闻知是怎肯罢休!若是兴兵来争斗,曹操坐把渔利收。我扭转回身奏太后,将计就计结鸾俦。
自己从小就喜欢三国,评书、连环画都听过看过。长大后还读过原著。
但把三国的故事编上曲子还是头一次听。这段唱对蜀国几员大将的功绩高度概括,用词凝练,酣畅淋漓。
后来追问朋友,得知这段叫《劝千岁》,出自京剧《甘露寺》,是京剧老生的著名唱段,马派的代表作。从那以后,逐渐开始关注京剧,发现,很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等为题材的,《借东风》《空城计》《李逵探母》《四郎探母》。
原来以前自己喜欢的那些故事,在舞台上都有活生生的“真人秀”啊。
后来看了一些京剧的介绍,知道了什么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以前觉得听京剧比较土,但看国家领导人接待来宾、出访都用京剧招待外国人,才理解了什么叫“国粹”。
京剧不像有些艺术,能说不能唱,能唱不能舞,能舞不能打,一人可清唱,两人可对唱,人物再多,就能出一台大戏。她不仅是本民族自己的一门艺术,也教人辨别善恶,识美丑,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只有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产生民族自信心。一个人没有自信难以发展,一个民族没有自信也同样难以发。
7.课本剧剧本怎么写
草船借箭课本剧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蜀国
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sù)、曹操,军士
旁白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周瑜:我们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想了想并坚定地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点点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皱皱眉)可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故作严肃地说)这是公事,请先生不要推卸(xiè)。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意思)都督dū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故意试探)十天能造好吗?
诸葛亮:既然就要交战,(提高语调)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惊奇不已)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坚定严肃)只要三天。
周瑜:(有些生气)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怎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斩钉截铁)甘受惩罚!
旁白[听见诸葛亮要立军令状,周瑜高兴极了。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旁白[说完,喝了几杯洒,诸葛亮就走了。诸葛亮走后,一直藏在后面听的鲁肃过来了。]
鲁肃: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
周瑜:(冷笑道)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特意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yán,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备齐全。到时候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接着转向鲁肃)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连忙迎上前。]
诸葛亮:三天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请求]
鲁肃[不屑]: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了你的忙。
诸葛亮[恳求]:你借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旁白:[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旁白:[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神秘]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里。鲁肃[疑惑]:你叫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不解]:哪里去取?诸葛亮: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进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如果曹兵出来怎么 办?诸葛亮[笑了笑]: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旁白:[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60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1万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旁白:[接着叫20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水顺风,已经驶出20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20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20条船总共有10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
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