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一下:书法中回锋、回带是怎样的一种运笔
回锋是收笔的一种,收笔即笔画的结束。
回锋就是说在书写一个笔画的时候,在笔准备离开纸的时候,笔尖还回到原来的笔画中,最后笔画的收笔,一般都是圆头的,例如:横,垂露竖等;而露锋则是书写完毕时,笔锋不再回到笔画中去,笔画的结尾是尖头的,例如:大多数的撇,捺,钩,挑等。回带是在笔画书写过程中,如果需要改变方向那么需要调整毛笔的笔锋从而达到更好的书写效果,象折这样的笔画就需要书写时旋转笔锋来保持中锋运笔,从而达到最佳的书写效果。
具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折笔,一种是转笔。折这个笔画有很多种,有的折是拐死亡弯的,这样的就叫折笔,有的折是拐圆弯的,这样的就叫转笔也中回带。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习”字这个折在写的时候是要有棱角的,这种书写就是折笔,首先写的时候先起横,这时要保持中锋运笔的话你的笔尖应该是在左边的,到了转折处,这时你就要顿笔,转笔,把笔尖转到上面再去写完下面的竖,你如果不转笔的话,笔尖一直冲左,这样写出来的竖就不是中锋而是侧锋或偏锋了。那么“孔”字右边的这个竖弯钩,则是用的转笔,就是不用顿了,直接就转过来了,书写时这样:先写竖时笔尖朝上,写到下方,顺着圆弯就转到横上,这时笔尖就应冲左了,这样就保持中锋运笔了。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
2.书法中的回峰怎么写
中国书法每一笔都有明显的起笔、收笔(所谓起笔,就是指一画的开始;所谓收笔,就是指一画的结束)。
起笔和收笔处(即一画的两端)的形象,是决定点画形象的关键部分。书法最忌方圆不明,轻重不分的“平花”笔画,所以要特别注意起笔和收笔的方法。
起笔法是,写竖画时要横着下笔,写横画要竖着下笔。 收笔法是,写竖画时要做到“无垂不缩”,这就要求笔到尽处,停驻下来,接着向上回锋收笔;写横画时做到“有往必收”,这就是说横画往右写,写到尽处时,接着向左回锋收笔。
这种写法的好处,一是下笔肯定,行笔含蓄,不会出现“两头尖”的笔画,'两头尖的笔画令人感到虚弱。 二是能使笔毫铺开,达到万毫齐力的要求。
但楷、行、草书的撤末、竖末可以出锋。抢锋、妞锋、挫锋、超锋是收笔时的四种笔法。
抢锋,指的是行笔至笔画尽处,提笔离纸吐突然前冲用力的同时提笔离纸回收的回锋动作。意似折锋但力度、速度、空ii1回旋度与之不同。
抢锋的进退速度和空间回旋度较大,而力度较小,笔势虚,而折锋相反,其使用方法则视势而定。纽锋,是指回锋时不是提笔转向,而是行至点画终端时立即逆锋回笔收势。
挫锋,是指运笔时突然停止,就势转向,一般多在中使用。折锋用笔先提笔再顿笔,转角呈现内方外圆,,而挫锋顺势外拓,就势转向,笔画街接处不脱不滞,干脆利索,转角多呈现内圆外方。
超锋是写钩的行笔方法,是指行笔至钩处,轻顿蓄势,转笔向上提超。这四种收笔方法,不论哪种,收笔时都应做到意存劲健,只有如此,才能消除施杳之病。
起笔与收笔 起笔时“大胆落墨,一气呵成”收笔时“小心收拾,百般挑剔”。 这是我国古代画家对绘画的一句经验之谈。
作画,写文一脉相通。 新闻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每篇新闻成稿,可能各有个的习惯写法,但都离不开起笔与收笔两个环节。
特别是收笔更不能忽视,正如俗话所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 大凡起笔做到“大胆落墨,一气呵成”的名家,都是反复思考,胸有成竹,而后挥毫自如。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桓宣武北征,半路上要写一篇露布(公告),就命袁虎倚立在马前起草。
袁虎一会儿写满了七张纸。巴金在通讯时,常常把所见所闻所感“一气”写下来,然后在加修饰。
“文章不厌百回改”。历来名家都深谙此理,不惜在收笔时“小心收拾,百般挑剔”。
唐代诗人贾岛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大胆落墨,一气呵成”与“小心收拾,百般挑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倘若通讯员对采写的新闻,只凭一挥而就,草草收篇,把希望寄托在编辑的“笔下生花”恐怕是难成佳作的。
3.书法中的“顿笔、行笔、收笔、起笔”都是什么意思
“顿笔”,也就是按笔,而且是重按,也就是使力较大。在不同笔画中,顿笔也有所不同。在横画中,顿笔会稍平,竖画中则会稍竖。正确的写法是从左上向下按,是凌空取势,重按后逐渐提笔。
“起笔”、“行笔”和“收笔”,则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所谓“逆入、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诀。
“起笔”要“逆入”,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应凌空取逆势落笔,这样用笔格外有力。
“行笔”要“涩行”,即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客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紧裹收笔。写竖画时,笔到尽处,将笔锋向上回缩收笔;写横画时,往右行笔,写到尽处,应将笔锋向左回收。这样笔画含蓄、浑厚有力。
扩展资料: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4.书法笔画 起笔和收笔的用笔方法
书法运笔 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本文所述的运笔方法,主要以丁文隽先生的意见为依据.现将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介绍如下.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 —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 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中锋与侧锋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富于变化是我国文字及书法的显著特色之一.从汉字的构造上看,横竖,撇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 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故管不能终直,腕亦不能终平也." 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虞世南说:"用笔须手腕轻灵."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的端正,而要保持笔身的端正,腕将会何等僵死 据我临池的体会,笔身正,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