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的《楚辞.渔夫》中有一个与屈原本人相对应的"渔夫"的形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
(《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
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
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2.屈原与渔夫的对话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屈原要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理想的生活态度。做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出自屈原的《渔夫》,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3.如何看待《楚辞 渔父》中屈原 渔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的一种很美好的看法,但是同时,他的理想超越了同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理想和实现存在着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让他一直在不停的奋斗,但是奋斗却屡屡受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写下了《离骚》、《渔父》等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以及在矛盾中他的一种最终的抉择。
在很多的关于屈原、关于《渔父》的书中,渔父这一形象都被认为是一个隐者。但是在我看来 ,渔父这一文学形象决不可能是一个隐者的形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渔父的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代表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想法,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方向,这跟屈原心中那种执着的愿望相抵。隐士在古代,不仅是某类高人的代名词,也代表了一个与社会的主流格格不入的集团,所以作为一个隐士,它不可能也不会跟屈原说这些话。
其次,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当个人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相容的时候,产生一种比较消极的,想返回自己群体的心理是有的。但是在屈原心中是很抗拒这样一种心理的,尽管他是矛盾的,但是他的愿望的天平是一早就倒向了执着的追求这一边,所以他不会把隐者这样一个在自己心中高高在上的形象置于这样一个反面的位置。
最后,渔父走了,屈原在那里思索,我想那种思索不是因为渔父的离开,而是因为对自己坚持之后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思索。渔父是屈原所鄙夷的那类人。
如果是一个隐者的话,怎么也不可能将他置于这样的一个位置。
4.【分析屈原和渔夫的形象,探讨她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你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父》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另一个是“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渔父.从渔父劝屈原的话“举世皆浊何不汨其泥扬其波”,可以看出渔父推崇一种圆滑处世的态度,但是从他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知,这种圆滑体现的是一种君子处世的人生态度,遇治则仕,遇乱则隐.但是这种态度未免过于圆滑,有随波逐流之嫌.至于屈原,其志气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以死明志的态度,虽然可贵可敬值得称颂,可是未免过于刚强,过刚则易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世应如铜钱,保持外圆内方处世态度,表面圆滑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与人交往也更要懂得变通,但是内在一定不可以随波逐流,而要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才是处世的智慧.希望满意,望采纳.。
5.楚辞61渔夫中以屈原的执着为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屈原的执着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渔夫屈原辩论一辩稿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