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昊的欧阳洵毛笔楷书如何写
这里所说的“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写好毛笔字的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2.欧阳洵的故事(30字)
欧阳洵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雀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
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3.求助:欧阳询《九龙宫醴泉铭》拼音释文
九成宫醴(li三声)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据)鹿郡公臣魏徵奉敕(chi四声)撰(zhuan四声)。
维贞观六年孟(meng四声)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guan四声)山抗殿,绝壑(he四声)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que四声)。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zheng一声rong二声)千仞(ren四声)。珠壁交映,金碧相晖(hui一声),照灼(shuo二声)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过涧(jian四声),穷泰极奢(she,一声),以人从欲,良足深尤(you二声)。至於(yu一声)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我尽力了,这可是我一个一个的打出来的,不会的你就查字典,再说,我上网查了这个文章,我想如果高中学习底子好点的应该读起来不难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书法家欧阳洵的故事越详细越好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洵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雀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
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
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观止。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书林纪事》 )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
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那是大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通碑呢,就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大道边。这一日,欧阳洵走来了,他看见了那通碑,也看见那通碑是索靖的笔迹,深得北派书风影响的欧阳洵,站在了那通碑前,匆匆看了几眼,便调头向前走了。
他走了一程,回过头来,又把那通碑看了一眼,是这一眼,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回头来到这通碑前,又看了起来。他这次看得仔细,站着看累了,把他带在身上的一块碎布铺在地上,坐了上去继续看……太阳斜了,落到西山下边,夜幕渐渐地围了上来,欧阳洵没有走,他睡在这通碑的旁边,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接着看,一直看了三天,把索靖书写的碑文,一笔一画全都手摹心记,牢牢地复印在他的大脑里,这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这通石碑……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学校的先生讲了这个故事,我记下了欧阳洵,记下了欧阳洵学习书法的痴迷劲。
确定是,一个人成就一件事,没点痴迷劲还真不行。近些时日,我又听说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三秦都市报》上,说的是西安人任步武临补唐碑的事。他从61岁始,经过十年时间,对现存陕西境内的几通唐碑,自发、自觉地作了一次抢救性的临补工作。
其中,单就欧阳洵《九成宫礼泉铭》碑的临补,便消耗了他六年的时光。
5.今天,我们如何对待汉字 郝铭鉴
从读书开始,汉字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点横撇捺竖,人手足刀尺,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认识的字也一天天增多。我们靠汉字和朋友谈心,靠汉字和图书结缘,生活越来越精彩,眼界越来越开阔。
汉字成了我们终身的朋友。 汉字是伟大的。
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两河流域的“丁字头”,古埃及的“圣书字”,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唯独汉字流传至今,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知道春秋时代有位孔子,他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这句话在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响起,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泱泱大度。
正因为有了汉字,我们才知道大唐王朝有位李白,他曾经写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时,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汉字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汉字凝聚着奔腾不息的情感,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汉字是美丽的。我曾经和法国人类发展基金会合作出版过一套丛书,法方特意提出,这套丛书的法文版要用手书汉字做封面图案。
设计者对我说,她不认识一个汉字,但她能感受到汉字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鲁迅当年曾对汉字的美作过精辟的概括: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
拉丁文字单向连缀书写,它的特点是便捷,但字形单调,缺乏变化。汉字却是一字一幅画、一字一世界,点横撇捺,收放腾挪,气韵在吞吐之间,笔画如龙蛇之舞。
世界上的文字超过一千种,唯有汉字成就了一门艺术—书法。王羲之、欧阳洵、苏东坡、赵孟兆页……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书法大家,他们让汉字之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绽放。
汉字是神奇的。每一个汉字都像丰富的矿藏一样,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从古代的“小学”,到后来的“文字学”,到今天的“汉字学”,汉字研究成了一门有趣的学问。看似平常的一笔一画,可能恰恰蕴藏着远古的信息,传递着我们祖先的思考。
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文化百宝箱,灿烂夺目,妙不可言。汉字的神奇更表现在它的表达功能。
一个字用得恰到好处,往往能让人如沐春雨,如饮琼浆。正因为此,中国的读书人有“炼字”的传统,“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是至今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 作为汉字传人,我们是有理由为汉字骄傲的,因为汉字体现了历史的深度。还有哪一种文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呢?不仅如此,它还体现了文化的高度,它是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联系在一起的。
汉字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汉字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今天,汉字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汉字呢? 我想,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淮南子》说,汉字诞生之时,“天雨粟,鬼夜哭”——粟米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野鬼在半夜里痛哭,就为汉字涂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过,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汉字的敬畏。我们今天同样敬畏汉字,但和历史上的传说无关,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汉字是文化的瑰宝,没有汉字中华民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汉字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才能产生学习汉字、掌握汉字的强大动力。敬畏是热爱的一种更为虔诚的表现形式。
其次,要有珍惜之情。我们要像护花使者一样,爱护汉字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果,决不让它的美丽有一丝一毫的折损。
为此,在学习汉字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眼到心到,注意汉字的每一个细微的差别,而且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粗枝大叶,不随心所欲,不偷懒乱猜;在运用汉字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字斟句酌,吃不准的时候一定要查字典,写完以后要像鲁迅说的那样认真读几遍,把可能出现的笔误改正过来。本人曾担任过一次作文比赛的评委,阅读过一些中小学生的作文,发现其中大量的错别字都和态度有关,如把“大吃一惊”写成“大吃一斤”、“代课老师”写成“带课老师”、“窍门”写成“窃门”、“既然”写成“即然”,只要认真检查一下,这些差错都是不难发现的。
除了上面两点,还要有钻研之志。任何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汉字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问一个为什么:“祝”字为什么是示字旁?“步”字为什么不能加一点?“狼藉”的“藉”字为什么不能用竹头“籍”?“合璧”的“璧”字为什么不能用土底“壁”……问,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让汉字学习从字形的层次进入到字理的层次,直至进入到字蕴的层次,深入品味汉字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需特别注意辨析,这可以说是汉字学习的一大秘诀。
“明信片”误为“名信片”,是读音混淆造成的;“烦躁”误为“烦燥”,是字形混淆造成的;“度假”误为“渡假”,是字义混淆造成的。只要养成辨析的习惯,这些差错其实不难识别。
愿汉字文化在新一代汉字传人手上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6.“女孩书法写的好”用什么词语形容
1、笔墨横姿 发音:【bǐ mò héng zī】 释义:指书画诗文美妙多姿。
出处:清·伍崇曜《〈陶庵梦忆〉跋》:“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采,议论风生,笔墨横姿,几令读者心目俱眩,亦异才也。” 2、行云流水 发音:【xíng yún liú shuǐ】 释义: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出处: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3、龙飞凤舞 发音:【lóng fēi fèng wǔ】 释义: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出处: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4、铁画银钩 发音:【tiě huà yín gōu】 释义: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出处: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5、美女簪花 发音:【měi nǚ zān huā】 释义:形容书法娟秀。
也比喻诗文清新秀丽。 出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卫常书,如插花美人,舞笑镜台。”
造句:1、老书法家运笔潇洒自如,写出的字如龙飞凤舞。 2、他的书法在我们这些人之中要数佼佼者,一手字写得龙飞凤舞,十分出色。
3、那幅龙飞凤舞的草书,真是出色惊人! 4、他写的草书龙飞凤舞,不愧是位书法名家。 5、他的草书龙飞凤舞,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