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紫色在古代叫什么
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紫”,在古诗文中屡见,可分为几种情况:
①用于服色(左传•哀公十七年):“良夫乘哀甸,两牡,紫衣,狐裘至。”杜预注:“紫衣,君服。”这说明春秋时诸侯国君穿紫色衣。唐代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官穿紫色衣,五品以上穿朱色衣。明朝仍规定三品以上官穿紫色。传说答对有曰:“出水蛤蟆穿绿袄;滚锅虾子著紫袍”。紫袍,即指达官所穿紫袍。可见,古代紫色是高贵的色彩。
②用于名物之称谓:美玉名“紫玉”,皇家的马缰绳称“紫缰”,笔称“紫毫”。皇帝戴“紫金冠”。皇帝的诰书用紫泥封口,叫“紫诰”。天空叫“紫虚”,神仙洞府叫“紫府”。 “紫塞”即长城上的关塞。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佩紫怀黄”句,“紫”,即指紫绶。王勃《滕王阁序》中“紫电清霜”,“紫电“指古代名剑。用紫色名物,意在示其高贵。《后汉书•冯衍传》记冯衍感慨生平时曾说自己:“经历显位,怀金垂紫”,而唐人韩偓《怀恩叙恳诗》中也有“声名烜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贵身”之句;两处都用“金紫”代表高官显宦的服章。但汉之“金紫”与唐之“金紫”,却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