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征文要怎样写啊
征文,就是某个办事部门为了某个活动公开向社会征集有关的文章,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是一样的,但更好写,因为局限少了很多,可以根据举办方的活动写些相关的赞美,祝福之类的文章。
征文启事的写作,关键是要做到内容清楚。 征文启事的格式与“通知”的格式大体相仿,前面有标题,可用“征文启事”四个字,也可起个名称以示区别,写成“**杯赛征文启事”,还在“**杯”后加上征文范围或对象,写成“**杯全国(或省、市)**(职业,如中学生、教师之类)作文大赛征文启事”等;结尾处有落款,即征文活动的发起单位或组织;还有启事发出时间。
2.关于心理的征文
嫉妒心理漫谈《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
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
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
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
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
《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
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
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
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
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
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
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
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
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
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
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
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
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 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
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
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 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
3.新小学生心理征文怎么写呀
1,即认识,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9%.中学生中有2/,有的人心胸狭窄,才能开心的成长,尊重别人,乐于助人;4、情感、意志,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遇到的问题;5、困难,适应环境.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应具备5个特点、狭隘、嫉妒,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同时、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身体受伤时,人们知道要看医生、敏感、自卑,青少年很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所以,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我们才能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才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有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有的人敏感多疑,还有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心;2,懂得分享与合作、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吃药.可是、惊恐、残暴、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人们却忽视了心理疾病.现在.有的人沉默寡言、能自我接纳;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常心理疾病表现在:忧郁、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经过查阅资料得知。
4.“心灵之声”的征文怎么写
只找到这篇你照这样子写应该可以的~ 《千手观音》观后感 在今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让无数人落了泪,她就是《千手观音》。
你知道吗?这些表演者全都是聋哑人,虽然他们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们力求在心灵和舞蹈上的完美。他们每一个人都很要强,虽然没有办法用语言交流,但是他们用爱将心与心间的壁垒打通。
要知道,《千手观音》是由21个人来表演的,不同人手与手的距离只有一寸,要求十分严格。因为手与手之间的距离差一点就看不出效果。
教练说,如果掌握不好距离,对他们的惩罚就是用红笔在他们手心里画一道,严重的就用那种粗的红笔画一大道。这种惩罚的方式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我想他们一定很要强,要不然不会有这么精彩的表演。
虽然听不到语言上的批评,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个批评是很让人伤心的。 其实“千手观音”的含义就是: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同样的,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你也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这里的“千”和百家姓的“百”一样,都不是准确的数字,都是形容多得数不过来。
古今中外,残疾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中国古代.曾有过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文化名人;古代希腊也曾产生过盲诗人荷马这样的文化精英……近代德国则产生了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天才。
美国现代史上有海伦凯勒这样的盲聋人大作家、教育家、爱迪生这样的聋人大发明家……现代中国史上,有名望的残疾人更是数不胜数,数学家华罗庚、科普作家高士其、书画家吴昌硕、文史名家郭沫若…… 人的潜在能力实在是惊人的,只要有信心,肯吃苦,竭尽所能地去做一件工作(无论什么工作),就一定会有非凡的表现与良好的结果。 中国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六千万残疾人中更是人才辈出:坐轮椅的教授、拄拐杖的教授;盲人企业家、教育家、主治医生;轮椅作家、艺术家、独腿将军;聋人高级工程师、编辑、模特、甚至还有聋人警察……。
一幅幅群像,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曲曲生命的乐章,集中展示了中国当代残疾名人的精神风貌,放射出了耀眼的生命之光,向每一个人昭示了生命的意义。 朋友,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升起的太阳,听到悦耳的声音,脚踏着坚实的大地。
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只要你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待生活,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
5.小学生为自己负责任心理征文怎么写
我们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学习、工作等。但是负责任,特别是对自己负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么还指望他对社会、人民、亲朋和好友负什么责任呢?自己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来承担,不论怎么分都是分不出去的,而对其它的责任是可以分担的。
不仅这样,一个人若用真正的心去负责任,那么他将会对他人和社会有责任感,才会把这种责任感看作是一种实现,才能从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一个若不爱自己的人,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是不会爱他人、爱事业,把这种尽责任当成是一种负担、一种靠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回报。
当一个人没有真正理解到尽责任的含义时,他是不会知道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的。
然而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当我们犯下了一个过错,我们要勇于承担;当我们答应了他人的事,一定要尽力尽责任地去完成,负责不要轻易答应;-当我们帮助他人时也要尽责任地去帮助他。
负责任,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世界上最根本的品质。只有当你明白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付出责任,而不是逃避责任或者是在别人的目光下勉强承担责任时,那才是年真正的长大。
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由这种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成员构成,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个质量、高效率、高追求的社会。
请大家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不要轻视它。
6.心理健康征文500字
进入新世纪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以前又担任过语文教学,我常常想: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能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想法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第三个层次是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只有靠学生内在情感动力,才能推动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小学生作文源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小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更无需这样或那样的删改,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来面目。
从他们的作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具体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学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是可以起到教、育两不误的作用的。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想法的实践 这一实践的宗旨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教、育共长。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写作文的过程既是培养、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过程。
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记录。因此,抓住这一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把对整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抓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利用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长会中,有些家长反映学生受不了委屈,因为一点小事便弄得大哭小闹不止。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我布置了作文《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写道:“当我受委屈的时候,我会非常生气,有时候我会哭,有时候会静静的坐着不理睬他们,自已做自己的事,有时,我会打架,有时会骂人,还有时会摔东西。”
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还有的孩子写道:“会和好朋友说一说,让她们说谁的对,如果是我的错,我会向那个人说声对不起,让她原谅我,以后我们还是好朋友。”
很显然这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理智性,且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师就不能一味的按原有的方式进行批改了,而是需要加进更多的人性化色彩。
如我给第一例学生的评语是:“你和我受委屈时的反映很像,而且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充分的发泄一下,但这很不好,是吗?我常想,其实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或解释,或走开,或不去想,都可以,对吗?”类似的评语,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使他们知道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时,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些。在《我要做个好学生》这篇作文中,有学生这样写道:“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在我们班里中上等,我真想超过学习成绩一直比我好的同学,我就每天都刻苦努力学习,终于超过了比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认为学习要放在第一位,我要做一个好学生。”她是这样写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这篇作文也使我找到了她为什么一直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的原因。
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你说的非常不错,其实,我觉得你不仅要认真学习,更应投入到集体当中,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有更多的快乐!此后我有意识的在班级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性的事让她做,逐渐改变了她狭隘的学习观。还有一名学生的作文更令人吃惊:“做一名好学生,不但要学习好,更要在老师和同学以及别的领导眼里留一个好印象。”
我一直对这名学生的印象不错,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孩子的内心竟有着如此”成人化”的想法。于是我在评语中语重心肠的写道:“做一名好学生的标准很多,其实最终一点就是你的健康成长,你明白吗?” 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了一些学生的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学习写作文和提高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高年级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能主动地观察周围的变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学是内因,教是外因。
7.有关心理的征文
成绩依然如旧的差,我们很无奈。
有些学生会感到抱怨,嫉妒别人有那么好的成绩,就想方设法在各种场合让学习好的人下不了台,达到目的后会欣然的笑着。另一种学生则是对学习好的人无所谓,心里想:“好就好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我又超不过他,过一天算一天吧。”
第三种学生则是被情感所困。何为情感?我下个定义,就是说男女双方由某一个阶段层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层次的过程。
许多学生由于经验不足,造成心理伤害,主要就是不考虑对方心里所想而造成的。就比如说有的男同学在青春期阶段不一间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好感,就不知该如何处理,思想就发生了错乱,在我长期的观察中一些男同学会送女孩子东西,可女孩不喜欢他,本来不送东西倒没什么,可东西送出去后,异性同学拒绝后,男同学则感到非常尴尬,下次再也不敢和这位女同学交往,就连走路相遇都要绕路,这些事情早已屡见不鲜,总之就是冲动与心里未成熟的结果,这样会造成心里创伤与学习一落千丈,再加上生活中的消极因素,殆害无穷。
第四种学生则是陷入情感太深,无法自拔。比如一些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感,异性也同样对其产生相应的好感,此后便在情感上发展,由于是初一学生,年纪较小,不会想到男女双方的正常交往,此外有些男同学正是青春期阶段,会出现遗精,便对性产生了好奇,由于对性知识不够了解而对所发生的事感到惊慌。
还有的男同学会发生接吻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在我长期观察中分析这是由于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生理器官日益成熟。
8.写完心理征文后的体会
我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与体会2007年04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 06:26人格,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以前每逢听到人格就会想到,一定是好的东西,好的品质.接触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学生考不好成绩被骂时说:“你可以看不起我的分数,但不可以侮辱我的人格.”;又或者两个人在吵架的时候,一方突然说:“和你说话,简直侮辱了我的人格.”那么,其实究竟人格是什么呢?它的真正意义,内涵又是什么呢?怎么才能从人格看一个人的心理,人格心理学又有些什么理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呢等等的问题,直到我上了郑雪老师的《人格心理学》,终于得到了不少的启发和收获不少的知识,以下是我在这个学期学期人格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一. 和蔼可亲的郑雪老师关于郑雪这个鼎鼎大名,凡是在网上任何一个地方搜索人格心理学,都会见到郑雪老师的名字.正如和大多数同学所想的,刚开始我也被郑雪老师的名字所蒙骗了,以为也是一位长发飘飘的大美女,不过后来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男老师,上课沉稳得来却又不乏幽默,经常一两个例子就能引起大家共鸣,活跃课堂气氛.而老师大胆而创新的教学风格又使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网上论坛的讨论区的创新互动教学,使同学们更加活跃学习气氛,更能及时获取有关于人格心理学的有用资源,又能同步与同学交流;人格论文写作作为考试最主要部分的大胆教学,使同学们能够更自主地学习人格心理,更积极地寻找相关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学习本课程.二、课程学习的心得与体会在学习《人格心理学》之前,我对人格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是从我参加第一堂人格心理学开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的浓厚的兴趣,对人格心理的理解与认识更加深入和系统.懂得了人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并且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之下遨游了纵多心理学大师对人格的理论总结,并深入学习了人格心理学,从19世纪至今,共8大理论体系,分别是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论、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与认知论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就是交互作用.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50年代,Eric Berne创造了交互作用分析用于心理疗法.很快人们就发现它显然也能用于日常交往,TA被一系列大众书籍广泛推广.TA的目的是帮助更好地理解人们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以使人们能够开发改进的沟通方式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曾经有研究调查表明,曾运用过交互作用分析的组织指出交互作用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交互作用分析的培训能使员工进一步洞察自己的个性,也能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有时别人的反应与自己是一致的.一个主要的优点是改进了人际沟通.当交叉式的沟通发生时,员工能够感觉得到,并能采取措施将其恢复到非交叉式的沟通,特别是在成人之间的模式中.结果总体上改进了人际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分析在依赖于顾客关系的销售和其它领域中特别有用.培养自持的行为与交互作用分析的结合能成为增强人际沟通效果的有力工具.它们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使员工对自己和他人感觉很“好”.同时也都保证了使用更多的基于成人心态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它们改进了沟通与人际合作.虽然它们可以被个体所实行,但当它们被广泛地用于整个组织并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时,这些工具将是最有效的.同时,对于小型群体和委员会中工作的人们所面临的更复杂的挑战,它们也建立了重要的解决基础.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骄阳似火的7月,我参加了龙湾区第三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z周红五、钟志农、徐慧珠、庞红卫等.培训的内容有《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健康》等.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 钟志农老师的讲座,将我的目光紧紧地聚焦在大屏幕上.他对班级团体的辅导,独树一帜.他的方法、他的技巧、他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钟老师在讲座中说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养成一种勤。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关于心理的征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