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姓里的姓yuan字怎么写
元、原、袁、源、垣。
1、元姓:源出有五:出自殷商元铣之后,世代相传姓元;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魏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之后,以地名为氏;出自拓跋姓,为鲜卑族的后代,至魏孝文帝时下诏改姓为元氏;出自复姓纥骨氏、是云氏所改。
2、原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原公丰)之后,以国(邑)名为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庄公,原襄公,原黯(荀黯),原贯,原宪,原壤,原复等。现在的辈份有:大、学、之、道、宜、所、永、宗、善、兆、令、德、世、严、余、庆。
3、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轩辕黄帝姓,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4、源姓,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族秃发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在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分布,霄乡居住着源氏二一千多人,世界各地还有二十万多人。
5、垣姓:“王垣”亦称“垣”、“新垣”,在今黄河北岸、小浪底水库岸边山西省垣曲县境内。史载垣氏即此地初民以地为姓而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垣
2.中国百家姓的由原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奇书。
相传为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一位老儒生编写。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
《百家姓》实用性极强。中国古代农村以家庭式自然经济为主体,并且宗法观念极重,因此对姓氏十分重视,例如:中国农村族姓观念很浓厚,立家谱、族谱相当普遍,非常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谱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谱系。
建立或查考族谱、家谱成为重要的维系族姓的社会活动内容,熟读《百家姓》就可以为此提供方便。 中国的姓氏传统,经历了几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
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一直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明代学者吕坤(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会要略》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初入礼学(按:即村塾民校)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 而在文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
他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
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书?却从一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谜。 跟陆游同一时代的学者王明清(生卒午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至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弘俶的谥号,公元648年继位,公元978年降宋)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镠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而下后妃。”
这种推测之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南宋学者陈振孙在一本著名的提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有《千姓编》一卷,为“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采真子记”,此书久已失传。
这《千姓编》与《百家姓》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采真子”又是谁?至今茫然不可解。 明、清一些学者,在笔记中纷纷对《百家姓》进行讨论。
如康熙初年(约公元1662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山东琅邪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写道:“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
次则国之大族,随口叶韵;甘漏实多,识者訾之。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
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略)》诸书,其犹射者之嚆矢也夫(注:嚆矢hāo shì,响箭,比喻开端或先行者)。” 文中所举《兔园集》,是指《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
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乃系唐代李恽(蒋王)命僚佐杜嗣先仿效应试科目的策问制成。该书引用经史解释,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以对偶的文句分类编集,有48门、30卷。
李恽是唐太宗之子,因取汉代梁孝王的兔园为名,称为《兔园策》。《兔园策》为学童启蒙读物。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却不一样,他认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10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蒙童课本。《新五代史·刘岳传》云:“《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
今已不存。仅敦煌石窟有唐代贞观年间手抄本《兔园策府》残卷及杜嗣先序。
看来,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所说的《兔园集》并不一定是王应麟或晁公武所说的唐代书籍;而是借用其名,泛指韵文体裁的学童启蒙课本而言。然而也不能否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百家姓》可溯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某部通俗读物。
如前所述,《兔园册府》原本有48门、30卷或10卷。焉知其中无“姓氏'一门?但惜乎原本已佚,目前无从查考了。
清代梁章钜(公元1775-1849年)在《浪迹续谈》卷7《百家姓》条中写道:“《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 至今,学术界认为,《百家姓》很可能是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杭州一带)某位无名氏儒生编辑加工成书的。
一千多年以来,《百家姓》翻印了无数次,版本众多,又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当在不同时期经过多人之手删补修订。 明清两代,都曾由政府出面编撰、颁布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图取赵宋《百家姓》而代之,但结果都是徒劳的。
明朝初年,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了《明皇千家姓》。它以当时的国姓“朱”字起首,以“朱奉天运”开头,共收入1968个姓氏,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呈明太祖朱元璋。
但此书在民间无法推广,至今连一个样本也没有留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明文衡》中所载的吴沈《进表》一文中推知事情的大概经过。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以清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本人的名义牵头,由臣僚学士们编成了《御制百家姓》,此书中不收满族和蒙占族八旗姓氏(清。
3.自己的姓氏在古代是怎么写,百家大姓图腾始原
中国的姓氏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达3.5亿。
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为序,“百家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等。谢排在24位,你明白了吗?。
4.“原”姓的来历
原姓的来历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
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伯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
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
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以姬为姓。
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
《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
"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
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
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
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
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
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
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
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
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
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
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它不同的写法。
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
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
唐有原复。 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
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
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
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
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
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
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 《水经注》中说"辽河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
辽河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 可见当时的黄崖山也是原国后裔的聚居地。
另, 《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
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
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
"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
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着《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
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周朝原氏】 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 【周朝原氏】 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 【宗法制度】 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
天子的其它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
诸侯的其它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
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
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
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
5.百家姓怎么的由来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
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
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姓百家姓原的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