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课赤壁之战里面的曹操和周瑜是怎么样的人
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主导这场战争的是诸葛亮,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仅是促成了了孙刘联合,完成赤壁之战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孙刘没有联合,历史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但真正主导指挥这场战场的是周瑜,《三国演义》只是文学作品,不能当史书看的。 大部分是真实的 假的部分 1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当时也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地位远不及周瑜高,也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发生在曹操与孙权的濡须之战,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孙权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一人之功。 6 荆州问题:正史上乃鲁肃的联刘抗曹计划,把荆州暂时借给刘备让刘备发展以便共同抵抗曹操,与诸葛亮和三气周瑜无关,并且荆州借给刘备是周瑜去世之后的事情。
7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赤壁之战写的是什么急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
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3.小学28课 赤壁之战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4.赤壁之战课文缩写
赤壁之战(缩写)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曹操兵在北,周瑜兵在南。
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把船一条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加紧练兵。
周瑜一手下黄盖,他向周瑜献计,周瑜定计,决定火攻曹军。
黄盖写了一封诈降信,曹操信以为真。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大浪滔天,曹操正在眺望,看见了黄盖他们,曹操高兴的不得了。
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一共20条,都用幔遮着,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危险的硫磺、火硝等,还有小船栓在大船后面。
黄盖连忙把火点了起来,曹操的兵逃的逃,淹死的淹死,曹操逃到岸上,带着剩下的兵向华容道跑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24课赤壁之战的种类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