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扬州慢的古诗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2.扬州慢的古诗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
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3.我喜欢的诗《扬州慢》作文怎样写,300字速求
墨青的天际,古宅青苔,梦回乡里,那洁白的琼花美的令人心醉。曾几何时,那份独爱扬州的幸福就留在了幽深小巷的尽头……
精灵的紫燕在空中画出道道呢喃的虚线,漫步在青砖青瓦的巷中,听着周围那熟悉的属于我们扬州人的母语,真是倍感幸福。历史的车轮生生不息,我站在车轮上回望,心中百感交集,但那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如歌如诗般惬意的生活。
清晨,微微睁开惺忪的双眼,美美的伸个懒腰,听着窗外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伴着晨露去公园走走。“大爷,又去锻炼啊?”“是啊,你早啊!”“你早!”和谐的早晨由此开始。
作为一个地道的扬州人早上是不喜欢自己做早餐的,今儿谁起的早都会拿着碗去巷口的早点摊买油条包子等各类早点,一路哼着扬剧,乐呵呵的走回家,分享那美味的早餐。
孩子们结队的在巷中嬉戏,踢踢毽子,打打玻璃球……可孩子们最爱的还是巷口的臭豆腐,记忆里那是家的味道,那次回家再次路过那个温馨的小摊,那人那物,那味一切都没变。迫不及待地要婆婆给我一份,只见那嫩白的豆腐嬉笑着跳入油中,在油中翻滚,打转,慢慢地沉下去又慢慢地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婆婆娴熟地捞了上来,小方块的豆腐外酥里嫩,金黄黄的,再用小刷儿刷上酱,别提有多美味,有时好心的婆婆还会多给几块,好幸福啊!
傍晚的扬州有时也会下起淅沥的小雨,霓虹映衬雨幕给了这个小城又多了一份朦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轻轻地坐在窗边听雨,过路人有时还会停下那匆忙的步履在小巷边的院落里避雨,谈一谈家常理短。听着雨点敲在磷磷千瓣屋瓦上的声音,清清的细流顺着瓦沿慢慢的流下,也许只有在扬州这个小城里才会有这样的雨声吧,着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幸福吧。
大珠小珠落玉盘,扬州的明珠太多,那种深深的文化遍部扬州的角角落落,正是美不胜收。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幸福特别多。
幸福扬州
4.扬州慢这首诗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画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赏析资料: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怀才不遇,飘泊四方,以布衣终老。
精通音律,善自度曲。词作音调谐婉,语言精美,结构谨严。
他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词人,其作品对南宋后期的婉约词人、清代的浙西词派词人均深有影响。有《白石道人歌曲》。
赏析 《扬州慢》姜夔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
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
无独有偶,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
姜夔一生从未入仕。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
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狂者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平时见者颇多,而对狷者姜夔则我还是有些陌生。
今天收集了一些资料,特别品读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扬州慢》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作者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
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则写对扬州的感受。
料想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以杜牧笔下的诗境与扬州城的现境进行对比,作者的写法自然高妙,浑化无迹。
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在下片中侧重于写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姜夔的词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这首《扬州慢》在写作,主要是用了对比和化入的方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言树犹如此,人何已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
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认真地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
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
5.古诗 扬州慢 全诗是什么
扬州慢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扬州慢 词牌名。
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①名都,竹西②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③,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④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⑤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⑥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⑦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⑧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作者简介] 姜夔( 1155— 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仕,往来于湘、鄂、皖、苏、浙之间,与范成大、杨万里诸人相酬唱。
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词》。
6.扬州慢的诗词赏析
楼主你好:
盛衰的对比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的。反差越大,对比就越强烈,其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如此。词的上阙一开始,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来推介这一驰名天下之地——扬州,然而,收尾处却着“都在空城”句,原来的“名都”“佳处”一下变为一座“空城”,落差太大了;紧接着,以往歌舞升平如“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到而今只落得“荠麦弥望”,不堪入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虽说是衬托,但对比的味道很浓,试想,连无生命的池沼树木都憎恶谈到“兵”了,何况人呢?下阙紧承上阕“空城”给人的震撼效果,以“俊赏”的“杜郎”也会被震惊起,写良辰美景无人赏识的荒凉之态,对比强烈,不由你不目瞪口呆。
7.扬州慢化用诗句
一、姜夔在中大量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
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化用
“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但若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路途一路走来,或仅作闲庭漫步,已不难发现它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用大修辞。它的本质意义和使用的妙处,可从“师”、“造”、“新”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把握。
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它的结构意义和功用模式与孔子缔造的中国文化承传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从个体创作心理结构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时空艺术生命延续、文人实现精神对接的最佳载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