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海量阅读有什么作用
“海量阅读”的好处
作者:林立敏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阅读速度及广度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言文字的习得量,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的良性循环。
而“海量阅读”的推行,将轻而易举地兑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数量和速率要求,为把孩子们培养成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量阅读”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性“终身学习”阅读目标的技术性需求。
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总目标。“海量阅读”中已经包含了现代社会必然出现的“浏览阅读”和“检索阅读”的技术性因子,开始了实现可持续性“终身学习”的技术需求。
要博取“众长”,就必须大量“摄入”,“众长”是建筑在“博采”的基础上的。于是,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量地“博采”,谁就能够最大量地综合、加工、改造和创造!
这种“博取众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改造创新的能力,才是我们今天要运用大脑和能力的地方,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终极指向。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如今“细读文本”之类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局限和短视。
第三、“海量阅读”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
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导学生将教师的分析当作一块样板,然后让学生跟着实践,当发觉学生的分析有了偏颇,再指出或者引导。
即使是指出和引导,也不必非要得出一个准的不可。一堂卓有成效的课,不但要解决一些疑问,还应该再带给学生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
不要害怕学生只阅读,会缺少了分析。不要以为学生没有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没有分析。任何人阅读任何文章,只要是基本读懂,就必定分析过。只是因为没有外在表现,不易觉察而已。分析理解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的:口头分析比较慢,笔头分析则慢而有序,但是大脑的分析却可以一闪而过!
第四、“海量阅读”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一本本书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丰富的世界,让孩子们时而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时而飞入太空时代;时而和古人促膝长谈;时而走进外国小朋友的生活……在故事中孩子们学习谦虚、友善;学习顽强、乐观;学习坚持不懈,学习……
有了大量的阅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海量阅读把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带入了一种学习的快乐境界中。
2.赵丽宏海量阅读及答案
12.文中生动描述三个人“海量”的情形,请分别概括他们喝三碗或三斤酒的情态。(4分)
(1)邻居老人(年轻时):三碗烧酒,没啥感觉,似喝凉水。
(2)女财主: 三斤烧酒, ① , ② 。
(3)中年人: 三斤土烧, ③ , ④ 。
13.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侠客武士”与“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这一矛盾评价的理解。(3分)
答:
14.参考上面第13题这种具有思辨特征的提问方式,请你就第⑫;段“酒不是好东西”这一说法,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可以就本文内容提问,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提问)(2分)
答:
15.邻居老人的追悼会上,有人建议在会场悬挂一副挽联。请你依据上联补写下联,并用规范的正楷书写在田字格中。(3分)
上联:饮酒为人有海量
下联:
16.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末尾画线句包含的复杂情感,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
答:
答案:
;12.示例:①脸白眼红 ②话语变少 ③很快喝完 ④抹嘴就走(共4分。每空1分)
13.示例:说他是“侠客武士”,是指他的形象和替朋友鸣不平的行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是指他有过许多发明,是极有权威的工程师。这一矛盾的评价,突出了他是极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4.示例一:邻居老人有“海量”,喝了一辈子酒,为什么临终却说“酒不是好东西”?
示例二:对司机来说,明知“酒不是好东西”为什么还是有人要冒险酒驾?
(评分标准:具有思辨性且表述完整得2分,只侧重“酒不是好东西”得1分)(共2分)
15.示例:发明创造诚权威(共3分。对联2分,书写1分)
16.示例:作者与老人是好朋友,敬仰老人饮酒和做人的“海量”;对老人离世满含不舍和怀念,极为难过、同情;也暗含对周围人行为的批评。我觉得,对待老人这样的人,应该给他们公正评价、真诚关爱,而不是仅在其去世后热闹地追悼。(共4分。每个要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