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漏洞
用漏洞扫描扫扫看有没有漏洞,漏洞 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
漏洞会影响到很大范围的软硬件设备,包括作系统本身及其支撑软件,网络客户和服务器软件,网络路由器和安全防火墙等。换而言之,在这些不同的软硬件设备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在不同种类的软、硬件设备,同种设备的不同版本之间,由不同设备构成的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同种系统在不同的设置条件下,都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漏洞问题是与时间紧密相关的。
一个系统从发布的那一天起,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会被不断暴露出来,这些早先被发现的漏洞也会不断被系统供应商发布的补丁软件修补,或在以后发布的新版系统中得以纠正。而在新版系统纠正了旧版本中具有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
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漏洞会不断出现。漏洞问题也会长期存在。
同时应该看到,对漏洞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跟踪当前最新的计算机系统及其安全问题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一点如同对计算机病毒发展问题的研究相似。
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保持对新技术的跟踪,就没有谈论系统安全漏洞问题的发言权,既使是以前所作的工作也会逐渐失去价值。二、漏洞问题与不同安全级别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关系 目前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分级标准一般都是依据“橘皮书”中的定义。
橘皮书正式名称是“受信任计算机系统评量基准”(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橘皮书中对可信任系统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由完整的硬件及软件所组成的系统,在不违反访问权限的情况下,它能同时服务于不限定个数的用户,并处理从一般机密到最高机密等不同范围的信息。
橘皮书将一个计算机系统可接受的信任程度加以分级,凡符合某些安全条件、基准规则的系统即可归类为某种安全等级。橘皮书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由高而低划分为A、B、C、D四大等级。
其中;最低保护(Minimal Protection),凡没有通过其他安全等级测试项目的系统即属于该级,如Dos,Windows个人计算机系统。 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Protection),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系统的客体(如文件、目录)可由该系统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自主定义访问权。
例如:管理员可以决定系统中任意文件的权限。当前Unix、Linux、Windows NT等作系统都为此安全等级。
强制访问控制(该等级的安全特点在于由系统强制对客体进行安全保护,在该级安全系统中,每个系统客体(如文件、目录等资源)及主体(如系统管理员、用户、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安全标签(Security Label),系统依据用户的安全等级赋予其对各个对象的访问权系统安全漏洞是指可以用来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系统本身具有的,或设置上存在的缺陷。总之,漏洞是系统在具体实现中的错误。
比如在建立安全机制中规划考虑上的缺陷,作系统和其他软件编程中的错误,以及在使用该系统提到的安全机制时人为的配置错误等。安全漏洞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在对安全机制理论的具体实现中发生了错误,是意外出现的非正常情况。
而在一切由人类实现的系统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实现和设置上的各种潜在错误。因而在所有系统中必定存在某些安全漏洞,无论这些漏洞是否已被发现,也无论该系统的理论安全级别如何;三、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之间的关系系统安全漏洞是在系统具体实现和具体使用中产生的错误,但并不是系统中存在的错误都是安全漏洞。
只有能威胁到系统安全的错误才是漏洞。许多错误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危害,只有被人在某些条件下故意使用时才会影响系统安全。
漏洞虽然可能最初就存在于系统当中,但一个漏洞并不是自己出现的,必须要有人发现。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会发现系统中存在错误,而入侵者会有意利用其中的某些错误并使其成为威胁系统安全的工具,这时人们会认识到这个错误是一个系统安全漏洞。
系统供应商会尽快发布针对这个漏洞的补丁程序,纠正这个错误。这就是系统安全漏洞从被发现到被纠正的一般过程。
系统攻击者往往是安全漏洞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要对于一个系统进行攻击,如果不能发现和使用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是不可能成功的。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系统尤其如此。
系统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活动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因而不该脱离系统攻击活动来谈论安全漏洞问题。
了解常见的系统攻击方法,对于有针对性的理解系统漏洞问题,以及找到相应的补救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什么是系统漏洞
1.系统漏洞简介 (1)什么是系统漏洞: 漏洞即某个程序(包括操作系统)在设计时未考虑周全,当程序遇到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引发的不可预见的错误。
系统漏洞又称安全缺陷,对用户造成的不良后果如下所述: 如漏洞被恶意用户利用,会造成信息泄漏,如黑客攻击网站即利用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漏洞。 对用户操作造成不便,如不明原因的死机和丢失文件等。
综上所述,仅有堵住系统漏洞,用户才会有一个安全和稳定的工作环境。 (2)为什么会存在漏洞: 漏洞的产生大致有三个原因,具体如下所述: 编程人员的人为因素,在程序编写过程,为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程序代码的隐蔽处保留后门。
受编程人员的能力、经验和当时安全技术所限,在程序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轻则影响程序效率,重则导致非授权用户的权限提升。 由于硬件原因,使编程人员无法弥补硬件的漏洞,从而使硬件的问题通过软件表现。
当然,Windows漏洞层出不穷也有其客观原因,即任何事物都非十全十美,作为应用于桌面的操作系统——Windows也是如此,且由于其在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使其存在的问题会很快暴露。此外和Linux等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相比,Windows属于暗箱操作,普通用户无法获取源代码,因此安全问题均由微软自身解决。
3.漏洞是什么
我们每天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个非常复杂的软件系统,因此它难免会存在许多的程序漏洞,这些漏洞会被病毒、木马、恶意脚本、黑客利用,从而严重影响电脑使用和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微软公司会不断发布升级程序供用户安装。这些升级程序就是“系统补丁”,因此及时为Windows安装系统补丁是十分必要的。
系统漏洞就是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编写时产生错误,这个错误可以被不法者利用来攻击安装这个软件的电脑。现在有很多木马或者病毒会利用系统漏洞来攻击用户电脑,导致用户账号密码等个人财产被盗,损失巨大
修补漏洞通常被称为打补丁
微软官方约每个月会发布一到二次漏洞公告,并提供补丁下载安装源文件,下载后安装到系统中即可。
4.BUG怎么使用
上面那位回答错误!别人问他怎么使用,他说的是意思。他说的意思也错了 BUG是要从 下载了才可以使用!
他的意思是:所谓“(Bug)”,是指电脑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出错。硬件的出错有两个原因,一是设计错误,一是硬件部件老化失效等。软件的错误全是厂家设计错误。那种说用户执行了非法操作的提示,是软件厂商不负责的胡说八道。用户可能会执行不正确的操作,比如本来是做加法但按了减法键。这样用户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结果,但不会引起bug发作。软件厂商在设计产品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允许用户做非法的操作。只要允许用户做的,都是合法的。用户根本就没有办法知道厂家心里是怎么想的,哪些操作序列是非法的。
从电脑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电脑BUG。第一个有记载的bug是美国海军的编程员,编译器的发明者格蕾斯·哈珀(Grace Hopper)发现的。哈珀后来成了美国海军的一个将军,领导了著名计算机语言Cobol的开发。
1945年9月9日,下午三点。哈珀中尉正领着她的小组构造一个称为“马克二型”的计算机。这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电子计算机,它使用了大量的继电器,一种电子机械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哈珀的小组日以继夜地工作。机房是一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老建筑。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房间没有空调,所有窗户都敞开散热。
突然,马克二型死机了。技术人员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定位到第70号继电器出错。哈珀观察这个出错的继电器,发现一只飞蛾躺在中间,已经被继电器打死。她小心地用摄子将蛾子夹出来,用透明胶布帖到“事件记录本”中,并注明“第一个发现虫子的实例。”[1]
从此以后,人们将计算机错误戏称为虫子(bug),而把找寻错误的工作称为(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