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漂如何的使用
鱼漂是垂钓时鱼儿咬钩的讯息反应的工具。
人们通过鱼漂的动作,不但可以判断鱼儿吃食的情况,从而决定提竿的时机,还可以通过鱼漂的动作判断出是什么鱼在咬钩。所以鱼漂是钓鱼收获好坏的重要环节。
鱼漂多用较轻的材料制作而成,现在的鱼漂多为化学制品,或是用鸟类的羽毛、木材、竹材制作,性能各有差异,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根据鱼漂的自重和浮力的不同,可分为中空鱼漂和实心鱼漂。
中空鱼漂的自重小,浮力大,反应灵敏;实心鱼漂的稳定性好,但不太灵敏。根据鱼漂形状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卧漂和立漂。
卧漂就是常说的七星漂,钓鱼时数粒浮子散落在水面上,灵敏度高,扬竿时震动小,但不适宜风浪大时垂钓。立漂就是垂立在水中的鱼漂,常见的有棒形、锥形、圆形、陀螺形等等。
2.鱼浮怎么调图片
钓鱼人的眼睛,钓者通过它的一举一动来感知水下鱼儿的情况,判定抬竿的时机。那么如何用好一支浮漂,让它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那就先要从调漂说起了。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是怎样调漂的。
一、调漂前先找底。加重铅坠把带着双钩的主线抛向钓点,然后把浮漂向上移,一直移到与水面齐平为止,这证明铅坠已经到底了。这样就能了解到水底的的状态。如:水深、水底是否平整、有无有杂物等。
二、把浮漂向下移动20-30公分左右要大于漂长的距离,再把铅皮剪去一点,再抛向钓点,如果发现浮漂完全沉没在水中,继续剪铅皮。切忌着急,一定要一点一点剪,直到浮漂露出水面,一般情况下我先调到四目,软尾漂二目或3目都可以,这就是调目。
三、接下来设定钓目了。首先把浮漂向上移上20公分左右 ,然后再上饵抛向钓点,压水线,不要急,如果浮漂沉没水中,这说明水线不够长,再把浮漂向上移动,每次10公分或者5公分左右。继续挂饵抛杆,直到浮漂再次露出水面到原来的调目,之后,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上下移动浮漂微小的距离,一般一目或者半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垂钓的目数,这就是钓目了。
要注意的一点是,调标不能急,要慢慢来。也可以在家里或别的地方先把浮漂粗略调好,到了钓场之后,因为每个地方的水的密度都不一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微调整一下即可。
另外,浮标本身是吸水的,不同质量的浮漂差别在于吸水的速度不同。吸水后的浮漂会使调目产生变化,当然渔汛的显示也会不准。自己使用的浮漂一定要了解他的吸水特性,必要的时候每钓一段时间后再把浮标拉到半水校验一次。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效果。
3.鱼上浮怎么钓鱼
鱼上浮你在原地死守钓浮,是没有效果的。
鱼上浮首先要找到鱼层
钓者必须知道鱼上浮的高度,即找到鱼层,才能钓好鱼。找鱼层要一点一点的试探。当你认为鱼已离底并准备钓浮时,先把漂座下移10厘米,即从离底10厘米找起。为什么要从10厘米找起呢?这个数字是众多钓友在多次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且是被反复验证的。鱼层一旦找准,会让你的垂钓变得容易。
在垂钓过程中,鱼层不是一成不变的,钓鱼人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水线,找到新的鱼层。比如:垂钓时浮漂出现下行不畅或下不去的现象,提竿又无鱼,这有可能是鱼又往上浮了,要把水线调短;正在垂钓时忽然觉得浮漂在整个下降过程中没信号了,这时要考虑到鱼往下沉了,应把水线调深。只有找准鱼层,浮漂出现的信号才真实,这就是要找鱼层的原因。我要强调的是,找鱼层与上文讲的增减铅皮并不矛盾,钓鱼人可以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
一、钓浮
钓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鱼已离底上浮就食;上浮就食的鱼密度很大。当这两个条件具备后,才可以实施钓浮。
二、钓浮
钓底是在浮漂静止时抓信号而获鱼,是“静止中的运动”而钓浮主要是在浮漂下沉的过程中抓信号获鱼的,这是钓浮的有效漂相与钓底的有效漂相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钓浮的有效漂相有:
1.浮漂下沉过程中的突然停顿。
2.浮漂下沉过程中的突然加速。
3.浮漂下沉中的突然上顶。
4.浮漂站立后的明显超时停顿(即该下沉的时候仍不下沉)。
5.浮漂站立后露出水面的目数高于正常的目数。总之,有别于浮漂正常站立、到位的一切异常现象都可视为鱼讯,但以上五种漂相最为常见。
浮漂的调与钓
由于钓浮是在浮漂的运动中抓信号,所以没法设定钓目。比如说,浮漂站立停顿时水面露出8目,停顿3秒钟后开始正常下沉,那么在下沉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鱼讯。鱼讯可能出现在浮漂下降到7目时,也可能出现在6目、5目、3目等任何目数,因此钓者完全不必考虑钓目。那么,调目应如何设定呢?这要根据具体的水情和鱼情了。一般情况下,如果钓的浅,可适当调高,调8目左右,随着水深的增加,调的目数应随着减少,钓的深度若在半水以下,可以调成平水甚至水下。
垂钓时如出现下列情形,要对铅坠进行调整:
1.浮漂在整个下降过程一直没出现鱼讯,这是因为铅坠太重致使下沉太快,鲫鱼追不上钩饵,应该一点一点的剪铅皮,直至出现鱼讯。
2.浮漂翻身即被托住致使不能下沉,这是因为铅坠太轻致使下沉慢,钩饵被小杂鱼接住了,要一点一点地加铅皮,直至浮漂能顺利下沉并出现鱼讯。
4.钓鱼时漂应该如何使用
垂钓与提杆时机有很大关系,而提杆跟看浮漂直接有关。会不会钓鱼要学会用浮标、看浮标。
实际垂钓中,浮漂的反应又因鱼的种类、水的深浅、坠的轻重、饵的种类和软硬程度、以及垂钓季节等等的不同而不同,想提高自己的钓技就需注意:
1. 看标提竿的迟早要因鱼而异。熟悉不同鱼类摄食时浮漂发生的不同变化及其规律,才能恰当把握提竿时机。如鲫鱼,其摄食特点是发现食物慢慢又近,俯首抬尾将食饵吸入口中,然后抬头上浮,若发现异样旋又吐出,这一过程反应在浮漂上先是抖动几下,然后轻轻下沉,随即明显上浮,这就是最典型的“送漂”,这时提竿,一般都可获鱼。但鲤鱼不同,虽同属底层鱼,鲤鱼是发现食物吞入口后随即向远处游去,这一过程反应在浮漂上是略见抖动,然后浮漂成斜向沉入水中,此时提竿较易命中。钓草鱼,沉漂时可适当多停顿一会。
2. 看浮标提竿时机要因时而异。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天之中有昼夜之分。鱼类摄食行为也相应地受到影响,所以浮标动静也会随之变化。早春由于水温较低,与的活动量小,摄食动作比较轻微,反应到浮漂上的幅度也比较小,很少出现大的沉浮。此时垂钓,浮标幅度小,提竿已早不宜迟,反之则空钩居多。到了晚春,鱼产卵后急需补充营养,对饵料的需求量加大,甚至饥不择食。此时垂钓浮标动静会大些提竿宜迟不宜早。夏季,鱼的食欲平淡,入秋后,食欲转旺,摄食沉稳,浮标试探次数较多。入冬以后,与的活动量大大减少,有的鱼儿甚至闭口冬眠,非鲜美可口之物难以引起它们的兴趣。况且因水凉,鱼嘴张得也小,咬钩动作轻,浮标动的幅度小,提竿宜早不宜迟。夜间垂钓时,不论海竿手竿,提竿动作比白天慢一个节拍。因为鱼儿在天黑人静到岸边觅食时,几乎没有警觉性 ,吃钩贪,常咬死钩,结果就是浮标直接全部浮起来横在水面。
3. 看浮标,提竿时机要以水域情况而异。可供垂钓的水域是多种多样的:有江河湖泊,由沟渠池塘,有流水也有静水。由于钓场的不同,相应水的深浅、瘦肥、酸碱度、含氧量和泥沙成分的多少等情况也不尽相同。第一,传统钓法中,铅坠多时沉底的。鱼儿衔饵上釉或下沉时,事先带动铅坠,随之浮漂作出反应。水浅,入水的线短,鱼一游动,浮漂马上上升或下沉;反之,水深时,入水的线就长,鱼儿索饵动作通过鱼线从水下转递到水面就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差,给钓者选择看浮标提竿时机提供了依据:如果在深水中垂钓,等到送漂或闷漂才提竿,已经耽误了提竿良机,即使钓到鱼,也是贪食的杂鱼居多。所以在深水中垂钓,浮漂略有上升或下降,便可提竿;与之相反,在浅水垂钓,则应让浮漂出现大幅度的送漂或闷漂再提竿也不晚。第二,在水肥的塘中垂钓,由于鱼儿不缺食物,吃而非常刁。浮漂反应幅度很小,只要略有迟疑,便错失良机,故提竿宜早不宜迟。而水质瘦的鱼塘,因食物缺乏,鱼儿见到可口的饵料,很少“品尝”,上来就吞,吃是速度快,浮标沉得深,提干应迟一些。
4. 浮标动静要因饵而异。荤饵中的蚯蚓、蛆虫都有一层薄皮,鱼先是吸入口中品尝一番后,才衔饵游走,因而浮漂动作时间长些。使用面饵或商品鱼饵时,有鱼饵的硬度差,不耐水浸泡,鱼入口即化,省去了品尝过程,浮漂动作时间就比较短。由此得出结论:使用硬度高的钓饵及荤饵,等浮标多动会,提竿可晚一些;如果使用软饵或搞雾化饵,提竿应早些。
上述种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还有风浪大小等不一的因素,这些都会影响鱼摄食的反应。同时,这些因素又都不是孤立的事物,必须综合起来衡量和观察,并在实践中精细从之,要用心,要动脑,经验积累是永无止境的。
祝你钓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