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物候观测的短文
“啼鸟报春晓,水暖鸭先知;山枣出芽日,棉农耕作时。”植物在一年中要发芽、长叶、开花、结实、落叶,年复一年,岁岁不变,这就是物候现象;蝉鸣蛙叫,雁飞蛇眠,动物在一年四季的活动,也是物候现象。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时刻向人们报告着春夏秋冬的信息。
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是一门现代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的综合性科学。我国古代《诗经》里就有物候观测方面的内容,我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现在辽宁省就有20多个气象台站进行物候观测。
物候观测要按《中国物候观测方法》的规定,必须按照统一的观测种类和标准进行。物候观测时要注意四个要点:
一要定点,选能代表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点,而且不要轻易变动。
二要定物,全国观测的动植物要统一。乔木有小叶杨、榆树、苹果、杨树、刺槐等;灌木有牡丹、紫丁香等;草本有车前草、蒲公英等;候鸟有家燕、大雁等;两栖动物青蛙;农作物玉米、棉花等;还要观测霜、雪、土壤、湖泊、河水的冻结和解冻等。
三要定人、定时。专人在规定时间(一般隔一天观测一次,最好在下午)进行观测。
四是全国的物候纪录规格必须统一。如木本植物主要观测芽期、展叶期、开花期、果实期、叶变期、落叶期等;观测动物要纪录始见、始鸣、终见、终鸣等。
2.物候观测表
观测对象 一般选择的观测对象为:①常见的、分布较广的动、植物;②本气候带内特有的动、植物;③指示性强、特别是每隔几天就有明显物候现象出现的动、植物;④所处地形、植被和条件等生态环境有代表性的观测对象;⑤有古代观测资料或众多国家都有过观测资料的物候现象。
观测内容和方法 物候观测可分两大类。
自然物候观测 主要观测家燕、布谷鸟等候鸟,蟋蟀、蝉等昆虫和青蛙、蟾蜍等两栖动物的始见或始鸣及终见或终鸣的时间;此外,还观测霜、雪、雷鸣和结冰等气象、水文现象的初终日期。这类观测一般不固定地点,多在气象站附近进行。自然物候观测还包括对某些林木花草的观测,木本植物以开花结实 3年以上的中龄树为宜,草本植物宜在较空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
农业物候观测 包括各种作物、林木、果树、牧草和畜禽等生育状况的观测。其中,作物物候观测在农业上应用较广。林木、果树的物候观测与自然物候中的同类对象类同。
对作物物候进行观测是为了对一个地区主要作物品种各个发育期的气象条件作出鉴定,因而对的气象要素和处在主要发育期的状况的观测要同步进行。观测时间在不漏测不迟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发育期出现的规律确定,一般从发育期始期前开始一直到发育期末期,期间保持连续观测。依照作物的不同,可定株观测,也可不定株。观测点设4个,观测地段相对固定,面积不小于 3亩。进入发育期植株的百分率>10%为发育期始期,>50%为普遍期,>80%为末期。
作物物候观测一般有如下内容:①植株生长高度和种植密度的测定。植株高度是作物生长状况的主要标志之一。禾谷类作物一般是从三叶普遍期起开始测量高度,以后在每个发育普遍期都要测量。种植密度是构成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分蘖作物宜在某些发育期(如三叶期或定苗期)求出单位面积上的株(穴)数。②植株生长状况评定。是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客观标准,通常采用三级标准进行评定。③田间工作记载。一般记录项目包括、、育苗、田间管理等的日期、名称、方法、数量、质量、效果等。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旨在鉴定气象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分析项目有空壳率、秕谷率、穗粒数、千粒重、每亩子粒重、茎秆重等。
牧草的物候观测以当地牲畜适口性好、每年大量收割的牧草为主。观测的种类一般在4种以上,通常在每个观测点上分别选10株(丛),观测其主要发育期。畜禽物候观测宜选择比较稳定的畜禽生产群,并按时在宿处的卧盘或棚圈内定畜进行。母畜的发情、怀胎、产子及脱绒期是畜禽物候观测的重要项目。
3.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气候影响,在一年中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叶落;候鸟的来临和迁出;见霜、下雪、河冻等都是物候现象。
物候知识的不断发展,已逐渐形成为一门近代的独立学科,称为物候学(Phenology)。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气象、水文、土壤等环境条件,在一年中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介于生物学、生态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中天气的积累作用。从物候的记录可以分析出季节的迟早。物候现象可作为季节的一种指示。物候学又称为生物气候学(Bioclimaology)。
物候现象是气候的一面镜子。许多生态因素可通过各种气象仪器精密地测定,但对于季节来临的迟早却无法直接表示,而物候则可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
4.怎么写关于物候的读书笔记
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
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
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首先就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
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
例如中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
从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经度差异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
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
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中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
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
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高下差异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
中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差异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
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
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
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农谚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
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
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
5.找两则关于物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事例
研究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等物候现象,分析了解自然界动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的相互以及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包括三方面:(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物候学的研究对象是考察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以及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从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阐述气候变化与动植物的相互关系,从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和指导生产活动。如以物候现象进行四季划分,以自然历预告农时等。作自然地理区划时,也要以物候作依据。
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讲述物候的专著《夏小正》。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前汉的《汜胜之书》、后汉的《回民月令》、北魏的《齐民要术》等书,都讲到播种、耕耘、收获等田间操作的适宜时期,多数以自然界的物候为对照标准。近代的物的物候学由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创导。在1931年的《论新月令》一文中,竺可桢总结了中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倡议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1961年,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物候观测方法。1968年,出版《物候学》一书。1973年,竺可桢的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应用物候学方法,分析气候的变迁,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物候学在国外起源较早,欧洲在希腊时代,雅典人制订出包括一年物候的农历。日本从公元812年开始,记载樱花开花日期,迄今已有1100年历史。世界上物候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是日本、德国、美国和苏联
6.物候与天气的关系的调查报告
鸟儿与天气
经过长期的物候观测发现,鸟类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
被称为“晴雨表”的麻雀,在晴天的早晨总是东跳西跃的,不断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这表明天气将继续晴好。麻雀若缩头缩脑地躲在屋檐下,发出“吱——吱——”的叫声,则预示阴雨天气即将来临。
“燕子飞得低,快快备蓑衣。”燕子是捕捉飞虫的能手。燕子低飞,预示天将下雨。因为下雨前,空气湿度较大,昆虫薄膜似的翅膀遇湿变重,所以飞不高,只能在低空盘旋。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不高的昆虫,只得低飞,好趁雨前饱餐一顿。
“乌鸦沙哑叫,阴雨就来到。”乌鸦在晴天发出沙哑的叫声,预示将有阴雨天气出现;若是在雨天发出叫声,则预示雨天将继续。乌鸦在河里“洗澡”后,若停在高高的枝头上,预示将有大风;若停在比较低的枝头,预示天将下雨。乌鸦若在高空飞行时发出嘶哑的叫声,预示天将下雨或刮大风;若在低空飞行时发出单调的鸣叫,则预示天气晴朗。
黄鹂鸣声似长笛,预示天气晴好;黄鹂若发出像猫一样的叫声,预示阴雨天气将会来临。
画眉在树枝上欢蹦乱跳,不断鸣叫,是晴天的预兆;但若画眉隐居枝头,行动诡秘或销声匿迹,则雨天将至。
“鸭子潜水快,天气要变坏。”鸭子在水上忙于觅食,预示大雨将至。
候鸟大雁若秋天南飞早,则说明北方冬天冷得早;飞得迟,则冷得晚。春天,大雁北返的早迟,是当地天气转暖早迟的先兆。若不见大雁南飞,必是大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