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马怎么写
如金文字形马字:
如石鼓文马字:
写法还有篆隶楷行草等。
篆
隶
楷
行
草
马 mǎ
〈名〉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常用词组:
马鞍 马鞍形 马帮 马鞭 马弁 马表 马鳖 马兵 马泊六 马不停蹄 马步 马车 马齿苋 马褡子 马达 马大哈 马刀 马到成功 马德里 马灯 马店 马队 马贩子 马房 马蜂 马蜂窝 马夫 马革裹尸 马褂
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是指各种镂刻或鋳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和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其上常常鋳上或刻有文字,通称铭文,又称金文。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称为钟鼎文。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包括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就说过:鋳之盘盂,镂之金石。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2.丐帮发源何地
丐帮,就是一群有组织的乞丐,俗名叫“花子”。“花子”和“花子”也不一样,那些由于灾荒或其他原因,造成扶老携幼、流离失所、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每天靠乞讨度日的是真乞丐。而我要说的则是另外一种江湖的丐帮,即职业乞丐。
丐帮在过去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且有很多的门派。各自都有自己的信奉与传说,各有各的门路,各有各的地盘。而在诸多们派当中,最为著名的是:范、李、伍、高、索,五大门派。
一、范家门
范家门在丐帮当中地位最高 ,相传是春秋时范丹留下的。据帮内人传说,想当初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几乎饿死,幸遇范丹施舍得以救命。孔子感激涕零,写了四句话送与范丹——“范丹老祖借米面,来日孔子理当还;贴对联处请稍候,家家户户不怠慢。”
二、李家门
李家门是宋朝仁宗皇帝生母李后留下的,当初李后受狸猫换太子之苦沉冤二十载,身居寒窑,幸得张、李两个花子靠乞讨养活着她,后来包公陈州放粮,李后才得以伸冤。为了感谢两个花子的救命之恩,李后封他二人为花子官。这一门的人都有标记,就是肩上都扛一个布褡子,这是当初李后用来装盛皇帝所赐“黄龙丝帕”用的,尺寸是三尺三寸三。“奉旨乞讨”的说法就是从这一派里流传出来的。
三、伍家门
相传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家仇闯过昭关,来到吴都苏州时已是身无分文,只好在街上吹箫行乞。幸遇吴国公子姬光,才得以救助。这一门的人都供伍子胥为祖师爷,其特点是靠演奏乐器行乞。是真正的“叫花子”
四、高家门
高家门据传是后唐时期高文举留下的,想当初高文举进京赶考身无分文,靠手打竹筒沿街乞讨而求取功名,从此这一门人全都手拿响器,靠唱喜歌行乞。
五、索家门
索家门原为范家门的一个支派,当初朱元璋身位游方和尚,云游四方,因饥寒交迫病倒在土地庙,幸得一索姓乞丐救助,用乞讨来的杂烩熬成汤食(珍珠翡翠白玉汤)救了他一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赐给索姓乞丐一对牛胯骨,上镶十三个铜铃铛并挂黄布穗,可在十三省随便讨要。从此索姓乞丐名声大振,并自立门户为索家门。
索家门是丐帮里文化程度最高的门派。这一派里不少乞丐平是都尽量穿的得体,以卖艺而不是单纯的沿街乞讨为生。近代许多江湖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弟子形象多是从这一派中演化出来的。很多早期的曲艺演员也是这一派的成员,如响相声的开山鼻祖“穷不怕”。某已故著名京剧演员也曾是索家门的一员,不过该大员成名后刻意回避这一情况,我今天也就不便报其姓名了。
另外还有奉朱元璋为祖师爷的“朱家门”、受康熙皇帝赏赐马鞭子的“康家门”。除了以上这些大的门派以外,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小支派,如:“吓活人”、“三节杆”、“拿笊篱”、“告地状”、“拍叶子”、“叫化击砖”、“开光子”、“自残儿”、“丧梆子”、“观音党”、“拆白党”、“放鹰子”、“靠死扇”等等,可谓是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这些小支派往往可以从名字上听出各自的特色。如“吓活人”又叫“粽子鬼儿”“活鬼”,指戴上特制的面具在夜半三更吓唬走夜路的行人以乘机行抢;“叫化击砖”就是卖大力丸玩胸口碎大石的;“丧梆子”则喜欢在有丧家出大殡时去赶“哭场”或挤杠房捞小便宜;“拆白党”则靠骗术名扬天下,今天仍有人屡屡上当的如进京献宝、可乐罐中大奖等都是拆白党用过的把戏,“观音党”则和今天见的越来越多的化缘假和尚类似。
3.现代文阅读《愧疚》
愧疚
①角角落落,瓶瓶罐罐,都种着花花草草。红红的月季越过墙头,白白的蔷薇爬上屋顶,栀子花开呀开,甜香甜香的-----我家院子,因为母亲,变得很美很美。嫩黄嫩黄的玉米皮,经过母亲的手,不久就成了圆圆的“蒲团”。我,母亲,胖乎乎的猫咪,舒坦坦地各占一席,又相互偎依。母亲拿着芭蕉扇,驱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②“牛郎织女块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③“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来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下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④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⑤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 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桔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看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⑥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⑦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来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⑧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
⑨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多好啊!后来,他就去世了。再后来,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⑩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⑾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