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穿越西藏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是佛祖释迦牟尼赐给世间人类的甘露。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山两湖地 由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和拉昂错两山两湖组成的地带,被藏胞称为“神山圣湖”之地,藏语名为“冈错”。自古以来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被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誉为神山、圣湖,佛教信徒和苯教徒更把它看作是圣地和“世界中心”。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是佛祖释迦牟尼赐给世间人类的甘露。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山两湖地区被虔诚的教徒们尊为“神山圣湖”之地。
冈仁波齐峰 “神山之王”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峰位于东经81.3°,北纬31°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顶高度海拔6714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藏语意为神灵之山。南侧断层降落到象泉河谷地和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湖盆。海拔6000米以上冰雪覆盖,分布着28条现代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坡冰川多于北坡。 冈仁波齐峰屹立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绵延于中、印、尼三国边境,素有“阿里之巅”的誉称。它山形如橄榄,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山身如同水晶砌成。峰顶四季冰雪覆盖。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释迦牟尼脚踏过的山,西边是度母山,南边是智慧女神峰,北边是护法神大山。沿冈仁波齐峰环绕一周长约57公里,最低处海拔4000多米,最高处海拔5600米,周围有八座寺庙。
峰形似金字塔的冈仁波齐被当地藏族形容为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近观冈仁波齐峰,它的神秘之处还在于,山的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背面,长年没雪,即使被白雪覆盖,太阳一出,随即融化,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气势雄峻之处,又有幽静肃穆之所,被众多的奇峰环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峡谷、灌木古柏、洁泉清流。
冈仁波齐峰威凛万峰之上,极具视觉和心灵震撼力。冈仁波齐峰周围拥有座寺庙。这些寺庙大都流传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已遭程度不同地破坏。
阿里地区的四大河——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就从冈仁波奇四方流下,冈仁波钦被西藏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印度教一致认定为世界中心,是众神聚会的香巴拉。
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认为它是“九重万字山”,山内居住着苯教的360位神灵;而佛教称其为著名的须弥山,“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在冈仁波钦腹中筑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常转的经堂,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此为各方菩萨讲经说法;耆那教把它视为最高之山“阿什塔婆达”,坚信他们的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就是在这里获得了解脱;印度教则把冈仁波钦看作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即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毁灭之神湿婆的天堂。
由于被众教视为心中的圣地,为誉为“神山之王”,每年都有各教派很多信徒前来朝拜。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的信徒不远千里,历尽辛苦来到这里,沿途磕头祈祷,绕山拜罢之后,才算功德圆满,了却了宿愿,尤以马年为盛。
该答案来自极限户外网官方网站
2.求冈仁波齐的所有神话故事.
印度教把冈仁波齐神山看做大梵天神的驻锡地,耆那教把冈仁波齐视为一座灵性的圣山。苯教发源于冈底斯山地区,对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亦由来已久。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为冈底斯山主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苯教,他们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灵也不一样,但他们全都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视其为神山,这就使冈仁波齐具有多种宗教迭加的神圣,从而发射出五光十色各种信仰的光晕、光环,成为万神殿,成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山。
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虽然它的海拔高度仅为6656米,不仅在西藏的众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号,比起邻近的纳木那尼峰(7694米),也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却是亚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神山,因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而成为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等宗教的朝圣中心。岗仁波齐的山形很容易辨认,主峰四季冰雪覆盖,形似圆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如同八瓣莲花环绕,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艺高绝的玉镶冰雕。
由南望去可见其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徽记。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令人难以一睹真容,但在阳光照耀下又会闪烁出奇异的七彩光芒,分外耀眼夺目。
也许是“世界中心”的神威无人敢于冒犯,岗仁波齐时至今日还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高僧修行地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神灵之山”,梵语意则为“湿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因而这里很久以前便成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心驰神往的地方。
藏传佛教认为它是密宗胜乐之无量宫,其周围的群山河流均为胜乐宫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奥的宗教含义。
同时,冈仁波齐又是众多佛、菩萨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圣地。据传,释迦牟尼佛在转**时塑三尊佛像,分别供奉于神界、鲁界和人间。罗刹王贡布崩用神变迎请人间的释尊佛像供奉,但没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于是想用神变背回冈仁波齐神山。这时释迦牟尼及五百罗汉立刻飞往冈仁波齐神山,在冈仁波齐南面的“五百罗汉聚盆”或叫“上坛城”的岩石上留下脚印,同时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脚印,称为“底斯不动四钉”,这样罗刹王无法背走,如今在冈仁波齐背后可看到清晰的绳印及四周释尊的脚印。
3.关于冈仁波齐神山的传说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在梵文中意为“湿婆的天堂”(湿婆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发源于此。从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往世书》等著述中的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据苯教经典描述:一条从冈仁波齐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玛旁雍湖。有四条大河由此发源,流向东、南、西、北四方。流向东方的是当却藏布马泉河(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绿宝石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朗驹一般强壮;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银沙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如孔雀一冈仁波齐般可爱;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苏特累季河),金矿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壮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每年有络绎不绝的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族聚居区的朝圣队伍,使得这里的神圣意味绵延了几千年。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苯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4.冈仁波齐的追溯历史
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它。据《佛学小辞典》: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时代的象雄雍仲本教时期,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相传有本教的360位神灵居住在此。雍仲本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为降落之处。在公元前5-6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阿什塔婆达”,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这座山为Mt.Kailash,也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发源,所以,现在在冈仁波齐见到大批的印度朝圣者就不奇怪了。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这块圣洁之地不过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不过人数依然不多,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冈仁波齐周围共有5座寺庙。年日寺为转山第一站,以后依次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称幻变寺)、江扎寺和赛龙寺,其中后两座寺位于内线。这五座寺庙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并留存有丰富的雕刻、塑像、壁画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毁坏了。 印度教把冈仁波齐神山看做大梵天神的驻锡地,耆那教把冈仁波齐视为一座灵性的圣山。雍仲本教发源于冈底斯山地区,对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亦由来已久。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为冈底斯山主峰。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本教,他们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灵也不一样,但他们全都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视其为神山,这就使冈仁波齐具有多种宗教迭加的神圣,从而发射出五光十色各种信仰的光晕、光环,成为万神殿,成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山。 冈仁波齐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虽然它的海拔高度仅为6656米,不仅在西藏的众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号,比起邻近的纳木那尼峰(7694米),也是小巫见大巫,但它却是亚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神山,因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而成为藏传佛教、印度教、本教等宗教的朝圣中心。岗仁波齐的山形很容易辨认,主峰四季冰雪覆盖,形似圆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如同八瓣莲花环绕,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艺高绝的玉镶冰雕。 由南望去可见其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徽记。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令人难以一睹真容,但在阳光照耀下又会闪烁出奇异的七彩光芒,分外耀眼夺目。
也许是“世界中心”的神威无人敢于冒犯,岗仁波齐时至今日还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高僧修行地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神灵之山”,梵语意则为“湿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话中“神的天堂”。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因而这里很久以前便成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本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心驰神往的地方。 藏传佛教认为它是密宗胜乐之无量宫,其周围的群山河流均为胜乐宫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奥的宗教含义。 同时,冈仁波齐又是众多佛、菩萨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圣地。据传,释迦牟尼佛在转**时塑三尊佛像,分别供奉于神界、鲁界和人间。罗刹王贡布崩用神变迎请人间的释尊佛像供奉,但没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于是想用神变背回冈仁波齐神山。这时释迦牟尼及五百罗汉立刻飞往冈仁波齐神山,在冈仁波齐南面的“五百罗汉聚盆”或叫“上坛城”的岩石上留下脚印,同时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脚印,称为“底斯不动四钉”,这样罗刹王无法背走,如今在冈仁波齐背后可看到清晰的绳印及四周释尊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