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与舞蹈
武术和街舞的对比
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武术,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止戈为武。武,是拥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实力。我们修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满安全感,精壮神足,具有安然自胜的实力。这是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
街舞是起源于美国,基于不同的街头文化或音乐风格而产生的多个不同种类的舞蹈的统称,最早的街舞舞种为Locking,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注:街舞的英文翻译有且仅有Street Dance这一种,Hiphop只是其中的一种) ,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注意了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了组成各环节各部分独立运动。80年代传入中国,并逐渐作为健身活动传播开来。
武术和街舞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人体运动形式。
武术和街舞的不同点:1.武术套路是正宗体育运动,进入了全运会和亚运会。街舞是娱乐项目。2.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街舞协调人体各部位肌肉群,塑造优美体态,提高人体协调能力,陶冶美感。3.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练好了能防身(像太极推手,“半步崩拳打天下”等)。
2.武术与舞蹈融合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武术和舞蹈融合的基础、武术和舞蹈融合形式进行分析综合,发现两者融合的“新作品”(新作品:是指以太极拳等为代表作的具有武术和舞蹈共同功能及有氧运动作用的一种运动形式。)
不但具有两者共同的功能,而且具有有氧运动所具有的作用,它不管是在运动形式还是运动强度上都更容易被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接受、传播并且不受场地、消费水平等的限制。这种新作品因它的价值而存在,因它的存在价值而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舞台表演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俱乐部健身房训练发展趋势。
关键词:武术;舞蹈;融合;趋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武术和舞蹈是人民喜爱的两种文化形式。武术和舞蹈的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自古就有武舞同源的说法,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滋养更是源源不断,在两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分有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断的分合中,两者的“形”和“意”是相互交融的,武和舞在本体特质方面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会出现武术和舞蹈融合的现象,也正因为这种融合,才使得这种“新作品”因为它的价值存在并不断向着舞台表演、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健身房训练的方向发展。
1武术与舞蹈的概念 武术——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性为本质属性,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舞蹈——舞蹈以感性为主导,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它以意蕴、情趣取胜,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炼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外之象,景之外景”。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
2武术和舞蹈融合的基础 2.1武术和舞蹈的同源性 “源”,顾名思义,即是指的起源。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曾以《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说明武术和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描述并不能作为界定武术和舞蹈的依据,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牵引至此。
实际上,武术与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劳动和宗教意识。武术是古人为了生存,为了要解决食的问题,同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进行自卫而常与野兽搏斗的生存技巧。
在闲暇时的庆典或祭奠场合,人们将这种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的进攻防卫经验一一模仿再现出来,就有了武术的萌芽阶段。而舞蹈呢,则是原始社会中人们有节奏的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形态,表现出他们对自然斗争之胜利的喜悦。
正如普列哈诺夫曾说“舞蹈自身是劳动者动作的单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武术的“武”还是舞蹈的“舞”,它们都起源于原始的生活,原始的与野兽有关的狩猎生活,只是各自的主体不同,“武”主要是以人为主体的攻防动作的再现;“舞”则主要是以野兽为主体的攻防以及生产劳动动作的模仿,它们都是一种动作模仿的形态,都是以套路的形式表达武(舞)者内心的情感。
这种原始的共源性是武术和舞蹈融合的开始。 2.2武术和舞蹈的同质性 所谓的“质”是指武术和舞蹈的本体特质,也即是指它们的形式美、骨感美、意境美、“圆”的美—— “美”是武术的灵魂,“美”是舞蹈的生命。
2.2.1形式美 武术和舞蹈同为身体表现艺术,他们在表现审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形式美”。以武术的套路来看,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色。
虽然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是以格斗为基础,但经过提炼,进行有机、合理的组合后,演练中除了体现它的攻防含义,套路中意识、呼吸、动作有机配合,使得它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静有韵味。同时武术的“精、气、神”也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舞蹈作品要求结构的章法、布局,筋脉相连,疏密得当;节奏错落变化,多样而统一;性格与风格互为照应。一个好的作品,或诗人感到生气盎然,神采奕奕;或雄浑、豪放;或飘逸、俊秀等不同风格的美。
2.2.2骨感美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武术和舞蹈都要求有“骨感”,他们在叫法上虽然不同,但本质上的追求是一样的,舞蹈的骨感体现演员的内心刻画上,演员表演的有深度,给人的感觉就有力度,就是有骨感;表演肤浅则给人的感觉就肉,就没有骨感。武术的骨感就是功夫,有骨感的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套路神形兼备,没有骨感的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套路给人感觉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2.2.3意境美 在武术演练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营造着一种意境美,通过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自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势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
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表演,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舞蹈表演虽不表现什么具体的人物性格、情节,但从动作之中,眉宇之间,却传递着一种青春的活力。
只靠学来熟练的动。
3.谁会写舞蹈与武术的论文啊
用不上不许凶我!呜----
舞蹈与武术
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字与“舞”字是通用的,有“武舞同源”之说,这早已为史学家们所证实;史学家还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由此可见舞蹈与武术两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两者又有区分的。现在有些青年舞蹈工作者,也常把舞蹈和武术混淆起来,其实,舞蹈与武术是人体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门类,它们在本质特性上及其功能上都有所区分的,舞蹈与武术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为此,就有必要分清它们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目的是使各类别的人体文化能按其自身特点向前发展。
“人类社会最早创作出来的人体文化形式,就是舞蹈,它综合了人类文化学中的各种元素,融汇于歌舞表演中,如出生、死亡、战争、狩猎、成年、爱情、婚姻、农事、丰年、医疗等,古代氏族部落社会之生活行事,皆以人体文化的舞蹈行之。”(摘自李天民的《东方人体文化与中国》)透过学者们的艺术起源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是起源最早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体文化中最古老的一个门类。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节奏化、造型化、虚拟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塑造鲜明人物性格,要体现舞蹈形象的性格和特点,它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给人以启迪。
武术,是属体育范畴的,它是民间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作为一种独特,内外兼修,含蕴深刻哲理与科学的人体文化,是自古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和心理的。武术把其美学观念的“精、气、神”思想,刚柔相济、动静相生、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辨证关系引入技击运动和养生理论,是对人体文化的一大贡献。鲁迅先生说:“武术是国粹之一。”
武术在表演中呈现出不少形体上的姿态美、造型美,但这些不是塑造艺术个性的,不具有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这与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是不同的。故人们习惯把武术看作是体育运动,在过去是个人护身与攻击敌人的武力手段,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的,讲究养生之道时,就渐变为健身的良好运动形式。
如果我们的舞蹈工作者、舞蹈编导家能够认真地全面地去探讨研究武术美学观及其辨证关系,吸取武术中的动作、技巧和造型的滋养,这将会大大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武术在舞蹈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武舞同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属一起术,武术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在她的论文中提到:“我国古代的许多舞蹈都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健身舞《阳康氏之乐》,西周初期的伐纣舞蹈《大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执武器的舞队,边舞边进做激烈的相互剌击动作,气势雄浑,发扬蹈厉……中国历代‘武舞’,均执‘干戚’而舞,含有浓烈的武术成分。古代武、舞同义,今日武术、舞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彼此吸收。”
中国的舞蹈工作者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如古典舞剧《小刀会》、《秦岭游击队》和舞蹈《大刀进行曲》、《醉剑》,以及少儿武术·舞蹈《男儿当自强》等等,都是吸收了武术的动作素材甚至套路而创作的。
完全可以相信,舞蹈、武术两种不同类别的人体文化加强内在与外在联系,互相学习、相互补充,这两朵中华人体文化之花——舞蹈、武术定会开放得更加艳丽,在世界上更具影响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武术和舞蹈结合怎么写